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會船
茅山會船
茅山、顧庄、溱潼,清明節撐會船競賽的習俗,由來已久,起源於南宋期間,茅山地區人民協助山東義民在茅山縮頭湖大敗金兵的一段真實歷史。
2014年11月,“茅山會船”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山東抗金首領張榮與賈虎等聚山東義民數千餘人,漁船二、三百隻,自梁山泊與金人轉戰南下。為了妄圖打通運河沿岸各州縣,金監軍撻懶率精銳之師,從山東而來,攻克承楚(今淮安市),又陷泰州。義軍伺隙擊之,屢捷。榮謂泰州,承楚內地,泰州復則承楚無不復。於是決定先復泰州。與敵戰溱潼村前之溱潼湖,小舟出擊,佯敗,退至茅山、顧庄之間縮頭湖。撻懶以為義軍船小,人少,又無鬥志,想全殲之,遂緊追不放。縮頭湖在山旁,山土風化,湖床增高,會值天旱水涸,敵艦駛入湖內為泥淖所阻,不能前進。榮分軍為二,一半乘舟,一半登陸。義軍以茅山、顧庄村民為導,包圍敵艦,用弓箭向艦上射擊,敵艦不能行駛,禁不住四支榮兵三攻擊,敵兵只能從舟中躍出,褰裳登岸,急不暇擇,手忙腳亂,往往溺斃水中,或陷入泥淖,不能自撥,死者無數。撻懶爬出船艙,由健卒背上河岸,指揮健卒與義軍肉搏,沖開血路,方始走脫。撻懶收殘兵敗將,次日逃奔楚州。榮軍收回師,檢查俘馘約五千餘人。義民傷亡亦眾。
劉光世上奏此事,朝延擢(任命)榮為泰州知縣,令榮往縮頭湖畔奠祭山東陣亡之義民。榮至茅山擇縮頭湖口之高地設壇,並請茅山僧人登壇誦經。後人稱該地為奠祭口。該口在茅山顧庄中間的唐港河邊(現為火葬場)。在設壇奠祭前,茅山、顧庄人民已將死亡之義民安葬。明嘉靖年間,倭寇入侵揚州里下河地區,為保家衛國,茅山、溱潼、顧庄一帶民眾紛紛組織會船隊,協助官兵殺敵,后遂演變為一年一度清明節撐會船的起因。另有撐會船的寓意是茅山、溱潼、顧庄等地老百姓,為在反金戰爭中死亡的山東陣亡之義民的無主墳進行祭掃,以寄衰思。
2014年,茅山會船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2021年4月4日,江蘇興化舉行茅山會船盛會,四鄉八鎮的百餘條船和逾千名會船選手雲集茅山西大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