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虛
由於元氣不足引起的一系列病理變化及證候
氣虛,為中醫名詞術語。是指由於元氣不足引起的一系列病理變化及證候。所謂氣,是人體最基本的物質,由腎中的精氣、脾胃吸收運化水谷之氣和肺吸入的清氣共同結合而成。氣虛,泛指身體虛弱、面色蒼白、呼吸短促、四肢乏力、頭暈、動則汗出、語聲低微等。包括元氣、宗氣、衛氣的虛損,以及氣的推動、溫煦、防禦、固攝和氣化功能的減退,從而導致機體的某些功能活動低下或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等衰弱的現象。人的生命活動從根本上講就是元氣升降出入的運動。氣虛是一種多發證,多因先天不足、營養不良、年老虛弱、久病未愈、大手術后及疲勞過度。在臨床上,氣虛還包括肺氣虛、心氣虛、脾氣虛、腎氣虛諸證。
● 英文名稱:Qi Deficiency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基礎理論—病機
● 氣虛身熱,得之傷暑。(《素問•刺志論》)
● 由勞倦內傷或重病、久病後元氣不足,臟腑組織功能低下,抗病力減弱的病理變化。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 氣虛,指一身之氣不足,而表現出相應功能減退的病機變化。
● 氣虛的形成,主要由於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失養,肺脾腎的功能失調,而致氣的生成不足;以及因勞倦內傷,久病不復等,使氣過多消耗而致。
● 元氣是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元氣不足,臟腑機能衰退,故出現氣短、聲低、懶言、神疲、乏力等症。
● 宗氣灌心脈、司呼吸,宗氣不足,呼吸功能減弱,因而咳喘無力,心無所養則心悸,另見語聲低怯。
● 衛氣虛弱,不能固護膚表,故而自汗易感冒。
● 氣虛而不能推動營血上榮,則頭暈目眩,舌淡嫩;鼓動血行之力不足,故脈象虛弱。
● “勞則氣耗”,故活動勞累則諸症加重。
氣虛病證可涉及全身各個方面,如氣虛則衛外無力,肌表不固,而易汗出;氣虛則四肢肌肉失養,周身倦怠乏力;氣虛則清陽不升、清竅失養而精神萎頓,頭昏耳鳴;氣虛則無力以帥血行,則脈象虛弱無力或微細;氣虛則水液代謝失調,水液不化,輸布障礙,可凝痰成飲,甚則水邪泛濫而成水腫;氣虛還可導致臟腑功能減退,從而表現一系列臟腑虛弱徵象。
1.肺氣虛
肺主氣,司呼吸,外合皮毛,通調水道。肺氣虛,則其主宣降、司呼吸、調節水液代謝、抵禦外邪的作用就會減弱,出現短氣自汗、聲音低怯、咳嗽氣喘、胸悶,易於感冒,甚至水腫,小便不利等病症。
2.腎氣虛
腎居腰府,藏精氣,司二陰開合。精氣充五臟而上榮於腦髓。腎氣虧虛,失於榮養,見神疲乏力,眩暈健忘,腰膝酸軟乏力,小便頻數而清,白帶清稀,舌質淡,脈弱。腎不納氣,則呼吸淺促,呼多吸少。
3.脾氣虛
脾居中焦,主運化、司升清、統血行。脾氣虛弱,不能運化水谷精微,氣血生化乏源,症見飲食減少,食后胃脘不舒,倦怠乏力,形體消瘦,大便溏薄,面色萎黃,舌淡苔薄,脈弱。
4.心氣虛
心主血脈,藏神明。心氣虧虛,不能鼓動血脈,亦不能養神,故見心悸、氣短、多汗,勞則加重,神疲體倦,舌淡,脈虛無力。
5.陽(氣)虛
氣虛可見面色晄白,頭暈目眩,少氣懶言,神疲乏力,甚則暈厥。陽虛除氣虛癥狀外,兼有畏寒肢冷、自汗,脈沉緩或遲而無力,舌質胖淡舌苔白。
1.肺氣虛
2.腎氣虛
(1)一般腎氣虛證證候;神疲乏力,眩暈健忘,腰膝酸軟乏力,小便頻數而清,白帶清稀,舌質淡,脈弱。治則:補腎益氣。主方:腎氣丸加減。方葯:補骨脂、枸杞子、菟絲子、附子、桂枝、黃精、茯苓、山萸肉、淮山、桑寄生、黨參、白朮。
(2)腎氣不固證證候;除一般腎氣虛證外,還有小便頻數清長,或餘瀝不盡、夜尿多、遺尿;或男子遺精早泄,女子帶下清稀量多;或月經淋漓不盡或胎動不安,滑胎者。治則:補腎固澀。方方:腎氣丸加減,或用金鎖固精丸、縮泉丸。方葯:補骨脂、枸杞子、菟絲子、附子、桂枝、黃精、茯苓、山萸肉、淮山、桑寄生、桑螵蛸、金櫻子、益智仁等。
(3)腎不納氣證證候;在腎氣不固基礎上,見久病咳喘,呼多吸少,氣短,動則喘甚者。治則:補腎納氣。主方:七味都氣丸加參附龍牡等。方葯:五味子、熟地、丹皮、澤瀉、茯苓、山萸肉、淮山、枸杞子、菟絲子、附子、人蔘、龍骨、牡蠣、蛤蚧、冬蟲夏草、海龍、海馬等
3.脾氣虛
(2)中氣下陷證證候:脘腹重墜作脹,食入益甚,或便意頻數,肛門重墜;或久痢不止,甚或脫肛;或子宮下垂;或小便混濁如米泔。伴見少氣乏力,聲低懶言,頭暈目眩。舌淡苔白,脈弱。治則:補中益氣。主方:補中益氣湯。方葯:黃芪、人蔘、白朮、甘草、升麻、柴胡、當歸、枳殼、法半夏、陳皮。
(3)脾不統血證候:多見於慢性出血的病證,如月經過多、崩漏、便血、衄血、皮下出血等。除出血外,必兼見脾氣虛弱的一些癥狀。治則:補脾攝血。主方:歸脾湯。方葯:黃芪、當歸、元肉、木香、遠志、酸棗仁、生薑、大棗、黨參、白朮、甘草、阿膠等。
4.心氣虛
5.陽(氣)虛
證候:面色晄白,頭暈目眩,少氣懶言,神疲乏力,甚則暈厥。陽虛除氣虛癥狀外,兼有畏寒肢冷、自汗,脈沉緩或遲而無力,舌質胖淡舌苔白。治則:補陽益氣。主方:參附湯。方葯:人蔘、附子、黃芪等。
對於氣虛者的飲食宜忌,應兼顧到五臟之虛的宜忌原則。凡氣虛之人,宜吃具有補氣作用、性平味甘或甘溫的食物,宜吃營養豐富、容易消化的平補食品。忌吃破氣耗氣之物,忌吃生冷性涼、油膩厚味、辛辣食物。
氣虛體質是小兒常見體質之一,常出現於鼻過敏、氣喘、消化障礙、身材矮小、尿床、容易感冒、肥胖及心臟病等疾患。氣虛患兒,平時應注意飲食。
1.合理膳食
培養正常飲食習慣,如定食定量、避免吃零食,飯前盡量勿吃過甜、高脂或高鹽食物、飲料,以免過早產生飽脹感而降低食慾。正常的作息及適度戶外運動,都可避免氣虛病況加重。根據食物的屬性選用:
(1)甘平為主食,如葡萄、檸檬、木瓜、草莓、李子、蘋果、菠菜、紅蘿蔔、茼蒿、花椰菜、包心菜、豌豆、四季豆、花生、黑木耳、白木耳、玉米、栗子、橄欖、豆漿、白米、糙米、黃豆、黑豆、赤小豆、冰糖、魚肉、豬肉、雞蛋……等。
以上食物輪流食用。盡量不常吃冰冷寒涼或未熟食品,如西瓜、香瓜、梨、柚子、椰子、橘子、楊桃、柿子、香蕉、芒果、桑椹、奇異果、黃瓜、苦瓜、空心菜、茭白、窩筍、豆芽、紫菜、海帶、西洋菜、豆豉、荸薺、白砂糖、蛤蠣、蚌類,以免影響血液循環。當不可避免時,盡量在白天食用,因為此時外界陽氣旺盛,身體也較有抵抗寒氣入侵的能力。
2.補氣食材
(2)牛肉性平,味甘,有益氣血、補脾胃、強筋骨的作用。名醫《別錄》中說:牛肉安中益氣,養脾胃。《韓氏醫通》還說:黃牛肉,補氣,與綿黃芪同功。足見牛肉補氣之力,故氣虛者宜常食之。
(3)狗肉性溫,味咸,能補中益氣,對氣虛兼有脾虛或腎虛或肺虛或陽虛者宜。《日華子本草》云:狗肉補胃氣,壯陽,暖腰膝,補虛勞,益氣力。《醫林纂要》中還說,狗肉補肺氣,固腎氣。尤以秋冬季食之為佳。
(4)雞肉性溫,味甘,有溫中、益氣、補精、養血的功效。無論氣虛、血虛、腎虛,皆宜食之。民間對氣虛之人,有用黃芪煨老母雞的習慣,更能增加補氣作用。
(5)鰱魚性溫,味甘,能入脾肺而補氣。明·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鰱魚溫中益氣。清代食醫王孟英也認為:鰱魚暖胃,補氣,澤膚。故氣虛者宜食。
(6)鱔魚性溫,味甘,有補虛損、益氣力、強筋骨的作用,氣虛者宜常食之。《千金·食治》就曾說它主少氣吸吸,足不能立地。《本草衍義補遺》亦云:黃鱔善補氣。
(8)大棗性溫,味甘,為常食之物,它有益氣補血的功效,歷代醫家常用之於氣虛病人。《別錄》說它補中益氣,強力。唐代食醫孟詵亦云:大棗補不足氣,煮食補腸胃,肥中益氣第一。所以,氣虛者宜用大棗煨爛服食為佳。
(9)櫻桃性溫,味甘,既能補氣補血,又能補脾補腎。《滇南本草》中記載:櫻桃治一切虛症,能大補元氣。
(10)葡萄性平,味甘酸,是一種補氣血果品,除有益氣作用外,古代醫藥文獻還認為葡萄有健脾胃、益肝腎、強筋骨的作用。如《本經》說它益氣倍力。《滇南本草》認為葡萄大補氣血。《隨息居飲食譜》亦記載:補氣,滋腎液,益肝陰,強筋骨。所以,凡氣虛伴有腎虛、肺虛和脾虛者,皆宜食之。
(11)花生性平,味甘。《滇南本草圖說》稱花生補中益氣,花生還有補脾和補肺的作用,對氣虛而兼有肺虛或脾虛者更宜,且以水煮花生食用為妥。
(12)山藥為補氣食品,凡氣虛體質或久病氣虛者,宜常食之,最為有益。山藥可以補肺氣,補脾氣,補腎氣,故凡肺氣虛或腎氣虛或脾氣虛的方葯中,都常用到它。
(13)燕窩性平,味甘,有益氣補虛、養陰補肺的作用,對氣虛又兼肺虛者尤宜。《本草再新》曾說它大補元氣。《食物宜忌》也有燕窩壯陽益氣的記載。《飲食辨錄》中還指出:燕窩,性能補氣,凡脾肺虛弱,及一切虛在氣分者宜之,又能固表,表虛漏汗畏風者,服之最佳。
(14)人蔘性溫,味甘微苦,為中醫最常用的有力的補氣中藥,也是眾人皆知的補氣食物,它能大補元氣。《藥性論》中說它補五臟氣不足。《醫學啟源》還認為,人蔘治脾胃陽氣不足及肺氣促,短氣、少氣,補元氣。氣虛者食用人蔘,頗有功效,對氣虛兼有陽虛或脾虛或肺虛者,食之更宜。同樣的道理,黨參和太子參也有人蔘相同的作用,也適宜氣虛體質服食。《醫學衷中參西錄》亦云:能補助氣分,並能補益血分。故氣虛者宜食。由於西洋參性偏涼,且有養肺陰和降虛火作用,所以,對氣虛而兼有肺陰不足者更為適宜。
(15)黃芪性微溫,味甘,是民間常用的補氣食品。不少醫書都稱黃芪補一身之氣。《本草求真》認為:黃芪為補氣諸葯之最,是以有耆之稱。根據醫家習慣,黃芪常與黨參或太子參或人蔘同服,則補氣之力愈佳,氣虛體質食之更宜。
(16)紫河車性溫,味甘咸,有顯著有力的補氣強壯作用。明代醫家吳球說它益氣補精。《本草再新》認為它能大補元氣。凡氣虛體質者,常少量服食,有卓著的補氣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