錐體外系疾病

錐體外系疾病

錐體外系疾病是一種不為人的意志控制的不自主運動和肌張力改變,情緒激動、緊張時加重,安靜時減輕,睡眠時消失。這一類現象疾病稱錐體外系疾病。

疾病介紹


錐體外系疾病
錐體外系疾病
錐體外系疾病(extrapyramidal diseases),發生於神經系統錐體外系的疾病。主要表現肌張力障礙肌張力過高或過低)和運動障礙(包括震顫、手足徐動、舞蹈樣動作、扭轉痙攣等)。

簡介


運動系統的組成部分。在種系發生上屬神經系統的古老部分。主要功能是在大腦皮質的控制下調節肌張力,維持和調整身體姿勢,掌管習慣性和節律性動作(如行路的雙臂擺動、模仿、手勢、面部表情動作、某些防禦性反應運動等)。在完成複雜的運動功能時,錐體外系與錐體系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只有在錐體外系使肢體保持一定的穩定性和適當的肌張力及協調的條件下,錐體系才能支配精確的隨意運動。錐體系損害表現為痙攣性癱瘓,而錐體外系損害主要表現為不自主運動、肌強直、運動緩慢,而非真正的癱瘓。

臨床表現


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即肌張力障礙和運動障礙。肌張力障礙表現為肌張力增高或減低;運動障礙包括震顫、手足徐動,舞蹈樣動作,扭轉痙攣等。錐體外系疾病所產生的肌張力減低,常與不自主運動(運動過多)並存。病人表現為不規則且無節律的連續活動和緩慢複雜的不隨意運動。這種動作於清醒時出現,情緒激動時增加,安靜時減少,睡眠時消失。典型病例為舞蹈症。而另一組則以肌張力增高;運動遲緩為特徵。典型病例為帕金森氏綜合征。運動障礙及肌張力障礙產生的原因是:在人腦內紋狀體中含有多種神經遞質,其中以多巴胺和其代謝產物高香草醛酸(HVA)含量最高,還含有高濃度的乙醯膽鹼、γ-氨酪酸、5-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等。腦內有兩個主要的上行多巴胺能神經通路。最大的為黑質紋狀體束,其神經元位於黑質緻密部,主要功能與動作的發動、控制有關。另一個為中腦邊緣腦通路。多巴胺是紋狀體的乙醯膽鹼系統抑制性介質,而乙醯膽鹼呈紋狀體興奮性介質,兩種介質處於一種動態平衡的狀態。若黑質發生病變,則上行多巴胺能神經通路阻斷,多巴胺的減少或喪失使紋狀體失去抑制作用,乙醯膽鹼興奮性作用相對增強,臨床上表現震顫。實驗表明,電刺激蒼白球丘腦可在帕金森氏綜合征病人引起特徵性的靜止性震顫。故帕金森氏綜合征可用左旋多巴加脫羧酶抑製劑及抗膽鹼能葯治療。手術破壞丘腦外側腹核,運動皮質或蒼白球也能中斷靜止性震顫。

治療方法


新紋狀體病變則引起另外一組肌張力減低,運動過多綜合征。例如亨廷頓氏舞蹈病時紋狀體神經顯著變性,殼、尾狀核及黑質中γ-氨基丁酸(GABA)顯著減少,基底節中可催化GABA合成的谷氨酸脫羧酶亦顯著減少,GABA為抑制性介質,其缺乏可致多動症,基底節多巴胺含量增高、乙醯膽鹼減少均可誘發多動癥狀,故亨廷頓氏舞蹈病可用阻滯多巴胺受體的藥物(如氟哌啶醇、三氟拉嗪、奮乃靜)、增加中樞GABA的藥物(如異煙肼)及加強乙醯膽鹼的藥物(如氯化膽鹼)治療。

病因常見疾病


常見的錐體外系疾病:
1.帕金森病及帕金森綜合征:帕金森綜合征是由多種病因引起的一個常見的錐體外系綜合征,它的臨床特點是具備下列四大主症中二項以上:(l)靜止性震顫;(2)肌僵直;(3)運動減少或緩慢,(4)姿勢反射消失。
2.舞蹈病:以軀幹、四肢的急速、短暫、劇烈、不規則、無節律的不自主運動為主征;亦包括較緩慢的舞蹈-手足徐動症。主要有:呈顯性常染色體遺傳的慢性進行性大腦、基底節變性經過的Huntington舞蹈病,舞蹈樣運動-棘紅細胞增多症;感染或感染后引起的感染性舞蹈病(小舞蹈病),其中大部分為風濕性舞蹈病,吩噻啼類、雙羥苯丙氨酸、呱啶呱嗪基嘧啶或嗅隱亭引起的藥物誘導險舞蹈病;銅代謝障礙引起的肝豆狀核變性舞蹈型;腦血管損害如大腦梗塞或出血、瀰漫性紅斑狼瘡或紫癜的局灶性損害等。
3.肌張力障礙:是以頸、軀幹、四肢近端為主的部分或全身肌肉緩慢、持續、強烈、不規則地扭轉樣不自主運動,造成一種難以模仿的異常姿勢,根據疾病的發展程度,分為肌張力障礙運動、肌張力障礙姿勢及扭轉痙攣三個時期。按病因分類可分為:(1)原發性肌張力障礙(畸形性肌張力障礙):病因不明,部分屬常染色體顯性或隱性遺傳,但大部分為散發性。(2)繼發性肌張力障礙:包括由核黃疸或吩噻類、雙羥苯丙氨酸等藥物引起的中毒性或藥物誘導性肌張力障礙;大腦梗塞、出血引起的血管性肌張力障礙,產傷引起的外傷性肌張力障礙或肝豆狀核變性引起的代謝性肌張丈障礙。(3)局限型或異型如痙攣性斜頸書寫痙攣等。
4.其他錐體必系疾病:常見的有特發性震顫(家族性或散髮型),多發性抽動症、顫搐等。

鑒別診斷


肌張力障礙是由於控制運動協調性的腦深部基底節區為主的錐體外系功能異常引起,可因遺傳因素所致,也可因腦部結構性病損或有害外界因素(如藥物性、化學性、代謝性、感染性等)引起;癥狀累及身體部位包括四肢、軀幹、面頜、頸部,甚至發聲結構等,根據受累範圍可分為局灶性(受累部位限於身體一個區域)、節段性(累及身體臨近的2以上部位),以及全身性、偏身性或多灶性(累及身體2個以上遠隔的部位)。
在許多神經變性、遺傳性、中毒或代謝性異常疾患以及基底節結構性疾患中,臨床表現可同時有帕金森綜合征和肌張力障礙,既可成為獨特疾病實體的臨床表現譜,也可作為帕金森綜合征的治療併發症表現,成為帕金森綜合征進展或治療困惑標誌。

治療原則


左旋多巴治療帕金森(PD)產生運動併發症的病理生理機制主要是多巴胺受體異常的脈衝性刺激。正常情況下,黑質緻密部的多巴胺能神經元存在持續性低頻放電,這种放電不受運動影響。生理情況下雖有參與反饋時的高頻放電短時脈衝,但依靠正常的再攝取系統能保持突觸間隙相對穩定的多巴胺水平。在PD患者中,由於多巴胺能神經元的進行性減少,導致紋狀體多巴胺水平更多地依賴於從外周攝取利用的左旋多巴。由於左旋多巴的血漿半衰期較短,不能對多巴胺受體產生持續性生理方式的刺激,使多巴胺受體就暴露在波動性多巴胺刺激之下最終產生運動併發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