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寐

中醫病證名

不寐,中醫病證名,是由於情志、飲食內傷,病後及年邁,稟賦不足,心虛膽怯等病因,引起心神失養或心神不安,從而導致經常不能獲得正常睡眠為特徵的一類病證。主要表現為睡眠時間、深度的不足以及不能消除疲勞、恢復體力與精力,輕者入睡困難,或寐而不酣,時寐時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則徹夜不寐。出自《難經·第四十六難》。《內經》有夜不瞑(見《靈樞·營衛生會》)、目不瞑(見《靈樞·大惑論》)等名稱。又名不得卧、不得眠、不能眠、失眠等。西醫學中神經官能症、更年期綜合征等以失眠為主要臨床表現時,可參考本節內容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 1.情志所傷或由情志不遂,肝氣鬱結肝鬱化火邪火擾動心神,心神不安而不寐。或由五志過極,心火內熾,心神擾動而不寐。或由思慮太過,損傷心脾,心血暗耗,神不守舍,脾虛生化乏源,營血虧虛,不能奉養心神,即《類證治裁·不寐》曰:“思慮傷脾,脾血虧損,經年不寐。”
● 2.飲食不節,脾胃受損,宿食停滯,壅遏於中,胃氣失和,陽氣浮越於外而卧寐不安,如《張氏醫通·不得卧》云:“脈滑數有力不得卧者,中有宿滯痰火,此為胃不和則卧不安也。”或由過食肥甘厚味,釀生痰熱,擾動心神而不眠。或由飲食不節,脾胃受傷,脾失健運,氣血生化不足,心血不足,心失所養而失眠。
● 3.病後、年邁久病血虛,產後失血,年邁血少等,引起心血不足,心失所養,心神不安而不寐。正如《景岳全書,不寐》所說:“無邪而不寐者,必營氣之不足也,營主血,血虛則無以養心,心虛則神不守舍。”
● 4.稟賦不足,心虛膽怯素體陰盛,兼因房勞過度,腎陰耗傷,不能上奉於心,水火不濟,心火獨亢;或肝腎陰虛,肝陽偏亢,火盛神動,心腎失交而神志不寧。如《景岳全書·不寐》所說:“真陰精血不足,陰陽不交,而神有不安其室耳。”亦有因心虛膽怯,暴受驚恐,神魂不安,以致夜不能寐或寐而不酣,如《雜病源流犀燭·不寐多寐源流》所說:“有心膽懼怯,觸事易驚,夢多不祥,虛煩不寐者。”
● 綜上所述,失眠的病因雖多,但以情志、飲食或氣血虧虛等內傷病因居多,由這些病因引起心、肝、膽、脾、胃、腎的氣血失和,陰陽失調,其基本病機以心血虛、膽虛、脾虛、腎陰虧虛進而導致心失所養及由心火偏亢、肝鬱、痰熱、胃失和降進而導致心神不安兩方面為主。其病位在心,但與肝、膽、脾、胃、腎關係密切。虛證多由心脾兩虛,心虛膽怯,陰虛火旺,引起心神失養所致。實證則多由心火熾盛,肝鬱化火,痰熱內擾,引起心神不安所致。但久病可表現為虛實兼夾,或為瘀血所致。

臨床表現


● 以睡眠時間不足,睡眠深度不夠及不能消除疲勞、恢復體力與精力為主要證候特徵。其中睡眠時間不足者可表現為入睡困難,夜寐易醒,醒后難以再睡,嚴重者甚至徹夜不寐。睡眠深度不夠者常表現為夜間時醒時寐,寐則不酣,或夜寐夢多。由於睡眠時間及深度質量的不夠,致使醒后不能消除波勞,表現為頭暈、頭痛、神疲乏力、心悸、健忘,甚至心神不寧等。由於個體差異,對睡眠時間和質量的要求亦不相同,故臨床判斷失眠不僅要根據睡眠的時間和質量,更重要的是以能否消除疲勞、恢復體力與精力為依據。

檢查


● 中醫辨證。必要時行多導睡眠圖、腦電圖有助於本病的診斷。

診斷


● 1.較輕的表現為入寐困難、寐而易醒,或是醒后不寐,多持續3周以上,嚴重時徹夜難眠。
● 2.常伴有一些全身性的癥狀,如頭痛、頭昏、心悸、記憶力減退、乏力、心神不寧、多夢等。
● 3.多與飲食、情緒等情況有關,如飲食不潔、情志失常、思慮過度等,病後多發生體恤。
● 4.多導睡眠圖、腦電圖等可以輔助診斷。

辨證施治


● 在補虛瀉實,調整臟腑氣血陰陽的基礎上輔以安神定志是本病的基本治療方法。實證宜瀉其有餘,如疏肝解郁,降火滌痰,消導和中。虛證宜補其不足,如益氣養血,健脾、補肝、益腎。實證日久,氣血耗傷,亦可轉為虛證,虛實夾雜者,治宜攻補兼施。安神定志法的使用要結合臨床,分別選用養血安神、鎮驚安神、清心安神等具體治法,並注意配合精神治療,以消除緊張焦慮,保持精神舒暢。
● 1.內治法
● (1)心火偏亢證候:心煩不寐,躁擾不寧,怔忡,口乾舌燥,小便短赤,口舌生瘡,舌尖紅,苔薄黃,脈細數。治則:清心瀉火,寧心安神。主方:硃砂安神丸。加減:方中硃砂性寒可勝熱,重鎮安神;黃連清心瀉火除煩;生地、當歸滋陰養血,養陰以配陽。可加黃芩、山梔、連翹,加強本方清心瀉火之功。本方宜改丸為湯,硃砂用少量沖服。若胸中懊惱,胸悶泛惡,加豆豉、竹茹,宜通胸中鬱火;若便秘溲赤,加大黃淡竹葉、琥珀,引火下行,以安心神。
● (2)肝鬱化火證候:急躁易怒,不寐多夢,甚至徹夜不眠,伴有頭暈頭脹,目赤耳鳴,口乾而苦,便秘溲赤,舌紅苔黃,脈弦而數。治則:清肝瀉火,鎮心安神。主方:龍膽瀉肝湯。加減:方用龍膽草、黃芩、梔子清肝瀉火;木通車前子利小便而清熱;柴胡疏肝解郁;當歸、生地養血滋陰柔肝;甘草和中。可加朱茯神、生龍骨、生牡蠣鎮心安神。若胸悶脅脹,善太息者,加香附鬱金以疏肝解郁。
● (3)痰熱內擾證候:不寐,胸悶心煩,泛惡,噯氣,伴有頭重目眩,口苦,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治則:清熱化痰,和中安神。主方:黃連溫膽湯。加減:方中半夏、陳皮、竹茹化痰降逆;茯苓健脾化痰;枳實理氣和胃降逆;黃連清心瀉火。若心悸動甚,驚惕不安,加珍珠母、硃砂以鎮驚安神定志。若實熱頑痰內擾,經久不寐,或徹夜不寐,大便秘結者,可用礞石滾痰丸降火瀉熱,逐痰安神。
● (4)胃氣失和證候:不寐,脘腹脹滿,胸悶噯氣,噯腐吞酸,或見噁心嘔吐,大便不爽,舌苔膩,脈滑。治則:和胃化滯,寧心安神。主方:保和丸。加減:方中山楂、神曲助消化,消食滯;半夏、陳皮、茯苓降逆和胃;萊菔子消食導滯;連翹散食滯所致的鬱熱。可加遠志柏子仁夜交藤以寧心安神。
● (5)心腎不交證候:心煩不寐,心悸不安,腰酸足軟,伴頭暈,耳鳴,健忘,遺精,口乾津少,五心煩熱,舌紅少苔,脈細而數。治則:滋陰降火,交通心腎。主方:天王補心丹六味地黃丸。加減:六味地黃丸滋補腎陰;黃連、黃芩直折心火;芍藥、阿膠雞子黃滋養陰血。兩方共奏滋陰降火之效。若心煩心悸,夢遺失精,可加肉桂引火歸元,與黃連共用即為交泰丸以交通心腎,則心神可安。
● 6.心脾兩虛證候:多夢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頭暈目眩,伴有四肢倦怠,面色少華,舌淡苔薄,脈細無力。治則:補益心脾,養心安神。主方:歸脾湯。加減:方用人蔘、白朮、黃芪、甘草益氣健脾;當歸補血;遠志、酸棗仁、茯神、龍眼肉補心益脾,安神定志;木香行氣健脾,使全方補而不滯。若心血不足,加熟地、芍藥、阿膠以養心血;失眠較重,加五味子、柏子仁有助養心寧神,或加夜交藤、合歡皮、龍骨、牡蠣以鎮靜安神;若脘悶、納呆、苔膩,加半夏、陳皮、茯苓、厚朴以健脾理氣化痰。若產後虛煩不寐,形體消瘦,面色㿠白,易疲勞,舌淡,脈細弱,或老人夜寐早醒而無虛煩之證,多屬氣血不足,治宜養血安神,亦可用歸脾湯合酸棗仁湯
● (7)心膽氣虛證候:心煩不寐,多夢易醒,膽怯心悸,觸事易驚,伴有氣短自汗,倦怠乏力,舌淡,脈弦細。治則:益氣鎮驚,安神定志。主方:安神定志丸合酸棗仁湯。加減:前方重於鎮驚安神,後方偏於養血清熱除煩,合用則益心膽之氣;清心膽之虛熱而定驚,安神寧心。方中人蔘益心膽之氣;茯苓、茯神、遠志化痰寧心;龍齒石菖蒲鎮驚開竅寧;酸棗仁養肝、安神、寧心;知母瀉熱除煩;川芎調血安神。若心悸甚,驚惕不安者,加生龍骨、生牡蠣、硃砂。
● 2.外治法
● (1)中成藥①天王補心丹。適用於心陰不足,心腎不交所致不寐;②硃砂安神丸。適用於心血不足,心火亢盛,心腎不交所致不寐;③柏於養心丸。適用於心脾兩虛所致不寐。
● (2)單驗方①酸棗仁,炒香,搗為末,每晚臨睡前服,溫開水或竹葉煎湯調服;②炒酸棗仁,麥冬,遠志,水煎后,晚上臨睡前頓服;③酸棗樹根(連皮)30g,丹參,水煎1~2小時,分2次,在午休及晚上臨睡前各服1次,每日1劑。
● (3)針灸按摩①體針:神門、三陰交平補平瀉,留針30分鐘,每日1次;②耳針:取心、神門、腦、交感、肝、脾、腎、皮質下等,交替使用;③按摩:每晚睡前溫水泡腳30分鐘,揉雙側湧泉穴各36次。

預防護理


●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如按時睡覺,不經常熬夜,睡前不飲濃茶、咖啡和抽煙等,保持心情愉快及加強體質鍛煉等對失眠的防治有重要作用。
● 本病因屬心神病變,故尤應注意精神調攝,做到喜惡有節,解除憂思焦慮,保持精神舒暢;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並改善睡眠環境;勞逸結合等,對於提高治療失眠的效果,改善體質及提高工作、學習效率,均有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