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梁士彥的結果 展開
- 北周名將
- 清朝武宣舉人
梁士彥
清朝武宣舉人
梁士彥(約1768至1843年後,生卒年待考),武宣縣西鄉浪村人,乾隆乙卯恩科(1795年)舉人。以舉人身份參與了清朝嘉慶年間《武宣縣誌》的編纂工作(1806-1808)。詩篇著有《神窟流泉》《同游靈湖和韻》等。曾任浙江省開化縣正堂,署理直隸平山縣正堂。
梁士彥,生於乾隆年間,約1768年前後,武宣縣西鄉浪村人。祖上數代早已定居於此,最遠可以追溯到士彥的曾祖父梁道鳳公。據考證,武宣大浪梁氏應是從明朝中後期,由廣東韶州府遷來於此的。
士彥的祖父梁德彰,是武宣當地的一大名人,晚年時因為幫助鄉里的一戶人家解決了困難,那戶人家便把女兒嫁給了梁德彰,成了德彰的第三夫人,就是士彥的親祖母高氏。高氏生下了國槐、國楊,國槐就是士彥的父親。國槐的妻子黎氏,家裡也是武宣縣城內一個大戶人家。國槐去世時,黎氏已經懷有身孕,後來生下了遺腹子士彥。
士彥出生時,家裡已經非常的貧困。儘管生活艱苦,但黎氏對士彥的管教仍很嚴格,若有犯錯,並不會對他姑息縱容,這在一定程度上磨鍊了士彥的品質。士彥讀書時,依靠著舅舅家多位舉人、貢生的教養,高中乾隆乙卯年(1795)恩科經魁,時年二十七歲。士彥中舉成名之後,當時的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廣西等處地方提督成林就為他題字,立了一塊“經元”的匾。在古代,考生中舉之後並不能立即當官,通常是安排到翰林院或縣學里從事文職工作。於是士彥便在縣學里同學博、同窗們或埋頭苦讀或談古論今或遊走於武宣各地增長見識。
嘉慶十一年(1806),武宣縣新縣令高攀桂上任,提出重修《武宣縣誌》,於是召集了多位學博、舉人、歲薦等共同組建了修志委,士彥以舉人的身份應邀加入其中,作為三位編纂者之一。在縣誌的編寫過程中,諸位參與者遍訪武宣各地。在訪至著名的武宣八景時,各位文人舞文弄墨,為這八景或寫詩或作賦。士彥在這也寫下了《神窟流泉》《同游靈湖合韻》二篇詩文。
嘉慶十三年(1808),縣誌修成,此時梁士彥已經有四十歲左右,距他中舉已經過去了十三年,並且剛剛參與完成新縣誌的編寫,已經具備了做官的條件。在此之後,士彥也受命遠赴浙江,任“浙江開化縣正堂,署理直隸平山縣正堂”。而士彥具體的赴職時間,我們無從調查,故無處知曉。據《鴉片戰爭檔案史料》第二部中記載,道光二十年(1840)鴉片戰爭之時,因為鴉片禍害,導致中國百姓民不聊生,當時的浙江巡撫在巡查各地查辦鴉片案件的過程中,梁士彥因為“查辦煙犯意存諱飾”,被巡撫上奏,並且“著即革職”,於是離任還鄉。我們從士彥後人相傳的故事中了解到,士彥離職回鄉時,僅帶著一個挑夫挑著一些書籍和衣服就返回了家鄉。在清朝,有句俗話是“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可謂是無官不貪,但士彥在離職回鄉時,僅一擔書一擔衣服,而無其他輜重,也可見其為官之清廉,何況當時的他已經七十二歲了。
道光二十三年(1843)七月,七十五歲的士彥在家鄉浪村為他的祖母高氏與母親黎氏、父親梁國槐、過繼給士清的次子梁俊的繼祖父梁國楊與繼父梁士清立下了三塊墓碑。士彥在碑文上對自己的描述只有簡單的兩個頭銜:舉人、知縣。或許因為是為祖先立碑,所以士彥並不想對自己曾任的官職過多張揚,只選擇這兩個簡單的頭銜來一筆帶過,可見其為人之低調。直至民國三十年(1941)梁氏後人在尖山為梁道鳳公所立墓碑時,才對士彥曾經的官職有了完整的描述,碑刻原文為:二世孫 士彥 乙卯恩科經元特授浙江開化縣正堂署理直隸平山縣正堂。
歲月漫漫,而今已過百餘年,關於梁士彥的成長與仕途,我們沒有更多資料來進行調查,只能通過一些歷史文獻及後人的傳說來加以旁證。至於梁士彥為先人立碑后,逝於何年,我們也無從知曉,只知他雖已沒入歷史長河中,但仍蔭庇子孫萬世。
乾隆六十年(1795),舉行恩科鄉試,梁士彥參考,並考中經魁;
嘉慶十一年(1806),武宣縣新任知事高攀桂提出重修《武宣縣誌》,梁士彥以舉人身份參與編纂,並著有《神窟流泉》《同游靈湖和韻》二詩,載入縣誌中,該縣誌現存於故宮博物院,編入《故宮珍本叢刊》;
道光二十三年(1843),梁士彥在家鄉浪村為他的祖母與母親、父親、次子之繼祖父與繼父、立下三座墓碑,墓碑現存於武宣縣黃茆鎮浪村祖墓前。
一、題字立匾
乾隆乙卯(1795)年,朝廷舉行恩科鄉試,梁士彥參考,並中舉人,時任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的成林,為梁士彥題字立匾,匾上寫道:“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廣西等處地方提督軍務兼理糧響加三級紀錄七次成林為:經元 乾隆六十年乙卯恩科鄉試中式第一名舉人梁士彥立”。該匾現存於武宣縣大浪村士彥後人梁吉幫處。
二、重修縣誌
嘉慶十一年(1806年),武宣知縣高攀桂提出重修《武宣縣誌》,便召集了當時武宣縣內的文人能士共同編寫,梁士彥以舉人身份被選中參與編纂。嘉慶十三年,縣誌修成,“修武宣縣誌姓氏”中記載:“主修 文林郎知武宣縣事加三級 高攀桂……編纂 乙卯科舉人 梁士彥……”。該縣誌現存於故宮博物院,編入《故宮珍本叢刊》。
三、革職還鄉
道光二十年(1840年),鴉片戰爭打響,時任浙江巡撫的烏爾恭額奉命對省內各地查辦鴉片之事進行巡查,在巡視到開化縣時,發現梁士彥“查辦煙犯意存諱飾”,於是上書朝廷,將梁士彥“署即革職”。奏摺后被存於《鴉片戰爭檔案史料》第二部中第二八〇條:“著將查辦鴉片不力之浙江開化縣知縣梁士彥革職事上諭”,上諭檔為道光二十年八月初六日。
四、為祖立碑
道光二十三年七月(1843年7月),離職后回鄉的梁士彥,為他的祖母與母親、次子之繼祖父與繼父、父親立了三塊墓碑,三塊墓碑上均記載有“梁士彥 舉人 知縣”的碑文。
五、後人碑記
民國三十年(1941),梁道鳳公的後人為他在武宣縣尖山的墓立碑,碑文中記載有一段關於梁士彥的內容:二世孫 士彥 乙卯科經元特授浙江開化縣正堂署理直隸平山縣正堂。
祖父梁德彰
梁士彥出生於武宣縣西鄉浪村,祖上數代早已定居於此。士彥的祖父梁德彰,是武宣象州等地方名人,家中田地眾多,性情豪爽樂於助人,年輕時在鄉里曾做過許多著名的事。例如將自家數十畝田地分給鄰村缺少土地的貧民;對許多拖累百姓生活的不實際的政策,他也向上呼籲廢除;他還曾經為十多個被冤枉劫牛並且已“誣服成案”的鄉民申雪,最終抓到了真正的兇手為鄉民昭雪;曾有一覃一梁兩個象州人,屢相仇殺,梁姓誣衊覃姓有罪,官府抓到覃姓后要將其滅門,梁德彰知道了這件冤案以後,就以自己親屬和身家,來保覃姓無罪,最後官府查得真相,這件事便平息了。梁德彰的公明大義,也使得百里相鄰都來依附他,他的生平事迹也被載入清嘉慶十三年《武宣縣誌》中,流芳百世。
父親國槐、母親黎氏
士彥的父親梁國槐是梁德彰的三夫人高氏所生,他的生平之事無從記載,且在士彥出生前就已去世。在士彥中舉后,受皇帝誥贈文林郎。母親黎氏,娘家是武宣縣城內一大戶人家子女,她生有三子士規、士模、士彥,國槐去世時,留下了遺腹子士彥。在《武宣縣誌》中對黎氏一節的描述中,儘管夫君早逝,但黎氏“堅貞守節孝姑鞠子無怨言”,家婆死後“喪葬循禮”。士彥出生時,家裡已經很是貧困,讀書入學也是“倚舅氏為教養”,稍大點就嚴加管束,一點也不姑息遷就,也許正是因此,磨鍊了士彥吃苦耐勞的品質,才成就了他的中舉。
外祖父黎家
士彥的外祖父黎光燦,是個貢生,武宣縣城內人,黎氏也是武宣當地的一個大戶人家。士彥的舅舅一輩中,也有許多文人:親舅舅黎卓仁是乾隆壬子科(1792年)舉人;堂舅黎卓義是乾隆癸卯科(1783年)舉人;黎卓禮是嘉慶甲子科(1804年)歲薦,他與士彥一同參與了《武宣縣誌》的編纂工作。在士彥的成長過程中,他也得到了舅舅家諸多讀書人的幫助,才讓他在貧窮的家境下依然能得到良好的教育,並且最終考取功名。
梁士彥生於清朝乾隆年間,歿於道光年間。因年代久遠,且大浪梁氏族譜曾於文革時期遭到破壞,許多先祖的生歿時間均無記載。下文中我們就通過有關於士彥的部分歷史事件,以及史料記載、後人傳說來對其生歿年進行推測。
士彥的祖父梁德彰(1687-1762,壽76歲),晚年時因為幫村裡一戶人家解難,那戶人家把女兒嫁給德彰,便是士彥的親祖母高氏。士彥的父親國槐,生歿年無從可考,但可根據國槐父親德彰再立側室高氏時,年紀應該在50歲左右,並生下國槐,此時應該是1740年前後。國槐去世時,士彥的母親黎氏:“年二十三遺腹生子士彥(黎氏二十三歲,後來遺腹生子士彥)”。古時候男女結婚,男性年齡一般都大於女性,國槐去世時,黎氏23歲,符合常理。兒子梁喬“彥中乾隆乙卯科經魁長孫喬亦入泮(士彥中舉人時,梁喬也入學了)”,從歷史資料中我們調查到,清朝兒童入學的年紀普遍在9歲左右,所以我們推測士彥中舉時兒子梁喬應該是9歲左右。
根據上述例舉的人和事推測,士彥應生於1768年前後,此時他的母親23歲。到1795年士彥中舉時27歲,兒子梁喬應是9歲左右,母親黎氏50歲。到士彥的母親黎氏“見曾孫四世一堂壽六十而終”時,士彥37歲,時間是1805年左右,兒子梁喬19歲並且有了孩子。並且由士彥參與編纂的清嘉慶十三年版《武宣縣誌》,開始編寫的時間為1806年,其中關於士彥母親黎氏的記載中,黎氏已然“壽六十而終”,所以我們推測黎氏壽終年份在1805年或以前,是有一定依據的。由此我們可以推斷,士彥18歲時有了兒子梁喬,梁喬19歲也有了孩子,從年紀上來說,他們都符合古時成人結婚生子的年齡條件。
又由《鴉片戰爭檔案史料》第二部中資料記載,道光二十年(1840)時,梁士彥在浙江省開化縣當縣令,因“查辦煙犯意存諱飾”,被當時的浙江巡撫上奏革職,當時的他已經有七十二歲高齡了。道光二十三年七月(1843年7月),梁士彥為先人立下了三塊墓碑,當時的士彥已經七十五歲,而後之事已無再記載。
由此我們可以分別推測出士彥及士彥母親黎氏、士彥兒子梁喬以及士彥孫子的大概出生年份:
1768年 | 1786年 | 1795年 | 1805年 | 1843年 | |
黎氏 | 23歲 | 41歲 | 50歲 | 60歲壽終 | |
士彥 | 出生 | 18歲 | 27歲 | 37歲 | 75歲 |
梁喬 | 出生 | 9歲 | 19歲 | 無記載 | |
曾孫 | 出生 | 無記載 |
那麼最終得出的結果是:士彥的出生年應是在1768年前後,歿年在1843年以後,壽七十五歲以上。
註:本節內容除有資料記載的年份外,其餘均為本人依現有資料推測,不做最終準確結果。
以舉人身份入選並作為編纂者參與了《武宣縣誌》的重修工作,該縣誌現存於故宮博物院;
著有詩篇:《神窟流泉》《同游靈湖和韻》
《神窟流泉》
路入松陰古寺前,爐煙縹緲杏花天。
每從撾鼓三春后,倍勝當年一拜泉。
玉液鋪茵雲欲濕,驪珠綴錦月初圓。
由來盈縮堪占歲,得意欣看扶醉顏。
《同游靈湖合韻》
利鎖名韁歷五湖,靈湖風景未全殊。
二三漁網青萍末,四五蜻蜓古岓隅。
暖浴日華寒浴月,青翻鬆影碧翻梧。
忘機蘆渚看鷗鷺,欲賦同心許也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