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琴
打擊樂器
木琴(英語:xylophone)木琴是一種打擊樂器,是由一套長方形小木塊組成。憑藉木塊的長短對這些木塊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演奏時以兩個木製的小槌在木塊上敲擊,發出聲音略似骨頭的枯乾的叩擊聲,音質強烈刺耳,具有非凡的穿透力。現代木琴的音域有三個八度,過去木琴的記譜法比實際音高低八度,自聖——桑以後,就按實際音高記譜。但是木琴需要其他樂器(如鋼琴、管弦樂隊等)的伴奏才能襯托出其獨特的音色,使之更具魅力。
木琴產生於14世紀,其多用於獨奏原始的木琴產生於亞洲、非洲和南美洲。十五世紀傳入歐洲。十九世紀30年代俄羅斯揚琴演奏家庫斯科夫旅歐表演木琴獨奏。受到蒙德爾松等音樂家的讚賞,從此名聲大振。
木琴
木琴
2.琴架:金屬質地;
4.打棰:一對勺型小木棰,多用紅木製成。用來擊打音條以發聲。
木琴的基本結構是以若干由長漸短的硬木音條并行排列在架子上構成。樂隊木琴有兩種形制。較普通的一種是豎排式。即音條像鋼琴黑白鍵排成兩列,每根音條下有一根金屬共鳴管。音域一般為C(1)/C(4)或f(1)/C(5),實音比記譜高八度。木琴的基本結構是以若干不同長度的音條按一定次序排列,每一音條下方置一木製或金屬制管子作共鳴器,音域為三個半到四個八度。木琴演奏時以兩個木製小槌在音條上敲擊,發出枯乾的叩擊聲,音質強烈刺耳,具有非凡的穿透力,多用於獨奏。
木琴的發聲原理:每一個木條的音調高低取於其長度與厚度,短而厚的木條會發出較高的聲音。同樣的,長而薄的木條會發出較低的聲音。每一個木條的兩端各有兩個節,亦即振動的靜止點。為了控制木琴的尺寸不至於太大,調音方法不可光靠木條的長度寧可依靠木條的厚度。為達到此目的,木琴製造商會把一些木條的背面削去一部分成拱形,以便製成大小適度的木琴。
目前我國使用的木琴,按其形狀可以分為兩種:一種稱為梯形琴或者叫三角琴,另一種稱為橫排琴或者叫瑪琳巴琴,兩種琴的音色相近,各琴鍵排列、演奏方法卻大不相同。下面分別作簡要介紹。
梯形琴:梯形琴的演奏採用直腕,演奏者使用兩根勻型的紅木槌敲擊琴鍵,使其振動發音。梯形琴的音域一般都在三個半八度,為了演奏方便,有的音(如F、C)在排列中需要兩塊相同音高的琴鍵。琴鍵數量為46塊左右。梯形琴聲音清脆明亮,穿透力很強,聽起來具有珠落玉盤的感覺。表現歡樂活潑的情緒和場面有其獨特的效果,尤其在兒童樂曲中使用非常廣泛,在大型樂曲、舞曲、交響樂中,也有它精彩的片段。梯形琴上還可以演奏出一些特殊效果,如刮奏產生的流水聲,前八分音符后十六分音符連續演奏產生的馬蹄聲等。
橫排琴:橫排琴過去在我國使用較少,近幾年由於加強了對外文化藝術交流,在中央音樂學院、解放軍軍樂團、解放軍藝術學院軍樂系以及其他一些藝術院校、文藝團體的打擊樂教學與演出實踐中都在越來越多地使用橫排琴。歐美國家及日本等都普遍使用橫排琴,世界上每年舉行的一些打擊樂比賽也都是使用橫排琴。我國在幼兒教育工作中推廣的原東德“奧爾夫教學法”所使用的樂器,就是簡化的橫排琴。從目前情況看,橫排琴大有取代梯形琴的趨勢。
總的看來,兩種木琴的演奏、練習都有一定難度。
非洲和中南美洲的民間木琴,東南亞木琴、非洲木琴(包括馬林巴琴)、中南美洲木琴等。
木琴
屬竹木體鳴樂器類,各個音條都有固定的音高,因而木琴是變音打擊樂器,可用於獨奏旋律。強奏時,木琴音色剛勁有力,弱奏時則柔美悅耳。木琴發音短促而清脆,多用來演奏 輕快、活潑的樂曲,表達一種歡樂的氣氛。對於持續音,則必須運用兩個打棰迅速交替敲擊 同一音條以獲得連續的效果。此外,木琴還可以奏出美妙的滑音和動人的顫音,具有豐富的表現力。
19世紀後半葉,它進入大多數交響樂隊的打擊樂組,第一次是由法國作曲家C.聖-桑斯在他的《死之舞》中首次使用,用來表現骨架的搖動聲。大多數20世紀的作曲家都使用過木琴,如G.馬勒的《第六交響曲》,R.斯特勞斯的《莎樂美》和D.肖斯塔科維奇的《第五交響曲》、《第二爵士組曲》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