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雲閣
雲南
在通往寶華山的路上,當街矗立著一座始建於1921年的城門樓。城門樓共有三層,造型古樸,氣勢雄勁,向北一方的二樓翹檐下懸掛著“凌雲閣”三個大字,而底層南北兩面的石拱門洞的門楣上刻的卻是“寶華門”,一座城門樓標有兩個名字,這在我國的建築史上很少見。對這座城門樓,箇舊的老百姓都習慣叫它寶華門,因為它是通往寶華山的必經之路,而箇舊的文化人卻又喜歡稱它為凌雲閣,這是因為“凌雲閣”更有文化味,更具古情趣,也更高雅富貴。
凌雲閣呈方形狀,歇山頂三重檐木石結構,高約14米,邊長10米,寬6.6米,佔地面積103平方米,二樓以上是木結構。凌雲閣是近代彷古建築,但較為完整地體現了晚清時期的建築風格和造型藝術,屋檐斗拱,四角起翹;雕工精細,彩繪逼真。樓閣四周均由雕花木格扇門組成窗欞。城門樓朝北二檐下懸掛著的“凌雲閣”三塊單字匾額和楹聯,是晚清時期雲南名書法家陳榮昌的作品。匾額為行書,楹聯改換楷書體,上聯寫的是“柱石撐天閭閻撲地”,下聯為“雲山府首星斗捫胸”,筆法蒼勁古樸,謹嚴雄肆。樓閣共有3層,底層全用料石砌成,牆厚近1米,十分的堅固,門洞是由條石砌成的拱門。
由於樓閣是通往寶華山寺之門,故凌雲閣又稱“寶華門”,所以樓閣南北面的門楣上都鐫刻著當時的滇南
文化名人沈曙用兩種書體所寫的“寶華門”。
寶華門其實是一座山門,當時箇舊城還人煙稀少,夜裡常有兵匪襲擾,豺狗也會出沒在大街上,為防兵匪和豺狗,有錢人家便聯合在通往寶華山的城邊上修建了這座既可瞭望,又可防守的樓閣,在一樓,四面牆上都放了槍眼,並裝有厚重的大門,每到天黑就關門,現在寶華門內的門頭上依然還保留著兩塊用石板鑿成的門臼,這門臼孔直徑有15厘米,可見這山門有多牢。寶華門在當時所處的位置是城裡的制高點,站在二樓、三樓全城便盡收眼底,城裡有什麼動靜都看得清清楚楚。
20世紀80年代,箇舊在城市建設中,把曾經深藏在殘壁斷牆中的寶華門挖掘出來,並按照規劃把寶華門設計在寶華路當中,形成了城市交通轉盤,同時又成為箇舊一道具有歷史痕迹的城市景觀標誌性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