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晴

中國傳媒大學研究生

崔晴,女,中國傳媒大學藝術學部碩士研究生。

人物經歷


早年經歷

1994.9-1998.7 空軍藍天幼兒園
1998.9-2004.7 北京市東城區分司廳小學
2004.9-2007.7 北京八中(初中)2007.9-2010.6 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學(高中);
《十五歲的笑臉》新海報
《十五歲的笑臉》新海報
初三階段,堅持用“對話式日記”記錄自己的心路歷程,高一期間,根據日記整理形成電影文學劇本“處女作”《十五歲的笑臉》,作品從不同側面折射出了來自於社會、學校、家庭和學生之間針對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博弈,深刻剖析了當下教育理念轉變、青春期心理疏導等諸多教育熱點問題。
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2010級學生。

工作經歷

2011年7月,電影《十五歲的笑臉》在青島開機。影片由青島三十九中、青島電影發行放映公司、青島鳳凰世紀傳媒有限公司聯合出品。著名影視明星唐國強、倪萍、趙娜、張山王靜王繪春等傾情加盟,與青島三十九中藝術班的十五歲的學生共同演繹一段難忘的青澀歲月。
大學生電影節頒獎典禮上走紅毯
大學生電影節頒獎典禮上走紅毯
2012年3月6日,青少年現實題材電影《十五歲的笑臉》在崔晴高中就讀的母校、電影故 事發源地——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學隆重舉行全國首映禮,教育部、文化部、國家廣電總局、共青團中央領導及部分“兩會代表”、知名藝術家出席活動,稱讚《十五歲的笑臉》是一部主題催人奮進,內容積極向上,情節感人至深,格調健康陽光,集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於一體的青少年現實題材電影。

獲得榮譽


影片自公映以來受到媒體和社會的廣泛關注,2012年獲第9屆美國聖地亞哥國際兒童電影節最佳故事片獎;入圍第19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入選第11屆中國長春電影節華語故事片展映單元。
入選第三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北京展映”。
2013年入圍中國電影華表獎展評、韓國國際兒童電影節展評、中國國際兒童電影節展映。
2013年9月作為獻禮第29個教師節推薦影片。
中國國際兒童電影節參展邀請證書
中國國際兒童電影節參展邀請證書
聖地亞哥國際兒童電影節獲獎證書
聖地亞哥國際兒童電影節獲獎證書

個人生活


興趣特長

鋼琴:2006年中央音樂學院校外音樂水平考級九級(最高級別);
體操:2009年被國家體育總局授予國家二級運動員(體操全能);
朗誦:2004年獲北京市西城區青少年朗誦比賽一等獎;
播音:2009年獲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普通話等級測試”一級乙等

社會活動


1997年10月,參加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四十七周年文藝演出;
1998年春節,分別參加中共中央、國務院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春節團拜會、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中央電視台農民春節聯歡晚會、北京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演出;
1998年11月,隨中國空軍藍天幼兒藝術團赴澳門訪問演出;
2004年7月,在北京市公安局、北京市教委聯合攝製的系列電視片《中小學生日常安全防範常識》中擔任主持人;
2008年1月,隨中國宋慶齡基金會赴法國、德國、奧地利、盧森堡四國訪問交流,宣傳北京奧運;
2008年8月,成為北京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城市志願者;
2008年8月,在紀念汶川大地震一周年青春勵志影片《生死時刻》中飾演“背簍女孩”角色,該片獲第十八屆金雞百花電影節推薦國產優秀影片;
2009年8月,作為中國長江青年團成員,參加由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國際熱愛大自然促進會總會主辦的《舞頌天地情》——第五屆世界青年大自然之舞觀摩賽;
2009年10月,在全國婦聯紀念國家實施“春蕾計劃”20周年獻禮影片《春蕾綻放》中友情飾演“中學生”,該片獲第十九屆金雞百花電影節推薦國產優秀影片;
2009年10月,代表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學,參加全國校園青春健身操大賽,獲團體“特等獎”;
2011年6月,CCTV少兒頻道“成長在線”訪談嘉賓;
2011年7月,創作的電影劇本《十五歲的笑臉》在青島開機拍攝;
2012年3月6日,青少年現實題材電影《十五歲的笑臉》在京舉行全國首映禮。
2012年12月,原創微電影《一路紅燈》獲“2012北京朝陽大學生藝術節”最佳導演獎。
2016年6月,編劇的兒童劇《我想對你說》在中國兒童藝術劇院演出
2016年10月,導演的紀錄片《歸徒》“2016.美麗鄉村國際微電影藝術節”大學生單元最佳紀錄片獎

人物事件


媒體報道

崔晴:寫劇本就像寫日記
崔晴
崔晴
在《十五歲的笑臉》開機儀式上,見到這部電影的編劇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文學專業的大一女生崔晴。笑意盈盈,清新可人。很難想像,《十五歲的笑臉》會是這個還是一臉稚氣的18歲女孩兒在15歲時創作的首部作品。
不停有演員和學生提出與崔晴合影,小姑娘的表情始終自然而淡定。對於她而言,電影編劇不是身份,而更類似於一種嗜好。筆尖流淌的不是戲劇,而更類似於生活。最初的戲劇創作似乎並不像其他人想像的那麼難,因為她只是在寫日記。生活中的場景會以對話體的形式真實地呈現於文字。《十五歲的笑臉》的初稿更像是崔晴高一那年的日記本。
而在劇本即將真正作為電影腳本被拍攝前,崔晴十分認真地攜帶著它重回母校北京161中學,重訪昔日的老師。她告訴記者,這個劇本中的每一個角色都有原型,原型中也包括自己,並且所有的故事幾乎都是真實的。而她希望這些故事中的角色的想法和細節也都是可以信服的,她希望老師們能夠告訴她他們當時真實的內心想法。
崔晴坦言,之所以會選擇戲劇影視文學專業方向,其實與這個劇本的成功有很大的關係。她享受自己的創作被他人立體呈現的成就感。(記者 李魏)
來源:青島日報 2011-07-18 12版
編劇崔晴十五歲的處女作
崔晴
崔晴
《十五歲的笑臉》是當年還是北京市第161中學15歲的初三學生崔晴創作的,昨天現身開機儀式的崔晴已是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的大一學生。她說,電影里的故事就發生在她身邊,當初她用對話的形式記錄著班裡發生的一切,一本日記記完,突然發現它很像一個劇本,然後就開始寫劇本了。崔晴說,片中很多人名都是根據我同學的名字諧音和小外號來的,女一號的原型其實就是她自己。
電影《十五歲的笑臉》講述的是一個讓全校老師“談虎色變”的班級,在初三新學期英語老師程濤擔任班主任后的成長、變化,展現了一群洋溢著可愛笑臉的十五歲孩子的青春形象,讓人不由得回憶起自己的青春往昔。
在開機現場,記者見到了崔晴,她已是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大一學生的。面對記者的提問,仍然對自己那段花季年華充滿眷戀。她說:“電影里的故事就發生在我的身邊,為了達到拍攝要求,劇本幾易其稿,自己雖然付出了汗水,但更凝聚著製片方及創作團隊的集體智慧,也堅定了我報考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文學專業的決心。是《十五歲的笑臉》讓我增添了青春的自信,清晰了人生的方向。”
來源:半島都市報2011-07-18
崔晴:女一號原型是自己
崔晴
崔晴
《十五歲的笑臉》是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戲劇影視文學專業大二學生崔晴高一時創作完成的電影劇本處女作,正是憑藉該劇本,使她順利通過了傳媒大學的專業面試。“我寫東西只不過是興趣。最初我記日記就不喜歡寫那些 ‘小清新’、‘小文藝’什麼的,我都是對話體,覺得有意思就記在小紙條上,得空再寫下來。後來無意中看到電影劇本,發現我寫的東西很像劇本,然後就開始寫劇本了。”
崔晴說,雖然專業學編劇,但還是不會為賺錢、出名而寫,“就是一種樂趣,是我對生活的紀念。”崔晴透露,片中的很多故事包括人物都根據真人真事藝術創作而成,“有很多人名都是根據我同學的名字演化的,女一號的原型其實就是我自己。”而她接下來將寫一部反映大學生生活的劇本。(記者 許城貴 韓星 攝影報道)
來源:青島早報 2011-07-18 30版
電影《十五歲的笑臉》青島開機
人民網青島7月17日電(記者宋學春 楊紅)今天,青春勵志電影《十五歲的笑臉》開機儀式在青島三十九中(海大附中)舉行。畢業於青島三十九中學的著名電影演員唐國強、倪萍、趙娜、王靜、張山、王繪春將攜手在校的七名小演員演繹一個一群15歲的孩子學習、生活和成長的故事。該電影由青島鳳凰世紀傳媒有限公司、青島市第三十九中學(中國海洋大學附屬中學)和青島市電影發行放映公司聯合攝製。
崔晴
崔晴
電影《十五歲的笑臉》是原北京市第161中學15歲的崔晴創作的。講述的是一個讓全校老師“談虎色變”的班級,初三新學期英語老師程濤擔任班主任后,為了展現自己的工作業績,為了在這群處於叛逆期的“小孩子”心中樹立起自己的威嚴,他總是擺出一副“師長”的架子,極力用沉重的課業負擔壓制孩子們對自由的渴求卻遭到了強烈的“抵抗”。無奈,為了在心理上與學生們拉近距離,他設法通過班級的QQ群長期“潛伏”,得到了平日教學中根本無法獲得的學生的信息。在學校組織的籃球賽中,同學齊心協力,QQ群中的字字句句都讓程濤深刻地了解到孩子們積極向上的內心世界。於是,他開始改變,孩子們也在老師、家長和社會的目光中一天天成長……譚笑笑、朱子敬、路雯雯、姜大鵬、伊然、大喇叭、武斌等一個個活靈活現、洋溢著可愛笑臉的十五歲少年性格鮮明,讓人不由得回憶起自己的青春往昔。影片導演由曾經參與和獨立執導過電視劇《還珠格格》、《鐵齒銅牙紀曉嵐》,電影《紅茶鎮》、《天降橫彩》的新銳派青年導演王丹擔綱。影片將在青島三十九中(海大附中)實景拍攝,劇中主要演員全部由該校藝術班的學生出演,校長、老師、家長等角色也全都由該校歷屆畢業生出演,著名演員唐國強、倪萍、趙娜、王靜、張山、王繪春、傅淼、尹建平等將出演其中角色。平常而不平淡的故事,甘當配角的明星助陣,標新立異的拍攝視角,都將成為對這部青春勵志影片的期待。
據悉,青島三十九中(海大附中)是一所藝術人才輩出的特色學校,活躍在海內外的專業影視演員就有近百位,學校的五十多名老校友將回到青島出演這部電影。2012年是青島三十九中(海大附中)建校六十周年,電影《十五歲的笑臉》將為學校建校六十周年獻上一份厚禮。
據製片人賀志寶介紹,電影計劃拍攝二十多天,然後進行後期製作,力爭作為2012年賀歲少年電影進入中國主流電影院線,同時將憑藉獨特的15歲題材,感人的教育故事,強大的演員陣容和精良的製作,再次衝擊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和中國電影華表獎。電影將由青島電影發行放映公司買斷發行。
來源:人民網2011-07-17日 13:14
青春勵志電影《十五歲的笑臉》開機
崔晴
崔晴
新華社青島7月17日電 青春勵志電影《十五歲的笑臉》17日在青島開機,這部電影由畢業於青島三十九中學的唐國強、倪萍和趙娜等人主演。
據介紹,這部電影中,由畢業於青島三十九中學的著名電影演員唐國強、倪萍、趙娜、王靜、張山、王繪春和青島三十九中學的七名學生演繹一個一群15歲的孩子學習、生活和成長的故事。
據了解,電影《十五歲的笑臉》是原北京市第161中學15歲的初三學生崔晴創作的。講述的是一個讓全校老師“談虎色變”的班級,在初三新學期英語老師程濤擔任班主任后,為了在這群處於叛逆期不諳世事的“小孩子”心中樹立起自己的威嚴,他總是擺出一副“師長”的架子,極力用沉重的課業負擔壓制孩子們對自由的渴求和天性的釋放,卻遭到了強烈的“抵抗”和反對。
無奈,為在心理上與學生拉近距離,他設法通過班級的QQ群長期“潛伏”,得到了平日教學中根本無法獲得的每一位學生的信息。在學校組織的籃球賽中,全班同學齊心協力,QQ群中的字字句句都讓程濤深刻地了解了孩子們積極向上的內心世界。於是,他開始改變,孩子們也在老師、家長和社會的目光中一天天成長……
據介紹,這部影片在創作和立項過程中,得到了教育部、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共青團中央、中國宋慶齡基金會等有關部門的高度關注,希望把這部反映當代中學生青春期成長故事的電影做成精品。
來源:新華網 2011-07-18 14:48:53
崔晴:一個中學生的電影劇本誕生記
本報記者 邱晨輝
崔晴
崔晴
直到走上紅地毯的那一刻,崔晴都不敢相信這是真的:自己中學寫的“日記”要拍成電影了。走在開機儀式的氣球門下,崔晴緊張得不知道該先邁哪只腳。而現場劇組人員則驚呼她還不到20歲,卻是如此隆重儀式的“初創者”:當她開始寫“日記”時,才剛滿15歲。
在這部《15歲的笑臉》電影內部審片時,教育部一位領導曾幾度落淚,他評價影片折射出當下家長、校方和學生針對成績與素質教育之間的博弈以及中學孩子叛逆等不少教育熱點問題。
崔晴無心插柳:整個長達90分鐘電影劇本的雛形是她高中時那本8000字不到的“對話體日記”。
和身邊不少同學一樣,崔晴並不喜歡把自己的心思放進作業里。這份每周都要上交的隨筆在她眼中只是一份“任務”,其內容大多是一些觀后感,或是些“毫無意義”的辭藻堆砌,或者是無病呻吟。
哪個處在中學時代的孩子沒有自己的心思?升學的壓力、反感的課程、朋友間的矛盾或是家庭的紛擾……總得給自己找個發泄口:有的去打籃球,有的去跳街舞,有的則進了網吧……崔晴所青睞的是通過“日記”的形式記錄下自己的小心思。
這也是打動製片人的地方:真實。當賀志寶第一次聽說這個劇本,就產生了“職業興奮”,這與他自己的遭遇無比相似:處在叛逆期的女兒不再對父親言聽計從,開始獨立思考行事,這讓他焦頭爛額。緊接著賀志寶就把崔晴叫來和她“拉鉤”保證一定要拍成電影。“一定要拍出來,讓孩子與父母雙方了解彼此的苦衷。”
當然,“日記”更多的內容還是來自崔晴那“可圈可點”的中學生活:初中3年換了4個班主任,她所在的班級讓年級老師“談之色變”;高中的班級更是遭遇了“拆班”的風險。這樣的環境也給了她充分的素材,讓她不斷在“筆記”上添枝加葉。
在一些自己不喜歡的課上,老師在課堂上講的天花亂墜,學生在下面卻只能昏昏欲睡,一不小心就走了神兒,不過一陣課堂的喧囂便把崔晴拉了回來,原來又是一個喜歡和老師對著乾的學生接話茬兒了,師生間上演了一場唇槍舌劍:
崔晴近照
崔晴近照
老師走到趴在課桌上打呼嚕的學生甲面前。
(學生乙拿筆捅了他一下)
學生甲:下課?(猛起立)老師再見!(打哈欠)
老師:(上下打量)醒了?
學生甲:嗯!
老師:睡得好嗎?
學生甲:(揉了揉眼睛)挺好的!
老師:這麼睡不怕落枕嗎?
學生甲:下回拿個枕頭就更舒服了。
頓時,全班哄堂大笑。
不少學生作為觀眾旁觀這場“好戲”,有的幸災樂禍,“終於可以休息一下,不用聽老師的‘喋喋不休’”了,有的學生則繼續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放在自己的漫畫書世界或是手機遊戲上。
正當所有人都扮演著各種學生角色時,崔晴習慣性做起了“筆記”,在自己常記古文要點的便利貼上寫下了這段對白。
僅有這些素材還不夠。約摸一周的時間崔晴把這一段的小紙條、便利貼,乃至在某個物理或數學筆記本上記錄下來的經典語錄都整理下來,“這一過程並不是簡單地進行摘抄。”憑著自己小時候對劇本的模糊印象,崔晴試著用場景以及對白(含動作)的形式按時間順序進行複述。
頗為有趣的是,她將一些有可能發生的事情加以關聯並拼接在一起:一位同學英語只考了9分,另一個同學的媽媽被老師叫到學校,但這位媽媽整天沉迷於麻將,於是就有了一場“成績差”的學生和“不顧家”的媽媽之間的對罵戲。
“誰的中學時代不是如此喧囂,而又夾雜各種美好。”電影就是以崔晴初中所在的北京八中和北京市第161中學的班級為原型,中學生流露出最為真切的性格在她看來就屬“叛逆”。
周復一周,從初二到高二,才有了旁人所稱的“對話式日記”——劇本的真正雛形。
當然,要把所有的篇章段落都擰成一股繩,編製成一個90分鐘的大故事時,才剛上高二的崔晴嘗到了苦頭。
這是製片人給她下的任務,兩周內交出完整的劇本。隨後,由於多種原因,“煎熬”出來的劇本一直擱淺,到了她大一下學期,製片人又一個電話打過來,“崔晴,改劇本。”
“原來沒有被忽悠。”崔晴很慶幸,但下一刻就是自己的作品慘遭批評的口水。那次賀志寶以劇本研討會名義而設的宴會,她猶如嚼蠟。宴會散去,崔晴哭了。
打開這本“日記”,扉頁上寫著大大的“劇本”兩字,下面是一行“藝術來源於生活,但高於生活”的小字,崔晴難以想象當時寫下這句話時是何種心境,“或是中學生一種特有的發泄方式”。
眼前的這個“小女孩”,有著一張娃娃臉和大多時間都是屬於好奇的表情。在電影拍攝整個過程中,劇組裡那群高中生小演員們也不時通過QQ、人人網、簡訊來“騷擾”崔晴。他們的開場白通常是:“姐姐,這個角色怎麼演,我hold不住了。”
有一場戲,女一號的班長譚笑笑不希望父親給自己找一個后媽,但當她發現父親和准“后媽”在一次約會時說了這樣一番話,“我們還是分開吧,不然笑笑的成績還會下滑”,感動地哭了起來。
可這位演員無論如何都哭不出來。無奈之際,導演王丹把手機交給“譚笑笑”的扮演者賀淑婧說:“打給崔晴,讓她給你說戲。”
崔晴
崔晴
直到拍攝結束,這個能拿捏准角色性格的小編劇才得以卸任。不管是叛逆、智慧還是勇敢,崔晴筆下的人物都活靈活現。賀志寶說,有時崔晴的成熟超於同齡人,這樣的經歷讓她成長,而通過劇本,把經歷寫下來或許讓她更加深刻。
如今已經是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文學專業的崔晴還在繼續打磨這項本領。她的系主任李勝利說,大學生在本科階段寫劇本被拍成電影的還沒有,而崔晴能在中學時就寫好,多半在於她的性格,熱情陽光,不溫不火,細膩之餘又能和大家打成一片,“最為關鍵還是那顆在事件內而又能跳出來的心。”
內心總是裝不下榮譽的她,已決定繼續觀望這個世界。或許,下一個劇本就是有關大學生生活的“20歲的微笑”。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11-12-12 12版
初三女生成長日記拍成電影
本報訊(記者李俐)22年前,一部《十六歲的花季》成為影響了一代人的校園青春劇,而如今的影視劇中,關注青少年的作品幾乎是鳳毛麟角。昨天下午,一部久違的中學生題材電影《十五歲的笑臉》在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學首映。這部講述15歲學生成長故事的影片,不僅劇本是出自一名大二女生15歲時的處女作,而且在片中擔綱主演的,也全是15歲左右的中學生。
在首映儀式現場,記者見到了電影的編劇崔晴,這個畢業於一六一中學的女孩,已經是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文學專業的大二學生,而《十五歲的笑臉》這個電影劇本,正是她從15歲開始,以自己的經歷為原型,以母校一六一中學師生的真實故事為素材,用“對話體日記”形式創作的處女作。畢業兩年之後,以編劇的身份重回母校,讓崔晴很興奮也很忐忑,她沒有想到自己的一本青春日記真的能搬上銀幕。她告訴記者,這部電影中的情節、台詞幾乎全部來自於自己和同學們初三時真實的生活經歷。正因為如此,影片中的故事非常貼近生活,不論是孩子們面臨的中考壓力,還是青春期的各種困惑,包括男女生之間的青澀感情,都顯得真實而生動。
除了故事來源於真實的校園生活,影片還是在青島第三十九中學實景拍攝,片中的一群15歲少年也都由三十九中的在校學生出演。而畢業於三十九中的演員王靜、張山、趙娜、王繪春等甘當綠葉,和15歲的學弟學妹們共同演繹了一段美好的中學時光。同樣畢業於這所中學的“明星校友”唐國強昨天也出席了首映禮,身為藝術顧問的他呼籲應該多拍一些像《十五歲的笑臉》這樣青春勵志、反映孩子們真實生活的作品,“我們現在無論是電影還是電視,充斥的大多是娛樂的甚至有些低俗的內容,而真正對觀眾有引導價值的作品太少了,《十五歲的笑臉》是一部孩子、老師、家長都應該認真看一看的作品。”演員張山的女兒恰好也是十五歲,他說自己拍完電影的最大收穫就是,“知道了十五歲的孩子都在想些什麼,更學會了怎麼和女兒相處。”J203
來源:北京晚報 2012-3-7 26版
展現新的時代風貌和教育氣象
——盤點新世紀以來的中國教育題材電影
教育與影視有著不解之緣,《放牛班的春天》《三傻大鬧寶萊塢》《蒙娜麗莎的微笑》《音樂教師》等大量國外影片都把視線投向了校園內外的青少年。在中國,早在20世紀40年代就已出現教育題材影片,新中國成立后更湧現出了《祖國的花朵》《園丁之歌》等大量謳歌辛勤園丁、彩繪社會主義教育圖景的影片。進入新時期以後,《苗苗》《燭光里的微笑》《孩子王》《鳳凰琴》《一個都不能少》《背起爸爸上學》等教育題材影片不斷湧現,展現了新的時代風貌和教育氣象。新世紀以來,銀幕上又湧現出了諸如《愛在塬上的日子》《我的九月》《看上去很美》《血脈》《太陽花籽》《小人國》《幸福並不遙遠》《十五歲的笑臉》《全城高考》《青春派》等大量教育題材電影,既延續了長期以來教育電影的一貫主題和傳統,又有許多新的特點,在表現生活的廣度上和思想情感的深度上,乃至視野眼光的獨特上、藝術表現的圓熟上較之以前的電影都有明顯的進步。
選題多元化、視野多維化
近年來,中國教育題材電影在選題上更顯自由多元,視野更為開闊,心態更為開放,涵蓋的生活面更為廣延,影片中人物身份更趨多元化。《男生賈里新傳》《尋找成龍》著眼於校園中的青少年成長問題。《幸福並不遙遠》《初來乍到》則把視線延展到莘莘學子走出校園之後,把青春奉獻、實踐成才與對當前教育的透視結合在了一起。創作者更加自覺地對校園生活進行全景式的展現,把小校園和大社會連為一體。《請投我一票》中的校園選舉透著社會上的不良風氣,不容人不深思。《尋找那達慕》則借網癮少年的草原“康復”故事顯示了家庭、社會在青少年心性培育中舉足輕重的作用。《阿妹的諾言》更多關注人格教育的重要性,考上大學的貧困生鍾阿妹在選擇自立的同時也完成了自我人格的提升。
中國教育題材電影兼顧了城市和鄉村的教育圖景。《請投我一票》《尋找成龍》《長江7號》《夏天,有風吹過》等影片把展現的焦點轉向了不甚完美的教師、問題學生、原生態的城鄉教育狀況,在表現城市孩子在時尚潮流、歪風邪氣、人際衝突、貧富差距、青春衝動干擾下心靈世界的困惑與躁動的同時,也冷峻地呈現了西部和內陸山區教育的因陋就簡。教育電影中熠熠生輝的不僅有德才兼備、駕輕就熟的一線專業教師,還有大量邊緣化的教育者——紮根窮鄉僻壤的民辦教師、代課老師。《水鳳凰》中的盧老師是一個沒有編製的代課教師,但他堅持執教幾十年,用自己的心血灌溉著山村孩子的心田。《美麗的大腳》中的張美麗是個連成語“千里迢迢”也讀不對的農村婦女,但她深知知識的重要,督促著山鄉的孩子們求學上進。他們以自己不完美的教師素質和近乎完美的敬業精神帶給我們無限的感動和深思。
教育電影領域還收穫了《走路上學》《綠草地》《尋找那達慕》《滾拉拉的槍》等以少數民族青少年的成長曆程為敘事焦點的作品。《走路上學》把鏡頭對準了每天溜索過江上學,以堅韌、純真面對生活苦難的雲南僳僳族小姐弟娜香和瓦娃,別有一種悲憫情懷。《滾拉拉的槍》表現了中國唯一的持槍部落貴州岜沙苗族的少年成長故事和人生感悟。寧浩導演的《綠草地》圍繞蒙古族孩子發現河裡白色漂浮物后的困惑求索和決心橫跨戈壁送“國球”到北京的傳奇展開敘事,禮讚了草原少年的童真和真誠。
此外,《同一片藍天》則把城市打工子弟的教育納入視野,謳歌了辭去公職創辦打工子弟學校的青年女教師許若蘭。《看上去很美》《小人國》則展現了幼兒園小朋友的真實生活,反思幼兒園教育。
表現縱深化、技藝時尚化
近年來,教育電影更貼近生活實際,注重對教師、學生、家長內心世界進行縱深剖析,並把外在的生活和內心的波動結合起來,展現了一個個心理化的校園。與此同時,人物塑造克服了模式化的弊病,人物性格日趨豐富。
教育電影更多地以平視姿態而不是俯瞰姿態審視莘莘學子。《上學路上》從13歲的王燕的視點去表現兒童對知識的渴望。《綠草地》則以誇張的敘事把童稚心靈世界中的好奇、求索、神聖感表現得淋漓盡致。《夏天,有風吹過》《女生日記》《男生日記》以充滿現代氣息的藝術語言鋪繪了少年成長中微妙複雜的心理歷程。教育電影還觸及了許多以往很少關注的深層心理問題。章家瑞執導的電影《迷城》注目貧困農村大學生的精神分裂和自我迷失,表現趙坡的自卑與期待、怯懦與抗拒。
中國教育題材電影不僅傳承和光大了傳統的師德電影、社會風情電影、成長電影、喜劇電影,而且收穫了新潮的青春電影、詩電影、紀錄片、音樂片、網路電影、微電影,電影文體意識日趨自覺。《高考1977》由大量黑白紀錄片式的畫面引領敘事,輔之以廣播、火車行駛音效、無伴奏清唱《南京知青之歌》,追求紀實風格。《夏天,有風吹過》表現出對詩電影的追求,令人賞心悅目。《太陽花籽》《小人國》《高三》更鮮明地用紀錄片的形式繪景摹心。
教育電影注重電影表現技藝的創新,積極從時尚文化中汲取靈感,富有現代氣息。《買買提的2008》《十五歲的笑臉》《全城高考》《青春派》等青少年成長電影富含Iphone、QQ、網路、足球巨星、詩歌、音樂等時尚元素。《綠草地》等電影的開放式結尾、留白手法為教育電影贏得了新的遐想空間和意在言外的無窮韻味。《長江7號》兼取了童話、科幻片、功夫片、喜劇片、倫理片等多種類型元素,別有時尚氣息。《孩子那些事兒》不乏漫畫般的喜感和誇張。《上學路上》在鏡頭、場面、景別、色調的處理上可圈可點,大量俯拍、仰拍、運動鏡頭使畫面富於變化。
許多教育電影在演出隊伍的設計上也別出心裁,如《美麗的大腳》《麥積山的呼喚》《孩子那些事兒》《滾拉拉的槍》等大量吸納中小學生等非專業演員,以本色演出為影片增添真實性,使電影和中小學生的心理距離大大拉近。2012年3月在濟南首映的中學生題材電影《十五歲的笑臉》不僅正面表現了初三畢業班師生備戰中考過程中的身心壓力、心靈躁動,展現校園內外的各種矛盾衝突,而且它的劇本就出自一名花季女生之手,影片中的多數角色也由一所中學的中學生本色出演。
謀求教育性、藝術性、產業性的全面開花
新世紀中國教育題材電影注重教育主題與電影表達藝術的有機結合,表現出了跨類型、跨媒體的開放意識,《綠草地》《尋找那達慕》《走路上學》把教育題材和民族題材嫁接到一起,《淘氣包馬小跳》《海爾兄弟》《龍脈傳奇》《大夢王小書包》則採取了為少年兒童所喜聞樂見的動畫片形式,《星海》更以音樂片的表現手法講述冼星海的成長故事。
隨著媒介融合集成的全媒體格局的形成,在文學、影視、戲劇、網路遊戲等文藝形式間跨媒體改編、傳播、運營、聯動的網狀連鎖效應日益明顯。《孩子那些事兒》改編自知名網路作家未夕的小說《綠綠的五四班》,將青春文學的純美與特技動畫的奇瑰有機結合。電影借網路小說的人氣熱銷,小說也因電影進一步擴大了影響。許多影視動漫開發公司、音像出版社還把目光投注到中小學語文教輔教材上,基於中小學語文課文積極開發教育題材影視,如成都中漫偉業文化產業有限公司選擇中小學課文為藍本製作動畫片《大夢王小書包》,浙江音像出版社和浙江人才專修學院謀劃出版少兒影視課本劇系列光碟。《唐詩故事》《五子說》等,則用動畫的形式傳達中國經典文化的內涵。
來源:秦鳳珍 《 光明日報 》( 2013年10月08日 1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