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琴

鐵琴

鐵琴又稱“太琴”、“特琴”或“鐵胡”。藏族拉弦樂器,形制與二胡相近,流行於拉薩、日喀則江孜及西藏廣大村鎮,多用於伴奏藏族古典歌舞“囊瑪”和民間歌舞“堆諧”,現在多用於藏戲伴奏。

內容簡介


鐵琴
鐵琴
鐵琴的英文名稱應當是Metallophone,又稱為金屬板琴或金屬木琴。鐵琴的構造原理與木琴(Xyophone)相同,只是將硬木板換置成鋼鐵制的音板,同樣用小槌敲擊發擊發音,聲音輕脆,餘音短促。因其發音若鍾鈴之聲,故又稱鐘琴。鐵琴的音域沒有一定,小型的為兩個八度,大型的為三個八度,實音比記譜高兩個八度。如果將鐵琴的各金屬音板下裝了電動裝置的共鳴管,此種樂器便稱為震音鐵琴(Vibraphone),又可稱為顫音琴,一般音域為三個八度。震音鐵琴就像是一台小型直音式鋼琴,當電流通過共鳴器上的金屬圓盤,則會使的聲音發出規律,另外更可利用樂器下方的踏板來控制餘音的延續或停止。

基本介紹


鐵琴是藏族拉弦樂器,形制與二胡相近,流行於拉薩、日喀則、江孜及西藏廣大村鎮,多用於伴奏藏族古典歌舞“囊瑪”和民間歌舞“堆謝”,現在多用於藏戲伴奏。鐵琴:又稱“太琴”、“特琴”或“鐵胡”。藏族拉弦樂器。藏族弓拉弦鳴樂器。藏語“鐵”意為“悠揚”、“慢”,“琴”字源於漢語,意即發音悠揚之琴。據傳說:鐵琴是由雲南傳入西藏的。常用於重奏、合奏或為歌舞、藏戲伴奏。鐵琴按五度關係定弦,用馬尾弓拉奏。音色醇厚。“鐵”是藏語“慢”的意思,適於演奏舒緩的曲調。多用於伴奏藏族古典歌舞“囊瑪”和民間歌舞“堆謝”,現在多用於伴奏藏戲。

傳統鐵琴


鐵琴
鐵琴
傳統鐵琴是仿漢族二胡製成的,全長約75厘米。張兩條絲弦。琴筒呈圓筒形,多用硬木、毛竹或象牙等三種材料製成,筒前口蒙以山羊皮為面,筒后敞口,上下開有插入琴桿的通孔。皮面中央支有琴馬,琴筒下面裝有琴托。琴桿硬木製或竹制,呈圓形柱狀體,上下兩端較細,中間稍粗,下端裝入琴筒的上下通孔中。琴桿上頭平頂無飾,上端橫置兩個弦軸。弦軸木製,軸頂旋成圓球形。裝置方向與二胡不同,它與琴筒不是平行的,而是與琴筒呈直角,軸把置於琴筒方向的右側。琴桿中上部開有長圓形小孔,琴弦通過小孔繫於弦軸上。琴弓與二胡弓相同,弓桿用竹或木製,弓毛用馬尾,弓毛置於兩弦間演奏。用象牙製作琴筒的鐵琴,不僅選料考究,工藝也極為精細,在琴筒、琴頭、弦軸上均雕刻有民族風格的花紋彩飾。

現代鐵琴


現在的鐵琴,琴筒、琴桿、弓桿均為竹制。琴筒用一截兩端通透的毛竹製成,筒長11.9厘米,前口蒙以蟒皮或蛇皮,面徑8.2厘米,後端為敞口,直徑7.6厘米。琴桿多用五節紫竹或苦竹製成,桿長65厘米、桿徑2.1厘米,在上端兩個竹節中,分別置有一個弦軸。弦軸用花梨木旋制而成,軸長15.5厘米,軸頂呈圓球狀,弦軸安置方向與琴筒成直角。在兩個弦軸通過的琴桿處,開有豎向橢圓形小孔,琴弦通過此二孔繫於各自的弦軸上。不設千斤,以木製山口為有效弦長的固定點。皮面中央支有竹或木製橋形琴馬。張兩條鋼絲纏弦,弦的下端拴於尾柱(露於琴筒下方的琴桿)上。有的鐵琴在琴筒下面裝有木製琴托,以使演奏中琴身穩定。琴弓用細竹制桿,兩端拴以一束馬尾為弓毛,弓長80厘米,弓毛夾於兩弦間拉奏。

鐵琴演奏


演奏時,多採用坐姿,將琴筒置於左腿上,左手持琴按弦,右手執弓拉奏。演奏只用第一把位,一般不換把。鐵琴按五度關係定弦為:bb、f1,音域?bb—e2。音色柔和明亮。左手技巧以滑音為主,常用食指和中指滑奏,並以上滑音為主,下滑音較少使用,右手技巧有連弓、分弓、頓弓等。鐵琴長於演奏舒緩的曲調,過去多用於伴奏藏族古典歌舞“囊瑪”和民間歌舞“堆諧”。鐵琴常和藏京胡一起使用,鐵琴代表男性音色,藏京胡代表女性音色,二者一剛一柔,剛柔相濟,民族色彩濃郁;現在鐵琴常用於重奏、合奏或為歌舞和藏戲伴奏。在囊瑪、堆諧的伴奏樂隊中,鐵琴是不可缺少的樂器,尤其在演奏囊瑪樂曲時,鐵琴是最重要的樂器之一,在樂隊中常擔任領奏,或與扎木年共同擔任獨奏聲部,極富特色。有些囊瑪樂曲,則只用鐵琴和扎木年兩種樂器演奏。著名鐵琴演奏家有西藏自治區藏劇團的琴師大尼瑪等

鐵琴發音


鐵琴
鐵琴
鐵琴也叫“鋼片琴”或“鋁板琴”。鐵琴由長短不一的鋼片或鋁板組成,排列法與 風琴的黑白鍵相似。演奏時,用兩根金屬小槌或木槌直接敲擊鋼片或鋁板而發音。現今也有鍵盤式的鐘琴,通過鍵盤的機械裝置來敲擊鋼片,發音原理均相同。音色尖銳、清脆如銀鈴。奏單音時優美動聽,也可奏雙音或強音。用高音譜號記譜,音域達二組至三組,樂隊中偶然使用,屬色彩性樂器,用以描繪崇高的意境或幻想、仙境等段落。
鋼片琴
擊奏體鳴樂器。用於管弦樂隊的打擊樂器。鋼片琴為法國米斯泰爾發明。最初的發音體用一系列音叉,亦稱鋼叉琴。1886年正式命名為鋼片琴,實際現在的鋼片琴音條和共鳴管均以鋁製作。鋼片琴外形如小形簧風琴,聲源體為金屬板條,以類似鋼琴的擊弦機擊奏、有踏板制音器控制音響的長短,和鍵盤鋼條琴相似,但每一鋼音條下方附有共鳴管,放大音量,並使音色清晰純凈。鋼片琴音域一般為4個八度。

鐵琴種類


外形與木琴相似,只是以鋼條代替木條而已。鐵琴的種類複雜,中文名稱也頗不統一,主要可分三類:
(1)豎式鐵琴
鐵琴
鐵琴
外形如里拉(Lyre)。英文有時亦稱Lyrebells。可供攜帶,使用於行進演奏的管樂隊中。很多人習慣稱其為鐘琴。
(2)平式鐵琴
全部金屬棒均平放於架上,與簡單式的木琴相似,鐵條下無共鳴管,但聲音極為清脆明亮,大部用於管弦樂團。這一型也有人稱為鐘琴。
(3)立式鐵琴
鐵琴
鐵琴
外形與上述附有共鳴管的木琴相似,音色豐滿,但無平式鐵琴之亮麗感。
( 4)波音琴(Vibraphone)
外形與立式鐵琴相同,但在共鳴管上方裝有電力驅動旋轉之小盤,使其聲音產生一種波動感。

時代意義


鐵琴
鐵琴
自從人類開啟文明以來,鐵琴就已存在於人們的生活里
世界最古老之鐵琴出土於巴比倫遺跡,三千年前便已存在於人類之生活中,無論是實用性、宗教性,鐵琴都一直敲打著人們的心靈。(從單音到旋律、進而產生了鐵琴)在中世紀之歐洲,鐵琴之演奏便已非常發達,最初的有比利時之鐘樓﹙鍾47個﹚,後來有荷蘭、德國、奧地利等,都看的到大型之鐵琴,在日本,東京國立音樂大學之鐵琴也非常有名。
十九世紀以鐵琴技術為基礎,發展出新的樂器---管琴鐘琴基本上是室外演奏用的,用於室內時會有聲響過大的缺點,因此為了室內也能演奏出美妙之音樂,人們下工夫研發出---管琴。(用電腦演奏)當初鐵琴之演奏,是用人手拉著繩子撞擊鐘面,因此需要有很好的體力及熟練度,現在的電腦演奏方式,是以電力驅動自動機械裝置來演輸入樂曲,便可指定時間及曲目,在任何地方演奏。演奏時間的不朽之物鐵琴。
人與鍾之情結,就如同文明與歷史般,在世界最古老都市之一的巴比倫市發現鐘的遺跡。原本鍾只是用來報時的,但在中世紀時,由於鐘的大小、重量的改變及音階的作成進而發展成不同音程之組合;且能演奏出音樂之鐘,這也就是鐘琴或者稱為演奏鍾之起源。最初之鐵琴是由繩索及鐵線連結而成之大型組合,所以演奏起來非常之費力且需很高之協調性,後來由於利用磁性之機械式及利用卡帶之電氣式而開發出自動演奏之鐵琴,且在歐洲各地普遍的被使用,在比利時、西德、奧地利等,皆可看到裝有鐵琴之代表性建築物,現在之鐵琴由於電子技術之日新月異及使用電腦控制系統,所以更被廣泛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