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教學法
問題教學法
問題徠教學法就是教材的知識點以問題的形式呈現在學生的面前,讓學生在尋求,探索解決問題的思維活動中,掌握知識、發展智力、培養技能,進而培養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這種課上,教師有意地創設問題情境,組織學生的探索活動,讓學生提出學習問題和解決這些問題(這種作法的問題性水平較高),或由教師自己提出這些問題並解決它們,在此同時向學生說明在該探索情境下的思維邏輯(這種作法的問題性水平較低)。“問題教學”為學生提供了一個交流、合作、探索、發展的平台,使學生在問題解決中感受語文的價值和魅力,在教學活動中以“問題”為線索,基於問題情境發現探索知識,掌握技能,學會思考、學會學習、學會創造,促進學生創造思維的發展。
問題教學法源遠流長,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開展和實施,問題教學法的優勢已日漸凸顯,它是革除傳統教學弊端的手段之一,也是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源泉。
以歷史教學為例,這種教學方法能夠有效地利用歷史課學習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因素,激發學生歷史學習的內在動力,品嘗成功的果實,應是我們新課程改革的目的。課本只是提供了現成的知識,但這些知識如何轉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才是教學的關鍵。學生跟種子一樣,有自己的生命力,老師能做到的,只是給他們適當的條件和照料,讓他們自己成長。—切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促進學生學習歷史知識、陶冶情操、增長技能等方面的方法,都屬於“問題教學法”的範疇。針對具體問題,找出相應的解答方法,對症下藥,那才是正確的!
問題式教學法,就是以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為線索,並把這一線索始終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即教師首先提出問題,學生帶著問題自學教材,理解問題、討論問題,最後教師根據討論的情況,有針對性地講解,準確地引導學生解決問題。
問題教學法,就是以問題為載體貫穿教學過程,使學生在設問和釋問的過程中萌生自主學習的動機和慾望,進而逐漸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並在實踐中不斷優化自主學習的方法,提高自主學習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問題教學法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問題教學法是通過提出一系列問題來處理教材組織教學的一種閱讀教學方法。其特點是打破按課文順序逐段講讀的限制,抓住與理解課文密切相關的幾個關鍵問題,引導學生深入閱讀和思考。由於學生提出的問題往往面廣量大,教師應予以歸納整理,有針對性地選擇與課文重點、難點有關的問題提交學生討論。
問題教學法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問題為中心,進行創造性教學的方法。這裡所說“以問題為中心”,就是以創造的開始——問題為紐帶來組織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把問題貫穿於教學過程的始終,這樣就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把學習知識的過程,變成了學生自主探究的“再發現”、“再創造”的過程,進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科學精神,構建創新素質。
一是創設問題情境,激活學生思維。實踐證明,疑問、矛盾、問題是思維的"啟發劑",它能使學生求知慾由潛伏狀態轉入活躍狀態,有力地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是開啟學生思維器官的鑰匙。有經驗的教師都很注意通過質疑問難,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這些問題面前自求自得,探索思悟。他們或用提問法,直接將問題擺到學生面前;或用激情法,間接激發學生探求問題的熱情;或用演示法,使學生因驚嘆結果的微妙而去推論其原因所在;或用故錯法,讓學生在笑過之後再反思其中的乖謬等等。
二是講究"布白"藝術,追求啟發思維的實效。布白"藝術,即指在教學中要留有餘地,讓學生在利用想象填補空白的過程中,追求啟發思維的藝術效果。因此,這種"布白"有利於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提高學生探究並解決問題的興趣。一般說來,教學中過於"實",往往只能使學生記住條條框框,囫圇吞棗地生搬硬套。惟有化實為虛,使教學中有問題可供學生思考、探索,才能形成無窮的意味、幽遠的意境。
新興的“問題教學法”是以培養學生自主意識和主動性行為為特徵的,這是完全符合馬克思主義觀點的。馬克思說過:人是主體,自然是客體,主觀性便是從客觀世界的角度揭示人由受動變為主動、能動的特徵。新興的“問題教學”注重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培養學生學會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培養學生主動提問題的能力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新興“問題教學”是以學生提出問題為前提的。問題式教學法改變了教師"以講為主,以講居先"的格局,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注重了學生自學能力和積極探索精神的培養和鍛煉,提高了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和水平。
問題教學法的教學步驟一般是:(1)提出疑問,啟發思考。(2)邊讀邊議,討論交流。(3)解決疑難。(4)練習鞏固。問題教學法的教學重點比較明確,教學內容比較集中,並通過問題討論的方式組織教學,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培養他們的閱讀分析能力。
“問題教學法”的基本結構與實施我們可概括為“三環”、“六步”。
“三環”為:第一環節:創造問題情境,發現、提出問題,並使問題定向,為“生成”問題。第二環節:對生成的定向問題,進行自主探究(個體與集體合作學習),分析、解決問題,為“探索”問題。第三環節:對探索的問題及時反饋,在驗證中得以解決,並進一步拓展問題,為“發展”問題。
“六步”為:第一步是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髮現並提出問題。第二步引導學生對提出的問題,結合教學目的,明確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即問題定向。第三步學生自主探究,分析問題,提出假設、猜想,設計解決問題方案。第四步對假設方案、推論、嘗試解決問題。要允許學生犯錯誤,這往往是正確的先導。第五步是對解決的問題及時反饋;進行科學檢驗,使問題解決,並掌握科學方法。第六步是對解決的問題再質疑,使問題得以拓展與延伸,使學習的知識系統化,又為探求新知奠定基礎。
以上“三環”、“六步”是“問題教學法”的基本結構與操作程序,在實踐中應結合學科特點與教學實際加以靈活運用。
1、適時原則。實踐證明,教師準確地把握好教學時機,有利於在思維的最佳突破口點撥學生,啟迪學生智慧的火花。所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即是要求教師當學生心憤求通、口悱難達,急需教師啟示開導的時候,適時而教,便如"時雨化之",可收到良好效果。同時,教師啟發思維的問題的深度的難易要適中,速度的快慢要得宜,廣度的大小要恰當,量度的多少要相應,恰到好處地引發學生積極思維,"跳一跳,摘桃子",使學生的思維提高到"最近發展區"的水平。這就要求教師在啟發思維時,要掌握好精到的教學藝術辯證法。
2、因人循序。教師啟發思維應注意每個學生的個別差異性,啟發思維的重點難點、方式方法等必須因人而異。教師啟發思維的這種個別追求,正是使課堂教學與因材施教緊密結合,增強其針對性的關鍵措施。另外,教師啟發思維還應注意遵循學生的認識規律,循序漸進。學生的思維發展總是從具體到抽象、從個別到一般、從簡單到複雜的,教師循其"序"而導引,可以使學生課堂思維活動富有節奏感和邏輯性。不過,有時故意打破順序,使學生超越知識空白而跳躍前進,大膽設想猜疑,然後小心實驗求證,也是發展學生直覺思維與創造性思維的必需。
3、反饋強化。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調動各種途徑和手段啟發學生的思維時,也應注意"聽其言,觀其行",接收從學生身上發出的反饋信息,並及時做出相應的控制調節。這就要求每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有較好的注意分配能力,才能及時地捕獲準確的反饋信息。同時,對於學生所作出的反饋信息,教師還應做出及時而準確的評價,強化學生的思維操作,調動學生課堂思維的積極性。教師恰到好處的表揚或讚許,會使學生的思維活動得到積極強化;相反地,教師恰如其分的批評或否定,會使學生及時改正思維的錯誤。
新興“問題教學法”是以學生提出問題為前提的,但是學生敢不敢提出問題?能不能提出問題?會提出怎樣的問題?問題是否有價值?怎麼讓學生提出問題?這一系列問題越來越為人們關注,對此筆者採取以下策略。
1、鼓勵質疑,養成良好習慣一個人在小時候有問不完的問題,可為什麼從小學到高中問題卻越來越少了呢?是不是我們的學生什麼都懂了,不需要問了呢?當然不是!查究原因,除了學生生理、心理上的變化原因外,主要原因還在教師身上,在教師為自己、為書本樹立的“權威”上。我們有些教師常常扮演把原本活生生的生命變成殭屍的角色。為了改變這種壓制學生的局面,煥發學生的生命力,我們教師要積極認真做好質疑引導工作。首先,要創設氛圍,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如可先做幾個性格開朗的同學的思想工作,讓他們主動發言,進而帶動更多的人提出問題;同時必須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環境,使學生質疑的積極性大大提高。其次,要不斷訓練,形成習慣。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的促使學生質疑,如可採取激勵機制。幾十年以前,茅以升在教結構力學課程的時候,採用學生提問、教師回答的方式,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的難易程度評分。難度最高、最有創造性,且能難倒老師的就得高分。這樣,學生提問題的積極性極大提高了,各種疑難問題、有創造價值的問題、意義深遠的問題接踵而來。在教學的開始階段,也可採取強制手段,如作為作業,要求學生針對一篇文章、一段文字提出一定量的問題。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質疑的習慣就會逐步養成。
2、教給方法,提高提問質量質疑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往往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但一些摳字眼、鑽牛角尖之類的問題不是教師所期待的。這關鍵在於教師要先教給學生方法。比如,語文課如何選定思考點,可以對不同體裁的文章確定不同的設疑出發點:對散文著重分析立意和靈活的表現手法;對說明文著重在說明順序及方法的掌握上下功夫;對議論文則緊扣觀點與材料的統一及論證方法進行教學;對小說則通過人物形象來把握作品主題等,不必糾纏文章的細枝末節。我們除了教會學生如何選思考點外,還應教會他們遵循思維規律來提問,採用搭橋式、遞進式、比較式、因果式、轉換式、逆向式等方式來提問和質疑。經過一段時間訓練后,學生大多能提出較有質量的問題。
3、優選教法,凸現主體地位在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筆者曾經作過這樣幾個步驟的嘗試:
①自我感悟,發現問題這一步是讓學生在深入領會文章內容的基礎上自主提出問題。當學生質疑問難提不到點子上時,教師應以鼓勵為主,消除他們的畏懼心理。如果遇到學生沒有問題或提不出有價值的問題,教師可以有意識的與學生互換角色,提出重點問題,同時發揮小組協作精神,讓學生自由討論,嘗試解答;也可以採取半扶半放的方式,使學生思維既不跑偏又能體現自主性。當學生有了問題之後,我們要在致力於訓練學生思維廣度的同時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和靈活性,加強求異求佳策略的研究,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注意點:凡學生問的教師不問,見疑則喜,堅持無錯原則。
②梳理問題,突出重點。在這一步,教師教會學生對問題進行分類、梳理。一般分三個過程:小組交流,歸納;大組交流,劃去重複;再讀課文,梳理出先後解決的問題。這一步驟進行得好,能防止問題問得支離破碎及教師跟著學生走。注意點:在保護學生積極性的同時,幫助學生進行分類,看看哪些問題通過認真思考、查閱資料或請教他人就能解決,哪些問題涉及到課文的重點難點,有必要在課堂上重點解決,從而引導學生由淺入深逐漸學會提問,提高提問的水平。要讓學生養成非“疑”不質、是“難”才問的習慣。問題設計可以採取先大后小,先同后異的方法。
③師生互動,嘗試解答這一階段要盡量給學生討論交流的時間,要讓學生嘗試解答,凡學生能解答的教師不答,教師在必要時給予點撥,教師的點撥常常有撥雲見日的效果,但一定要用在學生山窮水盡之時。要引導學生解決問題,不能直接把答案拋給學生。
④及時總結,引發深思通過師生互動,有的問題得到了解決,這時,教師應幫助學生順藤摸瓜,及時整理思維路線,總結學習方法,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保證可持續發展。同時,在初步解決已有問題的基礎上引發出更多、更廣泛的新問題,從而把學生引上創造之路,進而成為創造者。傳統問題教學和新興問題教學各有特點,一個側重教師提問,引導學生“學答”;另一個側重學生提問,引導學生“學問”。無疑,新興問題教學有利於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學習積極性的提高,但傳統問題教學運用得當,也可取得與新興問題教學一樣的功效。
1、創造從問題開始。而問題的產生,要注意事物的“特點”與“關係”。因此,教師在教學中的設問與情境的創設要精心設計,既不能過於暴露、直接,又不能過於隱蔽,使學生難於發現問題,要做到“暗示”。在“問題意識”培養中,對問題產生的相關因素要加以注意:如知識的積累、心智技術發展、動機與情緒狀態和個性思維習慣等。為使學生把發現的問題大膽提出來,教師要注意學生的心理傾向,克服膽怯和從眾等表現,營造一個民主、和諧、寬鬆的學習氛圍。
2、問題教學在理念上,不要為問題而問題,要從創造性教學培養問題意識、科學精神和構建創新素質的宗旨出發,注意問題的層次性;不能只限於“呈現型”問題,要注重“發現型”問題與“創造性”問題。要提倡學生在學習中的“智力探險”。教學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問題的發現、分析和解決的過程上。對於問題答案只要有合理性,就要肯定,不搞惟一的標準答案。為此,教師要在教學中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平等首席”,而不是問題解決的“裁判”和知識的“權威”。
3、問題教學為達到培養學生科學精神和創新思維習慣,無疑要大力進行發散性思維,多角度思考問題,但同時也要注意歸納、綜合,進行集中性思維,使二者結合。只有這樣,才能在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造性思維習慣的同時,做好知識的建構與積累。學生思維的培養是離不開問題的。因此,問題教學從根本上講是“問題源”的開發,即左右腦的潛能的開發與和諧發展。科學研究表明,其中右腦的開發與利用,極有利於創新精神的培養。在一定意義上講這正是問題教學的本質所在。
4、注重教學過程中的“雙主體”關係與作用。問題教學,要以學生主體主動參與學習為前提,但是學生主體性能否在參與中極大地發揮出來,還有賴於教師的正確的指導作用。也就是要把教師教學的主導落在學生的主體的活化與能動性的發揮上。為此,問題教學對教師的主導作用要求不是削弱而是更高了。為使學生成為“理解”和“發現”客觀世界的促進者和引導者,教師要努力在教學中“喚醒”學生的在參與學習中的“問題意識”,具有探究心;“創設”豐富的問題情境,使學生能更好的發現問題;“啟發”認知衝突,大力發掘創造潛能;“點拔”問題的關鍵處,使學生提出深層次的問題;“鼓勵”學生積極發現新問題,大膽提出問題;“引導”問題定向,在自主探究中分析、解決問題和拓展問題,更深刻地理解問題。總之,要使問題充滿教學過程,不止於學生的頭腦之中。
問題教徠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