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少陽三焦經

十二經脈之一

十二經脈之一,手三陽經之一,與手厥陰心包經相表裡,上接手厥陰心包經於無名指,下接足少陽膽經於目外眥。經脈分佈於上肢外側中間、肩頸和頭面。其絡脈、經別分別與之內外相連,經筋大體分佈於經脈的外部。本經首穴是關沖,末穴是絲竹空,左右各23穴。

簡介


● 英文名稱:Triple Energizer Meridian(TE)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基礎理論—經絡

古籍摘選


● 三焦手少陽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上出兩指之間,循手錶腕,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後,入缺盆,布膻中,散絡心包,下膈,循屬三焦;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系耳後,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䪼;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眥。(《靈樞•經脈》)

名詞解釋


● 手少陽三焦經為十二經脈之一,起於無名指尺側的關沖穴,沿手臂背側中線上行,經肩、頸、耳、目而終於眥外側的絲竹空穴;於鎖骨上窩處分出一支通於心包,並從胸至腹,聯繫上、中、下三焦;每側共23穴。

百科解讀


經名由來

陰陽學說貫穿於整個中醫理論,內為陰,外為陽;臟為陰,腑為陽。走行於人體內側(腹側面),隸屬於一臟者,命名為陰經;走行於人體外側(背側面),隸屬於一腑者,命名為陽經。
● 經脈中,陰氣輕重、陽氣強弱有別,因此一陰一陽衍化為三陰三陽。太陰、厥陰、少陰,代表陰氣由輕到重;太陽、少陽、陽明,代表陽氣由強到弱。
● 上為手,下為足。走行於上肢的經脈,經名前冠以“手”字;走行於下肢的經脈,經名前冠以“足”字。
● 手少陽三焦經之脈,走行於上肢外側中線,故屬手三陽經之一,該經隸屬三焦,故名三焦經,該經在三陽經中陽氣居中,故名少陽。

經脈循行

● 手少陽三焦經與手厥陰心包經相表裡,上接手厥陰心包經,下接足少陽膽經。分佈於上肢外側中間、肩頸和頭面。

主治病證

● 手少陽三焦經主治頭面五官病、熱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常見腹脹、水腫、遺尿、小便不利、耳聾耳鳴、咽喉腫痛等。如出現上述癥狀,宜選擇手少陽三焦經的穴位,通過針刺艾灸或按摩等方法進行治療。

經上腧穴

● 手少陽三焦經一側有23穴:關沖、液門、中渚、陽池、外關、支溝、會宗、三陽絡、四瀆、天井、清冷淵、消濼、臑會、肩髎、天髎、天牖、翳風、瘈脈、顱息、角孫、耳門、耳和髎、絲竹空。

癥狀自查

● 本經異常可出現以下癥狀:熱病汗出,胸脅痛,肩臂外側痛,上肢攣急、麻木、不遂等。

中醫應用


一、經脈主治病症
是動則病耳聾渾渾焞焞,嗌腫,喉痹。
是主氣所生病者,汗出,目銳眥痛,頰腫,耳後、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靈樞·經脈》)
本經異常可表現為下列病症:耳聾,耳鳴,咽喉腫痛。
本經主治“氣”方面所發生的病症:自汗出,眼外眥痛,面頰腫,耳後、肩臂、肘部、前臂外側均可發生疼痛,小指、無名指功能障礙。
二、手少陽絡脈
手少陽之別,名曰外關,去腕二寸,外繞臂,注胸中,合心主。
實,則肘攣;虛,則不收。取之所別也(《靈樞·經脈》)。
手少陽絡脈:名外關,在腕關節后二寸處分出,繞行於臂膊的外側,進入胸中,會合於心包。
其病:實證,見肘關節拘攣;虛證,見肘關節鬆弛不能內收。可取手少陽絡穴治療。
三、手少陽經別
手少陽之正,指天,別於巔,入缺盆,下走三焦,散於胸中也(《靈樞·經別》)
手少陽經別:在頭部從手少陽經分出,向下進入缺盆,經過上中下三焦,散佈於胸中。
四、手少陽經筋
手少陽之筋,起於小指次指之端,結於腕;上循臂,結於肘;上繞臑外廉,上肩,走頸,合手太陽。其支者,當曲頰入系舌本;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屬目外眥,上乘頷,結於角。
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舌卷(《靈樞·經筋》)。
手少陽經筋,起於第四指末端,結於腕背;上沿前臂外側,結於肘尖;向上繞行於上臂外側,上肩部,走向頸部,會合手太陽經筋。其分支當下頜角部進入,聯繫舌根;一支上至下頜關節處,沿著耳前,連接目外眥,上達顳部,結於額角。
其病症,可見經筋循行部位僵滯不適,轉筋掣引,舌捲縮。
五、手少陽腧穴
本經一側23穴,13穴在上肢外側,10穴分佈於側頭、項、肩部。分別為關沖、液門、中渚、陽池、外關、支溝、會宗、三陽絡、四瀆、天井、清冷淵、消濼、臑會、肩髎、天髎、天牖、翳風、瘈脈、顱息、角孫、耳門、耳和髎、絲竹空。
本經腧穴主要治療側頭、耳、目、咽喉、胸脅病,熱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治療目疾常用絲竹空、液門、關沖;治療耳疾常用耳門、翳風、中渚、外關、液門;治療咽喉病常用關沖、液門、陽池;治療偏頭痛常用絲竹空、角孫、外關、天井。治療熱病常用關沖、中渚、外關、支溝。翳風有疏風通絡的功效,長於治療耳、口、齒、面頰病;支溝有瀉熱通便的功效;中渚、陽池能治消渴
經絡
經脈
十二經脈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十二皮部
十二經脈手三陰經▪ 手太陰肺經▪ 手厥陰心包經▪ 手少陰心經手三陽經▪ 手陽明大腸經▪ 手少陽三焦經▪ 手太陽小腸經足三陰經▪ 足太陰脾經▪ 足厥陰肝經▪ 足少陰腎經足三陽經▪ 足陽明胃經▪ 足少陽膽經▪ 足太陽膀胱經
奇經八脈▪ 督脈▪ 任脈▪ 沖脈▪ 帶脈▪ 陰維脈▪ 陽維脈▪ 陰蹺脈▪ 陽蹺脈
絡脈
十五絡脈▪ 手太陰絡脈▪ 手少陰絡脈▪ 手厥陰絡脈▪ 手太陽絡脈▪ 手陽明絡脈▪ 手少陽絡脈▪ 足太陽絡脈▪ 足少陽絡脈▪ 足陽明絡脈▪ 足太陰絡脈▪ 足少陰絡脈▪ 足厥陰絡脈▪ 任脈之絡▪ 督脈之絡▪ 脾之大絡
經脈
正經
十二經脈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十二皮部
手三陰經▪ 手太陰肺經▪ 手厥陰心包經▪ 手少陰心經
手三陽經▪ 手陽明大腸經▪ 手少陽三焦經▪ 手太陽小腸經
足三陰經▪ 足太陰脾經▪ 足厥陰肝經▪ 足少陰腎經
足三陽經▪ 足陽明胃經▪ 足少陽膽經▪ 足太陽膀胱經
奇經
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陰維脈陽維脈陰蹺脈陽蹺脈
中醫基礎理論
▪ 整體觀念▪ 天氣▪ 地氣▪ 氣立▪ 天人相應
▪ 辨證論治▪ 理法方葯▪ 標本▪ 陰陽▪ 陰陽學說
▪ 陽氣▪ 陰氣▪ 生之本▪ 陰陽對立▪ 陰靜陽躁
▪ 陽化氣▪ 陰成形▪ 陰陽互根▪ 陰陽消長▪ 陰陽轉化
▪ 重陽必陰▪ 重陰必陽▪ 陰平陽秘▪ 五行▪ 陰陽自和
▪ 五行學說▪ 木▪ 火▪ 土▪ 金
▪ 水▪ 木曰曲直▪ 火曰炎上▪ 土爰稼穡▪ 金曰從革
▪ 水曰潤下▪ 五時▪ 五方▪ 五行相生▪ 母氣
▪ 子氣▪ 母病及子▪ 子病及母▪ 木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