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仙橋

南嶽衡山會仙橋

南嶽衡山會仙橋,俗名試心橋,又叫仙人橋,景點為南嶽衡山“八絕”之一,位於衡山主峰徠祝融峰巔側下的青玉壇,壇基是一片平坦的大岩石,可容數十人。岩下有大小兩石,小石僅大石半,中有石橋可通,橋極險窄,僅可容步,人多不敢過,故又名試心橋。據道家言,青玉壇是烏青雲所創,為第二十四福地,乃群仙聚會之所而名。站在會仙橋,還可望見祝融峰側一巨石,宛如烏龜,人稱“金龜朝聖”,登臨此處,如入仙境。據悉衡山籍著名畫家曹金華有感於此處為南嶽衡山最絕美處,稱其平生最鍾愛之所,因而在此取號“南嶽山人”以表達對南嶽衡山的眷戀。會仙岩下還有一古道通往山下的報信嶺入口,古道始建於唐末宋初,為衡山北山上主峰祝融峰的朝聖古道,晚清名臣、湘軍領袖曾國藩在光緒年間又為母親重修此路成青石板路,連綿七公里,俗稱“曾國藩古道”,又名“北山朝聖古道”。

路線


沿上封寺向西的石徑路向前行走,兩旁柳杉夾道,不到一里地,便來到祝融峰旁邊的不語岩。不語岩下邊,有一石洞,洞壁上刻著“不語掛錫”四個正楷大字,還有四寸楷書“去中一笠”的題留。《南嶽志》記,過去南台寺有一個和尚經常在這裡打坐,終日不語,自號不語禪師。他在這裡修行的日子很久。有一年冬天,大雪紛飛,灶里的火種熄滅了。於是,他在晚上,提著燈籠,踏著積雪到上封寺去借火種。上封寺的僧人說道:“大師燈內有火,何必相求”?不語禪師得此禪機,便作偈道:“早知燈有火,飯熟幾多時。”從此他大徹大悟,修成正果。如今岩洞里十分開豁,洞中有石凳、石桌可供遊人歇腳。洞口邊題刻的小字有十餘處,因風雨剝蝕,難以辨認,只有“跨岳橋”一尺大的三個行書字,還清晰可見。


明代李郁曾作《試心橋》一詩云:“頹然岩石墮峰腰,下界煙雲萬丈遙。顧我未曾履艱險,捫心來過試心橋。”
明人盧仲田的《會仙橋》詩云:“爛柯仙人久不來,一橋空對百花開。我來橋上尋遺子,雲滿空山月滿台。”

傳說


說法一

之徠所以叫會仙橋,是傳說有人在此遇到過神仙。不過,傳說有多種版本。
一種說法是:有個老頭在那橋頭開了個冷酒館,經常有個南岸老君洞的道長來他館里喝酒。那道長便邀請老頭到老君洞去耍。老頭去了,道長招待他吃豆花,端了一碗豆花出來,兩個人總是吃不完。下午,老頭回到酒館,老婆子好驚奇,說:“你啷個好多年都不回來喲?”老頭說:“你昏了喲,我才耍半天。”但一照鏡子,竟然長出了雪白的長鬍子。老頭才明白,自己遇到的道長是個神仙。一傳十十傳百,於是人們便把這酒館門前的橋叫作會仙橋。

說法二

南嶽衡山會仙橋
南嶽衡山會仙橋
南嶽衡山 會仙橋
南嶽衡山 會仙橋
還有一種說法是:洪崖洞下面住了個姑娘,經常到嘉陵江邊去洗衣服。有一回,她洗的衣服被江水沖跑了。江邊有個單身的打魚郎見了,划著漁船就去給她撿了回來。於是,二人就熟悉起來。有一天,姑娘的母親生病去世,姑娘沒得錢安葬,急得去跳河。打魚郎把她救了起來,對她說:“我網到一挑金甲鯉魚,馬上挑去賣,賣了就去買壽衣和棺材。”哪知,他挑著魚進了城,剛走到那橋上,那活蹦亂跳的金甲鯉魚全都死得硬邦邦的,還賣啥子錢喲!急得打魚郎在那橋上跳起腳哭。這時,他聽見土地廟裡傳來一個聲音:“快點讓路,八洞神仙來了!”他抬頭一看,來的卻是八個叫花子,但他不管三七二十一,跪下去就求神仙幫忙。領頭的是個拄著根鐵拐子的瘸子老頭,說:“我們都是叫花子,自己都沒吃的,哪裡幫得了你的忙喲!”那身背寶劍的叫花子撿了一砣石頭丟進打魚郎的魚籮筐里,說:“你的魚全都活了,還不快點拿去賣?”打魚郎一看,硬是的。把那石頭丟進另一個籮筐,魚也活了。再一看,叫花子全都不見了。於是,打魚郎賣了個好價錢,安葬了姑娘的母親,然後和姑娘結成夫妻,在這橋頭安了家。這橋也就取名會仙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