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琴銅劍樓
鐵琴銅劍樓
鐵琴銅劍樓是清代四大私家藏書樓之一,位於常熟市區以東古里鎮。藏書樓建於清乾隆年間,建築面積285平方米。已經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原名“恬裕齋”,創始人瞿紹基,瞿氏五代藏書樓主都淡泊名利,以藏書、讀書為樂。瞿氏第二代、紹基之子瞿鏞,對鼎彝古印兼收並蓄,在金石古物中,瞿氏尤為珍愛一台鐵琴和一把銅劍,鐵琴銅劍樓由此得名。樓主瞿氏數代藏書,綿延二百多年,給後人留下了一筆豐富的文化遺產。1991年12月,鐵琴銅劍樓紀念館開館。此處建築於2006年6月5日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鐵琴銅劍樓
新的鐵琴銅劍樓紀念館於2006年底正式開建,2009年上半年將基本建成並對外開放。新鐵琴銅劍樓紀念館共前後三進,建築面積約為600平方米,全館圍繞瞿氏五代藏書、讀書、刻書、護書、獻書的歷程,以書為整個紀念館的靈魂,反映和表現中國歷代知識分子尊重知識、保護知識、傳承知識以及知識是人類共有財富的認知和奉獻精神。
鐵琴銅劍樓紀念館一、二、三進為紀念館的陳列主體,以現代聲、光、電的手法和實物(複製品)結合,營造出強大的視覺衝擊,充分的展示出鐵琴銅劍樓在中國近代藏書史所具有的地位和價值。
鐵琴銅劍樓位於常熟古里鎮西街,與山東聊城楊以增“海源閣”、歸安陸心源“皕宋樓”、錢塘丁申、丁丙“八千卷樓”齊名,合稱清代全國四大藏書樓。不僅在常熟歷史上,而且從中國文化發展史看,自明代趙琦美“脈望館”、毛晉父子“汲古閣”、清初錢謙益“絳雲樓”、錢曾“述古堂”以後,瞿氏鐵琴銅劍樓更有其獨特的地位。鐵琴銅劍樓之藏書,可以追溯到清代乾隆年間,經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民國數代,又從新中國成立至今,曲折綿延了二百多年,經歷了初創、發展、鼎盛、劫難、穩定、善終等階段,給後人留下了比較完整的藏書和藏書樓,為中國歷史文化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四大藏書樓中,鐵琴銅劍樓巍然獨存。該樓系瞿蔭棠先生之祖建於乾隆中。原有四進,其中第一、二兩進毀於抗日戰爭中。第一進為門廳;第二進為“恬裕齋”所在,曾於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因避光緒帝載恬之諱改稱“敦裕堂”。收儲多為鄉邦文獻 以及未收入《鐵琴銅劍樓書目》之宋元明本及舊鈔批校諸書,長篇巨著不多,累計比儲后樓者為少,分置東西兩壁書箱中;第三、四兩進即今僅存之樓,亦即“鐵琴銅劍樓”所在,是坐北朝南三楹回式樓房,中有小天井相隔,每進二層,面闊三間8.87米,進深七架6.65米,樓結構為垂檐硬山造,用迭落山牆,江南呼為馬頭牆。下檐施撐拱,雕有精巧的夔龍紋,裝飾顯示了蘇南一帶的建築風格。此樓在當時的使用情況,第三與第四進樓上供藏書之用,第三進樓下則為讀書處,第四進樓下為家祠,同時收藏古物、石刻,樓下右方原有梯登樓。藏書除部分遭劫外,絕大部分於建國初由瞿氏後人捐贈北京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常熟圖書館等。
解放后,該樓由國家接管。樓名最初為孫星衍所書,1982年李一氓先生重書樓額,於1982年11月公布為縣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省政府撥專款修繕一新,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常熟市人民政府再度撥款修葺,楚圖南先生再書樓額。於樓內用圖文並茂的版面介紹、展覽櫃的實物介紹、當代書法名家的墨跡介紹,反映該樓舊藏面貌,褒揚瞿氏世代愛書、藏書、護書、獻書的事迹和對祖國文化事業作出的巨大貢獻,命名為鐵琴銅劍樓紀念館,於1991年12月5日正式對外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