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暗紫貝母的結果 展開

暗紫貝母

中藥

暗紫貝母,中藥名。為百合科植物暗紫貝母 Hsiao et K.C.Hsia的鱗莖。分佈於四川西北部和青海東南部等地。具有清熱潤肺,化痰止咳,散結消腫之功效。常用於肺虛久咳,虛勞咳嗽,燥熱咳嗽,肺癰,瘰癧,癰腫,乳癰。

入葯部位


鱗莖。

性 味


性微寒,味苦、甘。

歸 經


歸肺、心經。

功 能


清熱潤肺,化痰止咳,散結消腫。

主 治


肺虛久咳、虛勞咳嗽、燥熱咳嗽、肺癰、瘰癧、癰腫,、乳癰。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9g;研末, 1~1.5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撒或調敷。

禁 忌


不宜與烏頭類藥材同用,脾胃虛寒及寒痰、濕痰者慎服。

生理特性


在植株長15-23厘米。鱗莖由2枚鱗片組成,直徑6-8毫米。葉在下面的1-2對為對生,上面的1-2枚散生或對生,條形或條狀披針形,長3.6-5.5厘米,寬3-5毫米,先端不捲曲。花單朵,深紫色,有黃褐色小方格;葉狀苞片1枚,先端不捲曲;花被片長2.5-2.7厘米,內三片寬約1厘米,外三片寬約6毫米;蜜腺窩稍凸出或不很明顯;雄蕊長約為花被片的一半,花藥近基著,花絲具或不具小乳突;柱頭裂片很短,長約0.5-1毫米,極少能長達1.5毫米。蒴果長1-1.5厘米,寬1-1.2厘米,棱上的翅很狹,寬約1毫米。花深紫色,有不明顯的小方格或幾無。花期6月,果期8月。

產 地


四川西北部(松潘、若爾蓋、馬爾康、刷經寺、洪源、理縣)和青海東南部(興海、河南、果洛、班瑪)。生於海拔3200-4500米的草地上。

採集加工


種子播種栽培的第三生長季,鱗莖繁殖栽培的次年,都可採挖。

藥材性狀


鱗莖圓錐形或心臟形,直徑5~9mm,高4~8mm。表面類白色,較光滑。外層兩枚鱗葉大小懸殊,大鱗葉緊裹小鱗葉,小鱗葉露出部分呈新月形,習稱“懷中抱月”,頂端較尖或鈍圓,多閉合,偶見裂開,底部較平整,微凹入。將外層鱗葉剝開,可見細小的鱗葉及心芽。氣微,味微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