脘腹脹滿

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癥狀

脘腹脹滿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癥狀,可以是一種主觀上的感覺,感到腹部的一部分或全腹部脹滿;也可以是一種客觀上的檢查所見,發現腹部一部分或全腹部膨攏引起腹脹的原因主要見於胃腸道脹氣、各種原因所致的腹水、腹腔腫瘤等。正常人胃腸道內可有少量氣體,約 150 毫升(ml)左右,當咽入胃內空氣過多或因消化吸收功能不良時,胃腸道內產氣過多,而腸道內的氣體又不能從肛門排出體外,則可導致腹脹。

癥狀介紹


是指腹部膨脹的感覺,常有腹部膨隆脹大(也可僅為自覺脹滿不適而無客觀表現);可以是全腹性的,也可僅為局部性的;有時是系統性疾病的表現(主要原因有胃腸道積氣、腹腔內積液、腹腔內腫物、后腹膜疾並功能性腹壁肌張力增加或腹腔內氣體)或者是腹內某種疾病而事先未估計到。腹部一部分或全腹部膨攏引起腹脹的原因主要見於胃腸道脹氣、各種原因所致的腹水、腹腔腫瘤等。

主要癥狀


(1)腹脹伴腹痛:伴劇烈腹痛時應考慮有急性膽囊炎、胰腺炎、腸梗阻、急性腹膜炎、腸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腸扭轉腸套疊等病變的可能。
(2)腹脹伴嘔吐:多見於幽門梗阻、腸梗阻等病變,其次可見於肝膽道及胰腺病變。功能性消化不良及吞氣症等功能性病變有時也可發生嘔吐。
(3)腹脹伴噯氣:常見於吞氣症、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萎縮性胃炎、胃下垂、潰瘍病及幽門梗阻等。
(4)腹脹伴便秘:多見於習慣性便秘、腸易激綜合征(便秘型)、腸梗阻、左半結腸癌等。
(5)腹脹伴腹瀉:多見於急性腸道感染、肝硬化、慢性膽囊炎慢性胰腺炎吸收不良綜合征等。
(6)腹脹伴肛門排氣增加:多見於食物在腸道發酵后、結腸內氣體過多、腸易激綜合征等。
(7)腹脹伴發熱:多見於傷寒、急性腸道炎症、腸結核結核性腹膜炎及敗血症等。
(8)腹脹伴腸型或振水音:腹脹伴腸型或異常蠕動波多見於腸梗阻,如胃部有振水音時,多考慮為胃貯留或幽門梗阻。
(9)腹脹部位:上腹部膨脹者多見於萎縮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肝硬化、幽門梗阻、胃擴張或胃癌、胰腺癌等;中上腹部膨脹多見於肝、膽道病變,肝曲綜合征等;左上腹部膨脹多見於胃疾病、脾曲綜合征等;左下腹膨脹多見於結腸脹氣(例如巨結腸);全腹部脹氣多見於小腸或結腸腔內積氣過多、麻痹性腸梗阻等。

有關檢查


1.大便檢查 黏液膿血便,鏡下見紅細胞、白細胞時,多為腸道炎症性病變;大便中含較多不消化食物,鏡下見到肌纖維、脂肪球時,多提示為消化吸收不良。
2.胃液分析 慢性萎縮性胃炎、胃癌時,胃酸分泌常降低。
3.肝功能及血清酶學檢查 對肝膽道病變的診斷有幫助。
1.胃鏡檢查 對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癌等胃與十二指腸疾病有診斷價值。
2.結腸鏡檢查 對腸結核、克羅恩病潰瘍性結腸炎阿米巴腸病、細菌性痢疾、結腸癌、結腸憩室病等有診斷或輔助診斷價值。
3.X線檢查 腹部透視或平片檢查有助於肝曲綜合征、脾曲綜合征、潰瘍病穿孔、腸梗阻等疾病的診斷;鋇餐檢查除可診斷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及胃癌外,還有利於胃下垂的診斷;鋇劑灌腸檢查可協助診斷結腸病變。
4.B超、CT或MIR檢查 對肝臟、膽道及胰腺疾病有重要的診斷意義,對結核性腹膜炎或各種原因引起的腹水有輔助診斷價值。

病因病機


形成脹滿的原因很多,有因濕熱挾痰,或飲食阻滯,或脾胃虛弱,或七情不和,氣機阻滯,或誤下傷中,或暴怒憂鬱,或痰氣搏結,都能形成本病。
臟腑感受外邪,或功能失調,氣機逆亂,是導致脘腹脹滿的重要原因,早在《靈樞脹論篇》有過詳細的論述:“脾脹者,善噦,四肢煩,體重不能勝衣,卧不安”,“胃脹者,腹滿胃脘痛,鼻聞焦臭,妨於食,大便難;大腸脹者,腸鳴而痛,冬日重感於寒,則食瀉不化;小腸脹者,少腹脹,引腰而痛”。說明胃腸功能失調,可造成不同程度的脹滿。
關於脹滿的機制,有兩點認識相同:
(1)基本病機為邪結中焦,氣機升降阻隔阻滯,痞塞不通。
(2)主要癥狀是心下痞塞滿悶,按之濡軟,外無脹滿形跡;或不僅心下痞滿悶塞感,外亦見有脹滿之形。對於基本病機還有部分醫家認為與瘀血有關。
基本病機是在病因作用下,中焦氣機痞塞,經絡氣血阻滯,胃液逐漸暗耗,導致其絡脈瘀閉,日久可痰瘀互結搏而成積;臨床證候的基本特點是熱多於寒,實多於虛,濁陰不降甚於清陽不升。

辯症施治


補氣
可經常用如草果,豆蔻,陳皮之類的辛香料燉山藥、雞肉、香菇,可以健脾運濕、補中益氣、行氣破滯。因為中醫有“氣不虛不堵”的說法,所以補氣也是很好的辦法。
不吃熱氣食物
盡量不吃熱氣的食物,如炒豆子。還要經常保持樂觀的人生態度,笑口常開、少憂鬱,可以有效的防止肝鬱氣滯引氣脘腹脹滿,另外要注意飲食有度,不能暴飲暴食,脘腹脹滿是消化不良的體現之一。
擬方
柴胡、炒白朮、枳殼、木香、香櫞皮、大腹皮雞內金焦山楂佛手米仁,14劑后,脘腹脹滿未減。仔細詢問病史,患者過去有慢性胃炎、胃下垂史,觀其形態消瘦,口苦,舌苔薄,脈細滑。改擬甘草瀉心湯,佐以健脾補氣方葯。
處方
炙甘草制半夏、黃連、黃芩、炮姜、黨參、黃芪、高良姜制香附、木茴香、焦山楂、佛手。前方加減治療月余,脘腹脹滿逐漸減輕,食慾增加,二便調。繼續以上方法化裁,治療3個月左右。脘腹脹滿消失。
“甘者令人中滿”,見《素問·奇病論》。張琦註:“食甘則中氣緩而善滿,故中滿。”
大凡甘美食物或味甘藥物,久食易生滿病,此已被無數事實所佐證。甘草一味,為甘葯之代表,其功用姑且不議,一般方書中大多雲其“甘緩壅氣,令人中滿”,故凡濕阻氣滯,脘腹脹滿者忌用。

其他說明


查仲景方,以甘草命方名者,首推甘草瀉心湯,用治於痞證及狐惑病。其中《傷寒論·太陽篇》用治“腹中雷鳴,心下痞鞕而滿”,病機由於:“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鞕也。”柯琴注云:“本方君甘草者,一以瀉心而除煩,一以補胃中之空虛,一以緩客氣之上逆也。”分析殊甚允當,切中肯綮。臨床治胃脘脹滿者,往往以大隊利氣,圖一時之快,有的確可見效,有的雖效而陰分已傷,有的則無顯效。筆者在侍診裘沛然先生時,每見先生輒投甘草、黨參、黃芪等甘味之屬治脘腹脹滿者,屢建功效。病情變化往往風情萬種,治病豈可執一法而泥固不變。凡久病胃氣虛所致不能健運出現痞滿者,但用甘緩無妨,若不應可稍佐溫運之品,可相得益彰。《本草匯言》載:“實滿忌甘草固矣,若中虛五陽不布,以致氣逆不下,滯而為滿,服甘草七劑即通。”《本草通玄》說得更好:“《別錄》雲,下氣治滿,甄權雲,除腹脹滿,蓋脾得補則善於健運也 世俗不辨虛實,每見脹滿,便禁甘草,何不思之甚耶?”以上兩家,實乃經驗之談,若非潛心臨證,是不可能有此切身體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