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揚先抑

欲揚先抑

欲揚先抑,漢語成語,拼音是yù yáng xiān yì,意思是要發揚、要放開,先控制、壓抑。也指一種寫作手法,同“先抑后揚”,先貶低后褒揚。

釋義


要發揚、放開,先控制、壓抑。

近反義詞


近義詞

欲擒故縱

反義詞

欲抑先揚、前倨後恭

用法搭配


成語用法

作謂語、定語、狀語;用於寫作
示例:寫文章經常採用欲揚先抑的手法。

用法技巧

【用法】在作文中,採用這種手法,先表達對所描寫的事物或人的不滿之情。然後,一般來說,總是在一兩件小事中,突然轉變了看法。但在轉變過程中,情感自然,才能引起讀者的共鳴。這種手法的好處是,能夠很好的表達出作者充沛的感情,使情節多變,形成波瀾起伏,造成鮮明對比,容易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產生恍然大悟的感覺,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
【技巧】欲揚先抑,是一種人物描寫技巧。“揚”和“抑”,在藝術上都是一種強調手段。古人做文章強調“蓄勢”,講的也是欲揚先抑、先抑后揚的道理。《戰國策》中有一段“馮諼客孟嘗君”的故事,文章的開頭寫馮諼既無愛好,又無能耐,還愛鬧待遇、發牢騷,簡直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作者把他貶抑到最低處。然後卻筆鋒一轉,寫他如何為孟嘗君經營“三窟”,寫出了他非凡的才能。開頭的“抑”是為了襯托後面的“揚”。如果你留神一下,這類例子在古今中外的優秀作品中並不少見。運用這種方法,作者在構思與寫作過程中,要注意抑揚前後應具有對照性,而且大多是採用相反對立的形式構成對照。另外,對於抑揚兩者,不可等量齊觀,而是應該重在後揚。抑,起的是襯墊作用。這裡的比例、分量的掌握,只能通過自己不斷的寫作實踐,去細細地體會、揣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