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挺

陰挺

婦女子宮下脫,甚則脫出陰戶之外,或者陰道壁膨出,稱為陰挺,又稱陰脫、陰菌、陰痔、產腸不收、葫蘆頹等。多由分娩損傷所致,常見於經產婦。現代醫學分別稱為“子宮脫垂”、“陰道壁膨出”。

明代張景岳《景岳全書·婦人規》中云:“此或因胞絡傷損,或因分娩過勞,或因鬱熱下墜,或因氣虛下脫,大都此證”,應該以升補元氣、固澀真陰為治療原則。

簡介


● 英文名稱:Prolapse of the Uterus
● 又稱:陰脫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臨床分科—婦產科

古籍摘選


● 胞絡傷損,子臟虛冷,氣下沖,則令陰挺出,謂之下脫。亦有因產而用力偃氣,而陰下脫者。診其少陰脈浮動,浮則為虛,動則為悸,故令下脫也。(《諸病源候論·婦人雜病諸候·陰挺出下脫候》)

名詞解釋


● 以子宮從正常位置沿陰道下移,甚至完全脫出於陰道口外,或陰道前後壁膨出為主要表現的疾病。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陰挺是指婦女子宮下脫,嚴重時挺出陰戶之外的疾病。根據突出形態的不同而有“陰菌”“陰痔”“葫蘆頹”等名稱。

臨床表現

● 女子有物自陰道下墜,嚴重時脫出陰道口外,卧床休息后可變小或消失,站立過久或勞累后癥狀更加明顯。
● 伴小腹下墜,排尿困難、尿頻或癃閉、失禁,腰骶部酸痛,大便秘結等癥狀。
● 若摩擦日久,可導致宮頸和陰道壁的潰瘍,帶下量多,黃水淋瀝。
● 多有分娩損傷史,或產後過早勞動,或有產育過多史;也可見慢性疾病史,如長期咳嗽、便秘等。

病因病機

● 本病主要病機為氣虛下陷與腎虛不固,故胞絡受損,帶脈提攝之力不足,而致子宮脫出。

現代醫學範疇

● 現代醫學的女性盆腔臟器脫垂可歸於本病範疇論治。

病證鑒別

● 陰道壁腫物:婦科檢查示腫物在陰道壁內,邊界清楚,活動或固定,一般無明顯不適;而陰挺休息后癥狀減輕,勞累后癥狀明顯,伴小腹下墜,排尿異常等表現。

治則治法

● 陰挺者,治療以益氣升提,補腎固脫為主,佐以清熱利濕。

預防調護

● 宜到正規醫院分娩,有會陰裂傷者應及時修補,注重產褥期的個人衛生,產後注意休息調養,避免勞累。
● 脫垂者應避免進行重體力活動,並保持大便通暢。
● 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提高身體素質。
● 宜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緊張,遵醫囑謹慎房事。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談勇。中醫婦科學.10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