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岩

文殊岩

綜合文殊岩自開建以來即為一處禪林,顯然是以文殊菩薩命名的。文殊,菩薩名,梵音“文殊師利”的簡稱。 “文殊淵睿,式昭厥聲”,文殊在眾菩薩中德行最高。

基本信息


簡介

文殊岩地處高梘芳春村,距斗壇觀三里許,是一處自然形成的寬敞石室。數百年間,相繼有僧人以洞為寺,坐禪誦經,虔誠事佛,使石室成為縣內知名宗教勝地。又有歷代地方文人在此吟詩賦詞,增添了勝跡的文化神韻。

內容

此處山脈由東向西往壠中延伸,在壠中江邊止腳,遠觀恰如一道屏障。古稱龍華山,又稱天升山。山的北面是刀削一樣的陡壁,陡壁腳下即是文殊岩石室。洞口軒敞,寬約八丈,深約三丈。洞面朝北,前方為一汪水田,左側有小江溪水流淌,右邊是連綿不斷的山嶺。洞口兩邊有一大片青翠的楠竹。其環境肅穆靜謐,清涼宜人。
文殊岩歷史悠久,乾隆版《攸縣誌》將其列為攸縣21處古迹之一,且名列第四:“文殊岩,在北江鄉,邑紳譚應夢開建。”譚應夢,號起岩,今高梘中田村人。生於明嘉靖壬子(1552),卒於明崇禎戊辰(1628),為明朝縣內知名仕宦。乾隆版《攸縣誌》列其於“人物·清節”一目:“譚應夢,號起岩,中己卯鄉試,任榮經令。性剛烈,以氣節自任,恥媚上官,不期年即解任歸。”譚晚年熱心宗教事業,開建文殊岩,當系他解組歸田之後,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綜合

文殊岩自開建以來即為一處禪林,顯然是以文殊菩薩命名的。據老人回憶,舊時岩洞中立有文殊菩薩塑像。文殊,菩薩名,梵音“文殊師利”的簡稱。也譯作“曼殊室利”,義譯為“妙德”、“妙吉祥”。“文殊淵睿,式昭厥聲”,文殊在眾菩薩中德行最高。譚起岩當年將此禪寺題名為“文殊岩”,映射出他“以氣節自任”的剛烈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