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焦

三焦

三焦,為六腑之一,是上、中、下三焦的合稱。關於“焦”字的含義,歷代醫家認識不一。有認為“焦”當作“膲”者,膲為體內臟器,是有形之物;有認為“焦”字從火,為無形之氣,能腐熟水谷之變化;有認為“焦”字當作“樵”字,,槌也,節也,謂人體上、中、下三節段或三個區域。

三焦是中醫藏象學說中一個特有的名詞,六腑之一,位於軀體和臟腑之間的空腔,包含胸腔和腹腔,人體的其他臟腑器官均在其中,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稱,即將軀幹劃分為3個部位,橫膈以上內臟器官為上焦,包括心、肺;橫膈以下至臍內臟器官為中焦,包括、胃、肝、膽等內臟;臍以下內臟器官為下焦,包括大腸、小腸、膀胱

簡介


● 英文名稱:Triple Energizer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基礎理論—臟腑

古籍摘選


● 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難經·三十一難》)

名詞解釋


● 上、中、下三焦的合稱,既是體腔的劃分概念,也是作為六腑之一的功能概念。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三焦作為六腑之一,具有六腑的“傳化物”,即受盛和傳化水谷的基本生理功能。中醫學對三焦有兩種說法,其一是指身體和臟腑之間的空腔,有“孤府”之稱,包括胸腔和腹腔,各臟腑器官均在三焦之中,是人身的一個最大腑,具有運行津液與通行元氣的功能。其二指部位三焦,即上、中、下三焦,分別根據人體內的臟腑空間排列命名。

六腑之三焦

● 體內津液的輸布和排泄依賴於肺、脾、腎三髒的功能,作為最大腑,三焦為體內津液的輸布和排泄提供通道。元氣來源於腎精的化生,並在三焦的作用下充佈於全身及五臟。如若三焦的通道之效失常,體內津液與元氣輸布及代謝就會出現異常。

部位之三焦

● 三焦同時也是臟腑的空間排列,在上部的臟腑為上焦,處於中間部位的為中焦,下部的臟腑為下焦。
● 上焦:指橫膈以上的部位,主要包括心與肺臟,或頭面部、上肢部位亦屬於上焦。
● 中焦:指橫膈以下、臍以上的部位,即脾胃、小腸、肝膽等臟腑。
● 下焦:指臍以下的部位,即腎、大腸、膀胱、女子胞、精室等臟腑。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 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鄭洪新。中醫基礎理論。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