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醉馬草的結果 展開

醉馬草

中藥材

醉馬草,中藥名。為豆科植物小花棘豆 DC.的全草。分佈於內蒙古、山西、陝西、甘肅、青海、新疆、西藏等地。具有止痛鎮靜之功效。常用於關節疼痛,牙痛,神經衰弱,皮膚瘙癢。

入葯部位


全草。

性味


味苦,性涼,有毒。

歸經


歸肺、心、肝經。

功效


止痛鎮靜。

主治


關節疼痛,牙痛,神經衰弱,皮膚瘙癢。

相關配伍


1、治關節痛:醉馬草4.5g,杠柳皮(北五加皮)6g,地枸葉9g。水煎服。(《沙漠地區藥用植物》)
2、治牙痛:醉馬草4.5g,水煎含漱,漱后吐出;或取根少許揉爛咬在患牙處,勿咽下。(《沙漠地區藥用植物》)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g(鮮品3-6g)。外用:適量,水煎洗;或揉爛塞患牙;或煎水含漱。

使用注意


《全國中草藥彙編》:“內服切勿過量,以免中毒。”

採集加工


夏季開花前採收,曬乾或鮮用。

形態特徵


小花棘豆,又名包頭棘豆。多年生草本,高20-30cm。莖匍匐,上部斜升,多分枝,疏被柔毛。奇數羽狀複葉,長5-10cm,小葉5-19;托葉披針形,披針狀卵形,卵狀以至三角形,長5-10mm,被柔毛,分離或基部與葉柄連合;小葉披針形、卵狀披針形、長圓狀披針形至橢圓形,長10-20mm,寬3-7mm,先端銳尖,漸尖或鈍,基部圓形,上面毛少或近無毛,下面被疏或密的柔毛。總狀花序腋生,花疏生,總花梗較葉長,被柔毛,苞片線狀披針形,長約2mm;萼鍾狀,長約5mm,被柔毛,萼齒披針狀鑽形;花小,長6-8mm,淡藍紫色,旗瓣寬倒卵形,先端近截形,微凹或具細尖,翼瓣較旗瓣短,龍骨瓣有喙,長0.3-0.5mm;雄蕊10,二體。莢果長圓形,長10-17mm,寬3-5mm,下垂,膨脹,先端喙長1-1.5mm,外有短柔毛。花期6-7月,果期7-8月。

生長環境


生於荒漠草原及荒漠低濕處。分佈於內蒙古、山西、陝西、甘肅、青海、新疆、西藏等地。

性狀鑒別


根長圓錐形,有分枝。羽狀複葉,托葉三角形,頂端漸尖,基部與葉柄合生,有剛毛。小葉橢圓形,長10-20mm,寬2.5-6mm,先端鈍,基部圓形,全緣,表面綠色或枯綠色,皺縮,質脆易碎。有的可見總狀花序,或矩形莢果,長15mm,寬4mm,先端有彎曲的小喙。氣微,味微苦。

藥理作用


溶血。

相關論述


《全國中草藥彙編》:“麻醉,鎮靜,止痛。主治關節痛,牙痛,神經衰弱,皮膚瘙癢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