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黃橋鎮的結果 展開
- 江蘇省泰州市泰興市轄鎮
- 潁上縣下轄鎮
- 湖南省洞口縣下轄鎮
- 吉水縣下轄鎮
黃橋鎮
湖南省洞口縣下轄鎮
黃橋鎮位於湖南省洞口縣東南部,鎮政府所在地距縣城37公里。黃橋鎮總面積132.33平方千米(2017年),西南較高,東北較低,屬典型的山崗丘陵地區,地處赧水中游,水源豐富,陽光充足,地勢平坦,土壤肥沃。
東北與隆回縣毗鄰,南與武岡市交界,東南與楊林鄉接壤,西靠高沙鎮,北鄰石江鎮。黃橋鎮轄56個行政村和建設、幸福等兩個社區居委會,754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0萬餘人。
昔傳,鎮西楊柳江上建有一古木橋(清光緒四十八年改建為石拱橋,至今完好),橋下水一年四季均為黃色,故而得名黃橋,橋端有店鋪,故此地名黃橋鋪。
黃橋漢代即形成集鎮,唐代以後開始繁榮。鎮南端堯王村一帶有晉代建興縣縣治故址。1951年始建黃橋鎮,1961年並黃橋鎮入黃橋公社,1966年恢復黃橋鎮,1978年歸屬黃橋區,1985年並黃橋人民公社入黃橋鎮,1995年撤區並鄉,將原黃橋鎮、金田鄉、石背鄉合併組建新黃橋鎮。
黃橋是個典型的農業大鎮,境內山清水秀,資源豐富,交通便利,上瑞高速穿境而過,常年雨量充沛,土壤肥沃。適合發展農牧生產,主要農副產品有油菜、小麥、玉米、大豆。其它經濟作物如柰李、蜜思李、脆蜜桃、金桃梨、無核椪柑等都有一定規模。同時,黃橋鎮歷史悠久,自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至唐武德四年(621年)先後兩次設建興縣,縣治設黃橋,在黃橋鎮堯王村至今可覓古城牆遺址。
全鎮共轄馬元、清風、石動、龍家、樅山、曬龍、石灣、高塘、清和、求山、金雞、寨下、石井、正山、復興、高頭、九峰、永發、宋家、車塘、廟塘、梅塘、龍頭、蓮荷、金田、潮水、雷庭、大鋪、堯王、三角、排上、柏樹、桃花、石市、鄰江、喬江、炭山、龍塘、雙竹、豐產、安樂、明豐、朱橋、東林、陰山、排頭、石背、姚背、東邊、農業、麻沖、車輪、白雲、湖田、光源、廖家56個村,2個居委會,754個村民小組。
黃橋鎮
2011年,全鎮社會總產值完成13億8千萬元,同比增長11%。固定資產投資35153萬元;財稅收入達到470萬元,增長7.3%農民人平純收入達到3295元,增長4.6
——區位獨特,交通便捷。邵懷高速公路從黃橋鎮三角村、叢山村、永發村、姚背村、排上村、豐產村、石灣村、高塘村、桃花村等9個村穿境而過,並在永發村設立互通口,全長共計9.2公里,大大凸顯了黃橋的地理優勢,加上近年來我鎮通村公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是新興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集散地,黃橋將成為洞口的“東大門”。
——資源豐富,優勢突出。黃橋鎮境內水電資源豐富,赧水河自西南向東北流經黃橋鎮境內約20千米,兩岸為沖積平疇,適宜農業發展,耕地面積61233畝,其中水田42568畝,旱土18665畝,農產品主要有水稻、紅薯、花生、玉米等,養殖業以牲豬養殖為主,黃橋歷來有養殖牲豬的傳統,經過多年來的發展,現已形成了大鋪、金田、排上等牲豬養殖基地。
——城鎮建設,日益完善。自2001年以來,通過三期開發,城區面積拓展為2.8平方公里。2010年將再次對城鎮規劃進行修編。2009年啟動了中心小學整體搬遷及泥鰍嶺開發項目,該項目將帶動泥鰍嶺區域的商業開發,為黃橋的小城鎮建設翻開嶄新的篇章:一條寬闊的水泥路將從新中心小學門前經過,接通石楊路和黃馬路,再從金田信用社新辟一條水泥路通至正山新村,正山新村又與黃長路、南嶽路貫通,自此,以往局部開發導致的“塊狀”格局被破解,城區內將四通八達,自成整體。
——歷史悠久,人傑地靈。黃橋有諸多的人文自然景觀,代表性的有“龍潭夜雨”、“致公廟”、“金田寺”、“雙龍洞”等,均有美麗的傳說,令人神往。“龍潭夜雨”坐落在黃橋鎮高塘村,赧水河與平溪江在此相匯成潭。相傳潭中有龍,夜間風起,如驟雨聲,是為“龍潭夜雨”。它歷史悠久,是老武岡州十景之一,唐代王昌齡、宋代陳馬義都曾寫過不少讚美龍潭的詩。
湖南省邵陽市洞口縣黃橋鎮龍潭鋪卿氏宗祠大門對聯:夜雨點龍潭疊疊文波歸渤海
黃橋鎮
卿雲騰鳳詔飄飄瑞彩煥明煙
連日來,黃橋鎮26個農業專業合作社的育秧點一派忙碌景象,社員們搶抓晴好天氣,播灑稻種,快速推進早稻集中育秧工作。
黃橋鎮是我縣糧食生產的重要集鎮之一,擁有耕地面積61000多畝。目前,該鎮共有農業專業合作社26個,他們依靠土地流轉,耕種水田7000多畝,為黃橋鎮的農業產業化建設和糧食生產做出了突出貢獻。
黃橋鎮高粱紅農業專業合作社發起人王業華告訴記者,他種糧已有6個年頭了,這兩年隨著黨和政府各項惠農、助農政策的實施,他每年的種田收入達70萬元以上,合作社社員由原來的36人發展到108人。今年,高粱紅農業專業合作社計劃種植雙季稻860畝。
贈人玫瑰,手留余香,王業華在種糧富起來之後,將自己的經驗毫無保留地傳給附近種糧農戶,同時引導農戶加入農業專業合作社發展農業生產。
說到名人,以袁也烈將軍為代表的黃橋籍名流能人為數眾多,名揚海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