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脈痹的結果 展開

脈痹

脈痹

脈痹,中醫病名。以寸口或趺陽脈伏,血壓不對稱,患肢疲乏、麻木或疼痛,下肢可見間歇性跛行等為主要表現的肢體痹病類疾病。脈痹一名,始見於《黃帝內經》。繼后,《金匱要略》等醫籍有血痹的記載。血氣痹阻與經脈痹阻相關,故血痹與脈痹類同。從臨床實踐看,脈痹作為病種並不少見,故將其列為病種之一。凡以血脈瘀滯為主要病證者,均應屬本病。臨床表現為不規則的發熱,肌膚有灼熱感、疼痛、皮腐或見紅斑,多因血虛,風寒濕邪留滯血脈所致。語出《素問•痹論》。

簡介


● 英文名稱:Vessel Impediment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臨床分科—內科

古籍摘選


● 夏遇痹者為脈痹,則血凝不流,令人萎黃。(《諸病源候論》)

名詞解釋


● 風寒濕邪阻滯血脈,以皮膚變色,皮毛枯萎,肌肉頑痹等為主要表現的痹病。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脈痹,屬於五體痹之一,是指以血脈癥狀為主的痹證。

疾病特點

● 脈痹主要表現為肢體疼痛、皮膚不仁、皮色蒼白或黯黑、脈微弱或無脈等。
● 脈痹發病可急可緩,以緩慢發病居多。病程可短可長,但多數患者病程較長,達數月甚至數年之久。
● 發病年齡以青壯年多見,老年次之,男女均可發病。
● 發病季節不一,困於濕熱者多夏季發病,由於陽虛、寒濕者冬季好發。

病因病機

● 脈痹的病因有內外之因:內因為實邪阻痹,如寒痰熱毒,有正虛瘀痹,可由氣血陰陽之虛導致;外因為寒濕、熱毒。
● 病機主要為血凝不流,血脈阻塞。

脈痹與心痹

● 區別:心痹屬於“五臟痹”之一,指風寒濕熱諸邪致痹,久病傷及心臟,以心悸,胸悶短氣,顴頰紫紅等為主要表現的痹病;脈痹屬於“五體痹”之一,其病變主要在於肢體。
● 聯繫:心主血脈,故脈痹病久可能會影響到心,導致心痹。如《素問·痹論》說:“脈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心。”

治則治法

● 脈痹以通為主要治則,應從瘀論治,以活血通脈為治療大法,但應明確病因,詳細辨證,或養血、益氣、滋陰、溫陽以扶正,或清熱、散寒、解毒、化痰、祛濕以驅邪,共達通脈之功。可治以益氣活血、化瘀利水之法,選用補陽還五湯、活血效靈丹、當歸芍藥散合方加減。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張伯禮。中醫內科學.10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