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亭子
黃亭子
黃亭子位於海淀區東南部,東起黃亭子路,西至兒童電影製片場,北鄰北土城遺址,南抵北京電影學院。黃亭子之西是元大都西部土城遺址,其上有薊門煙樹碑,為燕京八景之一。薊門煙樹碑為乾隆黃帝所立,原有亭,四角包磚,外壁塗朱,頂覆黃色琉璃瓦,俗稱黃亭子,後來做為地名流傳下來。黃亭子一帶原為荒地、墳地,五十年代成立生產隊。曾綠化村,八十年代在此建居民區。黃亭子之西是薊門裡小區,因其東是薊門煙樹而稱。
黃亭子
二、黃亭子也是北京西站附近、中國軍事博物館南側的一個地名。
三、黃亭子也是北京學院路北京電影學院附近的地名。
北京有好幾處黃亭子之地名,這些地方,原來都有皇帝御制碑亭,碑亭用黃色琉璃瓦覆蓋,而稱皇亭子,又稱黃亭子。由於年代久遠,大多碑亭已無存,只留下黃亭子地名。在丰台區南苑鄉大紅門西南一公里處有一黃亭子地名,原343路公共汽車設有黃亭子車站。前些年有的北京報紙文章稱黃亭子是皇帝打獵憩息的地方。經查,明清兩代歷史資料及清代官繪《南苑全圖》均無黃亭子的記載。最近我查閱歷史資料得知,黃亭子是清末民初光祿大夫傅子范之神道碑亭。這座碑亭是北京建得最晚的一座黃亭子。
據南苑鄉大紅門村退休老幹部張福香同志回憶,黃亭子坐落在大紅門南路路西,今南北鐵道西邊,有四根柱子,四角出長檐,頂部覆蓋黃色琉璃瓦,亭子高約4米左右,有一大間房的面積,中央立有一通大石碑。解放初期尚存亭子,上世紀60年代初尚存石碑,現在亭子及石碑已無存。最近我在丰台區文物所查到《清封光祿大夫傅公墓誌銘》,在國家圖書館珍藏室查到《傅子范神道碑》和《故清封光祿大夫傅公墓表》碑文拓片,神道陽面為“清封光祿大夫傅公子范之神道”13個大字,碑首有“神道”兩個篆字。《辭海》解釋:神道即墓道。“墓前開道,建石柱以為標,謂之神道。”黃亭子即矗立神道碑的地方,是傅子范墓建築群的一個組成部分,因為是清末皇帝封的一品大官,所以稱黃亭子。在黃亭子西邊北京軍區空軍部隊黃亭子招待所院內有一座傅子范墓碑,墓已拆毀,尚存一組較完整的石刻。碑亭一座,高2.5米,寬1.7米,亭正面刻:“清封光祿大夫傅公錫疇字子范之墓。”下刻傅子范三個兒子及兒媳、孫子的名字。時任“大總統”徐世昌所題對聯一副:右刻,早傅方略張世安;左刻,高詠遊仙郭景純。碑亭前有華表一對、石獅子一對、香爐及石五供一組。這些石雕均屬利用清代墓地之遺物。
傅子范墓碑(墓表)一通,墓誌銘一盒,均為石質。墓表題名《故清封光祿大夫傅公墓表》,墓誌銘題名《清封光祿大夫傅公墓誌銘》。墓表、墓誌銘均為段祺瑞撰文、清史館提調周肇祥書丹、清實錄館事李經畲篆額。墓碑通高248厘米,寬85厘米,墓誌銘邊寬76厘米。墓表也稱墓碑,墓表和神道碑異名同物,是立於墓前面和後面的石碑,上面刻有關於死者姓名、事迹的文字。墓誌銘是放在墓中刻有死者傳記的石碑,上面記有死者的姓名、籍貫和生平,墓誌銘為方形石刻,上蓋下底,底刻志銘,蓋刻標題。墓誌銘包括志和銘兩部分,志多用散文記,敘死者姓氏、籍貫、生平等;銘則用韻文概括全篇,是對死者的讚揚、悼念和安慰之詞。傅子范墓表、墓誌銘是研究中國近代史和威海衛保衛戰及甲午海戰的一份有價值的實物資料。
傅子范逝世於民國初年,當時尚存帝制,所以墓碑刻有“清封光祿大夫”字樣,“光祿大夫”為清朝皇帝所封官名,為正一品官職。徐世昌所題對聯中,張世安為西漢大臣,昭帝時任右將軍,光祿勛;郭景純,東晉文學家,博學,所作《遊仙詩》比較有名,著有《爾雅注》等書。傅子范墓1984年公布為丰台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組文物在軍隊院內,該部隊近年建成招待所,這組文物坐落在蒼松翠柏、綠樹青草、小橋流水的花園內,保護得很好。補記說明:丰台區政府豎立的文物保護單位標誌“付子范墓碑”,“付”字用錯了,雖有付姓,但傅子范之“傅”字並未簡化為“付”。
傅子范,名錫疇,子范其字也———生於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三月十五日,祖籍江西,清初遷湖南乾州(后改乾城,今吉安縣),從其曾祖父起至他連續四代被清朝追贈光祿大夫(正一品官員),從曾祖母至其夫人連續四代皆封夫人。他青年時從軍,駐威海衛,在武備學堂任教,受皇帝派遣到東北吉林歷寧、琿春及烏蘇里江、伯力進行考察,勘察邊界。在山海關專治軍械,領導開採永平金礦、永建金礦,工作勤懇,無一毫私利,畏避榮祿,多次被推薦給皇帝,參加過甲午之戰、保衛威海衛的戰役。官為知府。傅子范有三子二女,大兒子傅良佐為中華民國陸軍上將銜陸軍中將、湖南督軍,二兒子傅良藻陸軍少將,三兒子傅良璧清知縣。傅子范於民國八年(1919年)二月二十九日在北京去世,享年75歲,當年六月十六日葬於南苑大紅門西南之地,即今黃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