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心
負心
負心,漢語辭彙,貶義詞。
拼音:fù xīn
釋義:1、一般指愛情不專一,違背良心,背棄承諾和情義,移情別戀的行為。2、違心。猶言忘恩負義
目錄
1、違心。猶言忘恩負義。
漢 王符 《潛夫論·遏利》:“雖有南面之尊,公侯之位,德義有殆,禮儀不班,撓志如芷,負心若芬,固弗為也。”彭鐸 校正:“撓,曲也。負,背也。兩句即‘撓如芷之志,負若芬之心’。”
東晉謝靈運 《初去郡》詩:“牽絲及元興,解龜在景平。負心二十載,於今廢將迎。”李善 注引 嵇康 《幽憤詩》:“內負宿心。”
《晉書·劉弘傳》:“侃遣子及兄子為質,弘遣之曰:‘賢叔征行,君祖母年高,便可歸也。匹夫之交尚不負心,何況大丈夫乎!’”
明 馮夢龍 清 蔡元放 《東周列國志》第五回:“庄公奏曰:‘臣久當謝政,今即拜辭。’遂忿忿出朝,謂人曰:‘孺子負心,不足輔也!’即日駕車回國。”
《西湖佳話·西泠韻跡》:“我堂堂男子,既富且貴,反因來遲,不能少申一報,非負心而何?日後冥中相見,豈不愧死!”
2、背棄情誼。多指對愛情不專一。用於貶義。
晉 葛洪 《抱朴子·對俗》:“民間君子,猶內不負心,外不愧影,上不欺天,下不食言,豈況古之真人,寧當虛造空文,以必不可得之事,誑誤將來,何所索乎!”
唐 蔣防 《霍小玉傳》:“我為女子,薄命如斯!君是丈夫負心若此!韶顏稚齒,飲恨而終。慈母在堂,不能供養。綺羅弦管,從此永休。征痛黃泉,皆君所致。李君李君,今當永訣!我死之後,必為厲鬼,使君妻妾,終日不安!”
元王實甫 《西廂記》第三本第四折:“小生救了人,反被害了,自古人云:‘痴心女子負心漢。’今日反其事了。”
明 周清原 《西湖二集》 卷十一:“廷之急急上前扯住衣袂,早被冷風一吹,已不見了瓊瓊之面。廷之哭倒在地。正是:夜傳人鬼三分話,只說王魁太負心。”
明 馮夢龍 《警世通言》第二十九卷:“浩不能忘舊情,乃遣惠寂密告鶯曰:‘浩非負心,實被季父所逼,復與孫氏結親,負心違願,痛徹心髓。’”
明 凌濛初 《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一:“朱氏前日原知文姬這事,也道少卿沒理的,今日死了無可怨悵,只得護喪南還。單苦了朱氏下半世,亦是滿生之遺孽也。世人看了如此榜樣,難道男子又該負得女子的?痴心女子負心漢,誰道陰中有判斷?雖然自古皆有死,這回死得不好看。”
《紅樓夢》第一○四回:“你還不知道我的心和他的心么?都為的是林姑娘。你說我並不是負心,我如今叫你們弄成了一個負心的人了!”
清 華廣生 《白雪遺音·馬頭調·痴心漢》:“自古道,痴心的女子負心漢。”
蔡東藩 《宋史通俗演義》第十回:“俗話說得好:‘痴心女子負心漢。’那花蕊夫人本有立后的希望,自被宋女奪去此席,倒也罷了,誰知太祖的愛情,也移到宋女上去,長門漏靜,誰解寂寥?”
蔡東藩 《清史演義》第十八回:“俗語說得好:‘痴心女子負心漢。’多爾袞也未免要作負心人了。”
田漢《落花時節》:“友處打聽他到了北京,訪過他兩次都沒有會到,後來聽說他回上海了,她一直趕到上海來,誰知她還比老曾先到一天呢。何心晃:這真是‘痴心女子負心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