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線報

福州軍區黨委機關報

《前線報》是福州軍區黨委機關報,原名《解放前線》,於1949年3月19日創刊,1970年1月1日改名為《前線報》。

1985年6月14日,福州軍區與南京軍區合併,整編為南京軍區。《前線報》也與南京軍區《人民前線》合併。8月2日《前線報》終刊。

歷史沿革


《前線報》原名《解放前線》,創刊於1949年3月19日江蘇省泰縣姜埝鎮(今泰州市),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第十兵團黨委機關報。該報勝利完成渡江戰役、上海戰役的報道后,於1949年7月隨第十兵團南下福建,先後隨軍在福州、泉州、廈門等地出版。11月,漳廈戰役勝利結束,解放前線報社址定在福州。
1949年12月12日起,《解放前線》改為第十兵團兼福建軍區機關報。其版面自當日出版的87期起,由8開4版擴大為4開4版。
為加強對《解放前線》的政治領導,成立福建軍區、第十兵團黨報委員會,葉飛、張鼎丞、韋國清、劉培善、陳鐵君、周文在、吳強、陳伊、陳超凡、萬里雲、單斐等11人為委員,劉培善為書記,吳強為副書記。
《解放前線》的主要任務:在思想指導上,以馬列主義理論、毛澤東思想指導教育部隊,宣傳貫徹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事路線、政治路線和各項政策;在工作指導上,對主力部隊與地方部隊同時兼顧,指導各項工作,傳播與交流工作經驗,有系統地介紹各種知識,幫助幹部提高思想、理論和文化水平。軍區、兵團黨委規定,《解放前線》報紙面向連隊,主要對象為連及連級以上幹部,與部隊各種任務及幹部思想實際密切結合,為部隊服務,力求通俗易懂,形式活潑,深入淺出。
1954年1月1日,《解放前線》的主要閱讀對象改變為廣大指戰員。報紙的主要任務也擴大到幫助全體軍人提高政治、軍事、文化水平。同時,每期報紙中縫(以後改為報眼)登載《怎樣用這期報?》,指導廣大指戰員讀報用報。版面分工:第一版為重要新聞版。刊載重要社論、評論,重要會議精神,和軍內重要新聞等。第二版為軍事工作版。刊載全區部隊的戰備訓練、海防清匪、連隊和地方武裝建設等。第三版為政治工作版。刊載全區部隊的政文教育、理論政策學習、黨的生活、青年團工作、遵紀守法、擁政愛民、時事講話、節日紀念等內容。第四版為部隊生活版,后稱副刊版。刊載部隊的文藝體育工作、連隊俱樂部活動、戰士文藝創作、學科學、讀者來信、批評建議等內容。
1956年7月1日福州軍區成立后,《解放前線》成為福州軍區黨委機關報。
為配合炮擊金門的戰鬥,從1958年8月23日至1959年1月13日,《解放前線》抽調部分人員隨軍區前方指揮部,出版《解放前線》的前線版增刊,共56期,發至參戰部隊的班。
1964年4月,福州軍區黨委根據總政治部指示,決定解放前線報社從軍區政治部宣傳部分出,成為軍區政治部的二級部(師級單位)。
1966年1月4日,為加強全區民兵建設,福州軍區黨委決定解放前線報社增設前線民兵科(團級單位),出版《前線民兵》雜誌。該雜誌為福州軍區黨委指導全區民兵工作的刊物。“文化大革命”期間,1968年10月14日,根據軍區黨委決定,《解放前線》、《前線民兵》均暫時停刊。
1970年1月1日,《解放前線》復刊,從當日出版的第2434期開始改名為《前線報》。1月中旬,《前線民兵》雜誌復刊。福州軍區黨委重申,《前線報》是軍區黨委機關報,《前線民兵》是軍區黨委指導全區民兵工作的刊物。
1985年6月14日,福州軍區與南京軍區合併,整編為南京軍區。《前線報》也與南京軍區《人民前線》合併。8月2日《前線報》終刊。該報創刊以來共出版報紙5036期(不含增刊),每期發行量近4萬份。

報社領導


《前線報》領導人的稱謂,1949年至1960年12月稱社長,1961年1月至1979年6月稱總編輯,1979年7月後又稱社長。擔任社長、總編輯、負責人和副社長、副總編輯的先後有:程源、吳強、趙工、蔣峻基、楊辛、程力正、石青野、李俊海、胡威庭、鄧果、夏蘭、劉效先、萬里雲、陳羽章、王雨潮、王競、陳廷儒、李棠、江如芳、齊風治、從培政、鄧果、林堯星、馬真划、商玉坤、李德平、陳友良、舒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