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脾湯

中醫方劑名

歸脾湯,中醫方劑名。為補益劑,具有益氣補血,健脾養心之功效。主治心脾氣血兩虛證。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盜汗,體倦食少,面色萎黃舌淡,苔薄白,脈細弱;脾不統血證。便血,皮下紫癜,婦女崩漏,月經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脈細弱。

歌訣


歸脾湯用術參芪,歸草茯神遠志齊,酸棗木香龍眼肉,兼加姜棗益心脾。

組成


白朮、人蔘、黃芪、當歸、甘草茯苓遠志、酸棗仁、木香、龍眼肉、生薑、大棗。

用量


白朮、當歸、白茯苓、黃耆(炒)、龍眼肉、遠志、酸棗仁(炒)、人蔘3g,木香1.5g,甘草(炙)1g。

用法


加生薑、大棗,水煎服。

功用


益氣補血,健脾養心。

主治


①心脾氣血兩虛證。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盜汗,體倦食少,面色萎黃,舌淡,苔薄白,脈細弱。②脾不統血證。便血,皮下紫癜,婦女崩漏,月經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脈細弱。

方義


本方多由思慮過度,勞傷心脾,氣血虧虛所致,治療以益氣補血,健脾養心為主。心藏神而主血,脾主思而統血,思慮過度,心脾氣血暗耗,脾氣虧虛則體倦、食少;心血不足則見驚悸怔忡、健忘、不寐、盜汗;面色萎黃,舌質淡,苔薄白,脈細緩均屬氣血不足之象。方中以人蔘、黃芪、白朮、甘草甘溫之品補脾益氣以生血,使氣旺而血生;當歸、龍眼肉甘溫補血養心;茯苓(多用茯神)、酸棗仁、遠志寧心安神;木香辛香而散,理氣醒脾,與大量益氣健脾葯配伍,復中焦運化之功,又能防大量益氣補血藥滋膩礙胃,使補而不滯,滋而不膩;用法中姜、棗調和脾胃,以資化源。

配伍特點


一是心脾同治,重點在脾,使脾旺則氣血生化有源,方名歸脾,意在於此;二是氣血並補,但重在補氣,意即氣為血之帥,氣旺血自生,血足則心有所養;三是補氣養血葯中佐以木香理氣醒脾,補而不滯。

加減化裁


崩漏下血偏寒者,可加艾葉炭、炮姜炭,以溫經止血;偏熱者,加生地炭、阿膠珠、棕櫚炭,以清熱止血。

兩者比較


歸脾湯與補中益氣湯同用參、芪、術、草以益氣補脾。前者以補氣葯配伍養心安神葯,意在心脾雙補,復二臟生血、統血之職,主治心脾氣血兩虛之心悸怔忡、健忘失眠、體倦食少,以及脾不統血之便血、崩漏等。後者是補氣葯配伍昇陽舉陷葯,意在補氣升提,復脾胃升清降濁之能,主治脾胃氣虛、氣陷之少氣懶言、發熱及臟器下垂等。

文獻摘要


1、汪昂《醫方集解·補養之劑》:“此手少陰、足太陰葯也。血不歸脾則妄行,參、術、黃芪、甘草之甘溫,所以補脾;茯神、遠志、棗仁、龍眼之甘溫酸苦,所以補心,心者,脾之母也。當歸滋陰而養血,木香行氣而舒脾,既以行血中之滯,又以助參、芪而補氣。氣壯則能攝血,血自歸經,而諸症悉除矣。”
2、《正體類要》卷下:“跌仆等症,氣血損傷;或思慮傷脾,血虛火動,寤而不寐;或心脾作痛,怠情嗜卧,怔忡驚悸,自汗,大便不調;或血上下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