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裏海防圖

萬裏海防圖

《萬裏海防圖》,紙本彩繪,30厘米×274 厘米,分切19 幅摺疊裝裱。卷首右上方墨書圖題,全圖所涵蓋的地理範圍起自欽州安南界河,止於遼東義州鴨綠江。從圖的內容可以看出,本圖所展現的重點是沿海的山川、島嶼、府州縣及衛所分佈形勢,對關隘、港口也有所涉及,並對一些地段的軍事設置進行了點評,顯示出了明顯的軍事地圖的性質。本圖圖式上為海洋,下為陸地,不考慮實際方位,從右向左展開。

圖幅與圖例


以傳統山水畫式形象畫法,展現明代萬裏海岸的山川、島嶼,用符號來標記沿海的城鎮、衛所及其他軍事設施。如“府”用灰色方塊表示;“州”用紅色長方塊表示;“縣”用紅色圓塊表示;“衛”用黃色方塊表示;“所”用灰邊長方框,旁邊有旗杆、旗幟之圖樣;“巡檢司、寨”等用旗杆、旗幟表示。
在沿海地區,尚有不少府(州、縣)與衛所同治一城的情況,本圖對此標註得也很清楚:“府”“衛”同城者將方塊半邊塗黃,半邊塗灰,灰色塊寫府名,黃色塊寫衛名;“州”“衛”同城者則以一紅色長方塊與一黃色短方塊相連;“州”與“千戶所”同城者,則為一長方塊,從美國國會圖書館藏《萬裏海防圖》上至下寫“某州所”字樣,且將“某州”兩字所佔部分塗成紅色;“縣”與“千戶所”同城者,則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為紅色圓塊下綴一小灰色框,紅圓塊書縣名,灰色框書“所”字,一為只有紅色圓塊,縣名豎排,於縣名下並列“縣”與“所”兩字。

創作背景


在嘉靖年間,隨著海防形勢的嚴峻,朝野都開始關注沿海地區的形勢,隨著抗倭戰爭的大規模展開,一批與沿海形勢有關的著作應運而生,如《籌海圖編》、《籌海重編》、《虔台倭纂》、《皇明海防纂要》等,《萬裏海防圖》的出現也離不開這一歷史背景。
嘉靖年間,明朝的海防經歷了一個轉折。從正統朝到嘉靖前期,由於朝政的懈弛,再加上這一時期倭寇的入侵相對較少,海防壓力減輕,因此武備日漸失修,海防體系不斷弱化。在整個沿海地區,衛所空虛,軍隊缺額嚴重,戰鬥力急劇下降,不能殲倭於陸上;同時水軍減少,船艦破損,又無法阻敵於海上,明前期所建立起來的海陸結合的防倭體系遂難以為繼。一些水寨逐漸廢棄或從海島遷回大陸,從此防倭轉向完全被動的陸防。嘉靖中期以後,倭寇日益猖獗,尤其是從1546年(嘉靖二十五年)以後,連年掃蕩東南、嶺南沿海諸省,而明軍對此卻反擊疲軟。為了肅清倭寇之害,朝廷派遣大量強將能吏前往沿海視事,以組織海防,如朱紉、張經、胡宗憲俞大猷、戚繼光、譚綸等便紛紛於這一時期先後就任沿海省份的軍政長官。這些能臣主事之後,一方面著手恢復明前期所建立的相對完善的海防體系,另一方面又結合實際情況進行了相應的制度改革,使明軍的海防力量迅速增強,接連取得多次大捷,最終在1566年(嘉靖四十五年)基本平息了東南倭寇。
從《萬裏海防圖》所提供的信息來看,它所表現的應該是嘉靖中期明代海防的轉折期。《萬裏海防圖》雖然描繪了明朝全部沿海地區,但它的注意力不是均勻的,它對閩、粵兩省顯然給予了更多的關注。不僅這兩省的形勢描繪得比較詳細,錯誤較少,而且全圖不多的幾條注文,也全部集中在閩、粵兩省,因此本圖很有可能是特意針對這兩省的防倭形勢所為。而在明代,閩、粵兩省防倭形勢的緊張是從1554年(嘉靖三十三年)開始的。如果大膽假設,本圖有可能是1554年以後的作品。
從整個圖的取向來說,它是明顯偏向於改革海防的。圖上的注文基本上都是指陳現狀的弊病,而希求有更合理的海防設置,雖言簡意賅,但態度鮮明。本圖描繪的地理對象是大明的“萬裏海防”,即明朝全部的沿海區域,而非某一省區或是更小防區,明顯反映出一種大防區的概念,而這正是符合明朝海防的發展趨勢的。

創作時間


《萬裏海防圖》所表現沿海形勢的具體時期,可以從沿海政區建置可以找到線索。圖上“詔安縣”,查《明史·地理志》,詔安縣是1530 年(嘉靖九年)由南詔所改為縣的。大致可以認定《萬裏海防圖》的成圖年代的上限不會早於1530 年,即南詔所改為詔安縣的那一年。
成圖的下限也可以從圖中獲取相關信息。《萬裏海防圖》上有數條文字對沿海地形險要及軍事設施情況進行說明,如“梅花所”右方有“南日水寨舊設於海中,及遷吉了,是自撤其險要矣。須議復之而後可”;“松山灣烽火寨”右方有“舊寨在福平州東北海面,今徙松山,須復舊為善”,而左方從上至下三處,分別為“丁家埕把截衝要”、“港把截衝要”、“南鎮把截衝要”。這幾處說明文字,提到了南日水寨和烽火寨。這兩個水寨,在福建省的防倭戰線上是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著名的五水寨中的兩個,它們的置、廢關係著福建防倭的大局,《明史》中對五寨的興廢與作用有如下的記載:其後,莆田倭寇平,乃復五水寨舊制。
五寨者,福寧之烽火門,福州之小埕澳,興化之南日山,泉州之浯嶼,漳州之西門澳,亦曰銅山。景泰三年,鎮守尚書薛希璉奏建者也,后廢。至是巡撫譚綸疏言:
“五寨守扼外洋,法甚周悉,宜復舊。以烽火門、南日、浯嶼三宗(左舟右宗)為正兵,銅山、小埕二宗為游兵。寨設把總,分汛地,明斥堠,嚴會哨⋯⋯”帝皆是之。
實際上,《明史》的這段記載並不是很準確,福建省的這五個水寨的興廢並不是同步的。其中烽火門、南日山和浯嶼是在1386年(洪武十九年)置的,而西門澳與小埕澳則是在1452年(景泰三年)置的。此後,由於承平日久,五寨逐漸廢弛,西門澳和小埕澳被廢,烽火門、南日山和浯嶼雖未被廢,但也從海島上遷往大陸。1558 年(嘉靖三十七年),根據都御史王恂的請求,福建省分為三路實行分區防倭,三路各設一參將。1563年(嘉靖四十二年),福建巡撫譚綸建議將三參將改為守備,同時恢復五水寨的設置。每寨設兵船40 只,兵1.3 萬,各以把總領之。每一水寨都有自己的防區,相互配合,防守整個福建沿海海域,北與浙江、南與廣東相聯絡。五水寨在春汛的三、四、五和秋汛的九、十月,要派出兵船分頭哨守自己所轄海域,並且由南而北,西門會之浯嶼,浯嶼會之南日,南日會之小埕,從而形成全省的海上巡邏線。各省之間亦是如此,這樣“哨道聯絡,勢如常山,會捕合併,陣如魚麗”,最終形成嚴密的沿海防線。
從《萬裏海防圖》上,可以看到南日山水寨和烽火水寨的標示及說明,可以確知,本圖成圖時,南日山寨和烽火寨都已遷回大陸,儘管作圖者已有了將這些水寨復舊的戰略眼光,但此時並未變成現實。由於五寨的復舊是在1563年(嘉靖四十二年),因此不難斷定,此圖成圖必定早於1563年。
綜合以上圖本身所提供的信息,至少可以將《萬裏海防圖》的成圖年代鎖定為1530 年(嘉靖九年)至1563年(嘉靖四十二年)之間。則此圖所反映的也大致是1530 年至1563年的海防形勢,時間跨度為34年。

錯訛之處


但就《萬裏海防圖》的繪製來說,地圖比較粗糙,圖面存在著不少錯訛之處。
有的將地名寫錯,將府、州、縣與衛所同城標錯,還有一種是將地區等級標錯,將地名中凡是帶有“州”字的,一概視為行政級別中的州。如寧州所(實際上是寧川所),本圖便標為“寧州”與“所”同城,又如蓬州所,圖上標示為“蓬州”與“所”同城,而實際上蓬州所即是蓬州守御千戶所,並無蓬州這一政區。之所以出現這些錯誤,一是表明此圖的資料來源不是非常正規和權威的,另外也表明創作此圖的作者本身也並不非常明晰沿海地區的行政建置。總之,這些錯誤之處的存在,表明《萬裏海防圖》並不是一幅非常正式的軍事地圖,而可能是某些官員案頭備用的草圖。

文物現狀


徠現藏於美國國會圖書館的《萬裏海防圖說》是一本外相為錦緞套封的彩繪地圖冊,但它並不是一幅單一的古地圖或是同一主題的地圖集,而是一個由後世的商家製造出來的組合產品。該圖冊主要由兩幅輿圖組成,第一幅題為《萬裏海防圖》,第二幅題為《膠萊河辯議圖說彙輯》,這兩幅圖被商家強行接合在一起,從形式上變成了一幅圖,且商家綜合其有圖有說的特點,命其名曰《萬裏海防圖說》。
與《膠萊河辨議圖說彙輯》題識清楚的特點相反,《萬裏海防圖》沒有任何關於輿圖本身的題識。

平倭的文化支持


《萬裏海防圖》是嘉靖中後期倭患猖獗,防倭形勢嚴峻的情形下,有識之士渴望重整武備,以最強大的海防力量蕩平倭寇的思維產物。它和《海防圖論》、《萬裏海防圖說》、《籌海圖編》等一起形成了一時之風氣,說明此時海防改革的思想已成不可遏止的洪流,它正逐步從言論轉為實際的運作,可以說,《萬裏海防圖》等此類圖的大量出現,為明後期平倭戰爭的勝利提供了足夠的文化支持。
《萬裏海防圖》把釣魚嶼、黃毛山和赤嶼繪入福建海防區域之內。並說明其在軍事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