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啟源
醫學啟源
徠《醫學啟源》,3卷,金·張元素撰,刊於金大定二十六年(公元1186年)。上卷著重在條析臟腑病機,而附以臟腑諸病的用藥心法。中卷為《內經》主治備要和六氣方治。下卷為用藥備旨,論述藥性的氣味厚薄、寒熱升降,以及四氣五味、五臟苦欲等理論,悉尊《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素問·至真要大論》諸篇之旨,是研究藥性最有系統的專篇。
《徠醫學啟源》記錄了張元素對六氣理論的系統論述,闡發了六氣病機、六氣主治要法、六氣治療處方和六氣治療用藥,並以藥物氣味厚薄的升降浮沉為綱指導遣葯制方。其首創的藥物歸經與引經報使理論對後世影響極大,至今仍在臨床廣泛應用。本書為簡化字、橫排本,可供中醫藥專業工作者以及學習和研究中醫藥人員閱讀。
《醫學啟源》回溯臟腑辨證學說之源《內經》,承《中藏經》、錢乙、劉完素之說,結合用藥心得,以藏象學說為基礎,從臟腑寒熱虛實、五運六氣之化、五臟苦欲、藥物氣味厚薄陰陽討論病機辨證及處方用藥,從而建立理法方葯完備的臟腑辨證論治體系,是結合實踐發揚創新理論的典範。
卷之上一、天地六位臟象圖二、手足陰陽(一)手足三陰三陽(二)手三陰三陽(三)足三陰三陽三、五臟六腑,除心包絡十一經脈證法(一)肝之經,肝脈本部在於筋,足厥陰,風,乙木也(二)膽之經,足少陽,風,甲木(三)心之經,心脈本部在於血,手少陰君,丁火也(四)小腸經,手太陽,丙火(五)脾之經,脾脈本在肌肉,足太陰,濕,已土(六)胃之經,足陽明,濕,戊土(七)心包絡,手厥陰,為母血(八)三焦,手少陽,為父氣(九)肺之經,肺之脈本部在於皮毛,手太陰,燥,辛金(十)大腸經,手陽明,燥,庚金(十一)腎之經,命門,腎脈本部在足少陰,寒,癸水(十二)膀胱經,足太陽,寒,壬水四、三才治法五、三感之病六、四因之病七、五郁之病八、六氣主治要法九、主治心法(一)隨證治病用藥(二)用藥凡例(三)解利外感(四)傷寒熱食物(五)目疾(六)瀉痢水泄(七)中風(八)破傷風(九)破傷中風法(十)瘡瘍(十一)婦人(十二)小兒(十三)潮熱(十四)咳嗽(十五)五臟補瀉法卷之中十、《內經》主治備要(一)五運主病(二)六氣為病(三)五運病解(四)六氣病解十一、六氣方治(一)風(二)暑熱(三)濕土(四)火(五)燥(六)寒水卷之下十二、用藥備旨(一)氣味厚薄寒熱陰陽升降之圖(二)藥性要旨(三)用藥升降浮沉補瀉法(四)臟氣法時補瀉法(五)治法綱要(六)用藥用方辨(七)去臟腑之火(八)各經引用(九)五味所用(十)用藥各定分兩(十一)藥性生熟用法(十二)藥用根梢法(十三)五臟六腑相生相剋為夫妻子母(十四)七神(十五)制方法(十六)■咀藥味(十七)葯類法象1.風升生2.熱浮長3.濕化咸中央4.燥降收5.寒沉藏(十八)法象余品(十九)五行制方生克法附湯例。
張元素,字潔古,金之易州(河北省易縣軍士村,今水口村)人,中醫易水學派創始人,生卒之年無以確切考證而不詳。其所處時代略晚於與其同時期的醫家劉完素。著有《醫學啟源》、《臟腑標本寒熱虛實用藥式》、《葯注難經》、《醫方》、《潔古本草》、《潔古家珍》以及《珍珠囊》等。其中《醫學啟源》與《臟腑標本寒熱虛實用藥式》最能反映其學術觀點。
內容簡介
《醫學啟源》為金。張元素所著。張元素,字潔古,生卒年不詳,易州(今河北易縣)人。
《醫學啟源》輯錄了張元素對六氣理論的系統論述,闡發了六氣病機、六氣主治要法、六氣治療處方和六氣治療用藥,並以藥物氣味厚薄的升降浮沉為綱指導遣葯制方。其首創的藥物歸經與引經報使理論對後世影響極大,至今仍在臨床廣泛應用。本書為簡化字、橫排本,可供中醫藥專業工作者以及學習和研究中醫藥人員閱讀。
卷之上
一、天地六位臟象圖
二、手足陰陽
(一)手足三陰三陽
(二)手三陰三陽
(三)足三陰三陽
三、五臟六腑,除心包絡十一經脈證法
(一)肝之經,肝脈本部在於筋,足厥陰,風,乙木也
(二)膽之經,足少陽,風,甲木
(三)心之經,心脈本部在於血,手少陰君,丁火也
(四)小腸經,手太陽,丙火
(五)脾之經,脾脈本在肌肉,足太陰,濕,已土
(六)胃之經,足陽明,濕,戊土
(七)心包絡,手厥陰,為母血
(八)三焦,手少陽,為父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