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6條詞條名為山魈的結果 展開
- 出自《山海經·海內經卷》
- 靈長目猴科動物
- 傳說的山魈
- 《百鬼夜行》中的角色
- 《聊齋志異》中篇目
- 2021年陳哲水執導電影
山魈
出自《山海經·海內經卷》
徠山魈是中國神話傳說中是山裡的獨腳鬼怪。出自《山海經·海內經卷》里提到的:“南方有贛巨人,人面長臂,黑身有毛,反踵,見人笑亦笑,脣蔽其面,因即逃也。”《國語·魯語》里有:“夔一足,越人謂之山臊。”然而夔一般為水神,不吃人。
目錄
山魈,指山魈在傳說中是山裡的獨腳鬼怪。
1、山魈。山中精怪。【demon in mountain】山精形如小兒,獨足向後,夜喜犯人,名曰魈。——晉·葛洪《抱朴子·登涉》
2、又如:魈魅(即魈鬼。鬼怪)。
山海經載:
《山海經·海內經卷》里提到的:“南方有贛巨人,人面長臂,黑身有毛,反踵,見人笑亦笑,脣蔽其面,因即逃也。”也即《海內南經》里的梟陽國人,這種吃人的怪物,雖然樣子有些微的差異,倒是和遊戲中的怪物有些神似。《國語·魯語》里有:“夔一足,越人謂之山臊。”然而夔一般為水神,不吃人。在《神異經》里也曾有言及燃爆竹驚山魈之舉,只是那東西長僅一尺,也不吃人。因了這種說法,又有人將其與年混為一談(關於年的故事,即是除夕的由來)。又有曰:山魈,乃是山中的怪物一種,身長體黑,力大無窮。傳說中,它可以跑的比豹子還快,可徒手撕裂虎豹,乃是山中霸王,且壽命非常長,被人視為妖怪。
原文
孫太白嘗言:其曾祖肄業於南山柳溝寺。麥秋旋里,經旬始返。啟齋門,則案上塵生,窗間絲滿。命仆糞除,至晚始覺清爽可坐。乃拂榻 陳卧具,扃扉就枕,月色已滿窗矣。輾轉移時,萬籟俱寂。忽聞風聲 隆隆,山門豁然作響。竊謂寺僧失扃。注念間,風聲漸近居廬,俄而房門 辟矣。大疑之。思未定,聲已入屋;又有靴聲鏗鏗然,漸傍寢門。心始怖。俄而寢門辟矣。急視之,一大鬼鞠躬塞入,突立榻前,殆與梁齊。面似老瓜 皮色;目光睒閃,繞室四顧;張巨口如盆,齒疏疏長三寸許;舌動喉 鳴,呵喇之聲,響連四壁。公懼極;又念咫尺之地,勢無所逃,不如因而刺 之。乃陰抽枕下佩刀,遽拔而斫之,中腹,作石缶聲。鬼大怒,伸巨爪 攫公。公少縮。鬼攫得衾,捽之,忿忿而去,公隨衾墮,伏地號呼。家人持 火奔集,則門閉如故,排窗入,見狀,大駭。扶曳登床,始言其故。共 驗之,則衾夾於寢門之隙。啟扉檢照,見有爪痕如箕,五指著處皆穿。既明,不敢復留,負笈而歸。后問僧人,無復他異。
據《聊齋志異》手稿本
註釋
山魈(xiāo 消):也作“山臊”。傳說中的山怪。《正字通》引《抱 朴子·登涉篇》:“山精形如小兒,獨足向後,夜喜犯人,名曰魈。”今本《抱朴子》“魈”作“魈”。《荊楚歲時記》、東方朔《神異經》“魈”並 作“臊”。山東民間視為惡鬼,方誌中多載春節燃爆竹以驅山魈事。如《商 河縣誌》:“正月元旦??五更燃爆竹,以驅山魈。”
肄(yì藝)業:修習學業。《左傳·文公四年》:“臣以為肄業及之也。”杜預註:“肄,習也。”
麥秋:麥收季節。《禮·月令》:“孟夏麥秋至。”秋,指農作物成 熟之期。
糞除:掃除。
扃(jiōng)扉:關門。扃,上閂,關門。下文“失扃”,意思是忘了上閂(關門)。
萬籟俱寂:什麼聲響都沒有。
注念間;專註凝思之時。
睒(shǎn 閃)閃:像閃電一樣。《膠澳志·方言》(民國本):“電 光曰睒。”
齒疏疏:牙齒稀稀拉拉。疏,稀。
缶(fǒu 否):一種口小腹大的盛器。
扶曳(yè葉):挽抉拖拉。
負笈(jī及):背著書箱。笈,書箱。
譯文
孫太白曾說過這麼件事,他的曾祖父以前在南山柳溝寺讀書,麥秋時節回家,過了十天又返回寺里。孫公打開他住的房門,見桌案上滿是塵土,窗戶上也有了蜘蛛網,便命僕人打掃清除。到了晚上才覺得清爽些,可以休息休息了。於是他掃掃床,鋪開被褥,關門睡覺。
這時,月光照滿窗,他躺在床上翻來複去多時,沒睡著,覺得萬籟俱寂。忽然間聽到風聲呼嘯,山門被風颳得咣當咣當直響,孫公心想可能是和尚沒關好門。他正尋思間,風聲逐漸接近住房,一霎時,房門也被刮開了。他更心疑了,還設想過來是怎麼回事,風聲已入屋內,並伴有鏗鏗的靴聲,逐漸靠近卧室門口。這時他心裡才害怕起來。霎時門開了,他急忙一看,一個大鬼弓著身子塞了進來,矗立在床前,頭幾乎觸著梁,面似老瓜皮色,目光閃閃,向屋內四面環視。張開如盆大口,牙齒稀疏,長三寸多。哇啦哇啦亂叫,聲音震得四面牆壁山響。
徠孫公害怕極了,心想在這咫尺的小房子里,勢必無法逃避,不如與它拼了。於是暗暗去抽枕下的佩刀,猛地拔出向大鬼砍去,正砍中了它的肚子,發出像砍石頭樣的聲音。鬼大怒,伸出大爪子抓他。孫公稍微縮了縮身子,被鬼抓住了被子,揪著忿忿地走了。孫公隨被子掉到了地上,趴在地上大叫。家人都拿著火把趕來,見門依然關著,如以前一樣,只得推開窗戶進來。一見孫公的樣子,眾人都很驚訝。把他抬到床上,他才把事情的前後說了一遍。共同檢查一下,才看到被子夾在寢室的門縫裡。開門用火把照著檢查,見有爪痕,大如簸箕,五個指頭摳著處把門板都穿透了。天明,孫公再也不敢留在這裡,於是便背起書箱回家了。後來再問寺里的和尚,他們說再沒有異常事情發生。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又名柳泉居士,聊齋先生,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淄博)人。早歲即有文名,深為施閏章、王士禛所重。屢應省試,皆落第,年七十一歲始成貢生。除中年一度作幕於寶應,居鄉以塾師終老。家境貧困,接觸底層人民生活。能詩文,善作俚曲。曾以數十年時間,寫成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並不斷修改增補。其書運用唐傳奇小說文體,通過談狐說鬼方式,對當時的社會、政治多所批判。著有《聊齋文集》、《聊齋詩集》、《聊齋俚曲》及關於農業、醫藥等通俗讀物多種。還有文集13卷400多篇,詩集8卷900多篇,詞1卷100多闋,以及俚曲14種、戲3部、雜著5種。
《閱微草堂筆記》
筆捧樓山魈
原文:余督學福建時,署中有“筆棒樓”,以左右挾兩浮圖也。使者居下層,其上層則複壁曲折,非正午不甚睹物。舊為山魈所據,雖不睹獨足反踵之狀,而夜每聞聲。偶憶杜工部“山精白日藏”句,悟鬼魅皆避明而就晦,當由曲房幽隱,故此輩潛蹤。因盡撤牆垣,使四面明窗洞啟,三山翠靄,宛在目前。題額曰“浮青閣”,題聯曰:“地迥不遮雙眼闊,窗虛只許萬峰窺。”自此山魈迂於署東南隅會經堂。堂故久廢,既於人無害,亦聽其匿跡,不為已甚矣。
譯文:我在福建任督學時,衙署里有一座“筆捧樓”,該樓以左右挾有兩座佛塔而得名$我住在下層,層則牆壁重疊曲折,不是中午就看不大清楚東西。過去這裡被山魈佔住了,雖然沒有看到獨腳和腳跟反向前形狀,然而夜裡常聽到他的叫聲。偶爾記起杜工部的“山精白日藏”的句子,才悟出鬼魅都是避光而喜歡黑暗。由於房間曲折陰隱,因此鬼魅都潛藏在其中。於是把四面牆壁統統折除,使四面明亮的窗子都打開,三山的翠色霧靄,好像就在眼前。我題了一塊匾,名為“浮青閣”,並寫了一副對聯:“地回不遮雙眼闊,窗虛只許萬峰窺。”從此以後山魈遷到衙署東南角的會經堂。這座堂因為荒廢已久,既對人無害,也就任憑它在那裡藏匿蹤跡,不能逼得太過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