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食導滯

消食導滯

消食導滯,又名“消食化滯”,中醫消法之一。運用具有消除食滯的藥物為主組方,以恢復脾胃運化功能的治法,又稱消食化滯、消導法,適用於消化不良,食積內停之證。

基本概述


常採用山楂、神曲、雞內金麥芽萊菔子等藥物組成方劑,代表方劑有保和丸枳實導滯丸等。在具體使用消法時,不僅要辨別虛實,還需辨清寒熱。積滯郁而化熱,則宜消而兼清法;積滯而兼寒,則須消而兼以溫中;積滯內停,脘腹痞滿脹痛,大便秘結,則宜同攻下法結合。臨床上具體運用消食導滯法時,須內有積滯,外無表證方可使用。

藥用配伍


配行氣葯

飲食過多,運化不及,以致食物停滯,積於胃腑,氣機阻滯,出現肚腹脹滿之證。對於這類病證,若只導其積,則脹滿滯氣不行盡除,積滯亦不能全出;若只行其氣,則脹滿暫消,隨後復脹。惟消導和行氣並用,則既可消導食積,又可行滯氣,除脹滿。

配除濕葯

脾主運化水濕,若食物停滯中焦,影響脾運化水濕,所以治療食滯中焦,不僅要選用消導葯以消食積,行氣葯以除脹滿,還要配燥濕化濁健脾之品,如蒼朮茯苓半夏之類。濕去有利於食消和氣機通暢則積滯脹滿除矣。

配瀉下藥

食物積滯之症,輕則以消導取效,重則消導無力,須配伍如大黃芒硝、牽牛攻下之品,以成推盪之功,逐食物積滯於胃腸道而速排於體外。

配破瘀消脹葯

頑固性食積之證常規常法常葯常方,往往難於取效,若能在常用方的基礎上,適當配伍消瘀破脹的劉寄奴、三棱、莪術之類藥物,以調暢胃腸血脈,破除脹滿,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治療效果。

配清熱葯

食物停滯,日久生溫蘊熱,若出現噯氣臭穢,舌苔濁膩且黃,說明內熱已起,宜配伍清熱藥物,如連翹金銀花。《丹溪心法》中保和丸配連翹即是。

配清熱除濕葯

有形之食積阻於中焦,日久化生濕熱,而釀成濕熱積滯之證,若出現肚腹脹滿,赤白瀉痢,里急后重舌苔黃膩,說明濕熱徵象顯著。此時,單消積滯則濕熱不得去,只清熱除濕則積滯不得除,濕熱尚可復生。惟有消食導滯和清熱除濕並舉,方可使停滯之積滯得出,已成之濕熱得解,則諸證自悉。故對此類證候,常在消導的基礎上配以黃連、黃柏等清熱除濕藥物,如木香檳榔丸之用黃連、黃柏也。

配祛寒葯

寒邪內侵,或陽虛生寒,陰寒凝滯,阻遏氣機,脾陽不運,食積難化,治宜消食導滯配以濕中散寒或助陽散寒之葯,如丁香草果、乾薑之類。

配補益脾氣葯

脾胃素虛,食物停滯,或積滯日久,導致脾胃虛弱的虛中挾實症,應當補脾與導滯同時並用。假如只導滯而不培本,即使積滯暫去,猶有再積之虞;再者,已虛之體,不堪克伐,單行消導,必耗正氣。反之,若只培本而不導滯,則已停之積又不能去,惟有消補並用,於症始愜。除選用消導葯之外,尚需配伍補益脾氣的黨參、白朮、茯苓之類。如《脾胃論》中枳術丸(由枳實、白朮、荷葉組成)枳實與白朮同用,《證治準繩》中健脾丸之神曲、山楂、麥芽與黨參、白朮、茯苓、炙甘草、山藥同用,均屬消補並用的配伍形式。至於補脾與導滯兩組葯在一個方中的孰重,應當根據病情來確定。虛多實少的,以補脾為主、消導為輔;實多虛少的,以消導為主、補脾為輔。食物積滯之證,當以消導為主,但亦應辨證施治,方從證改,不可拘泥。
《本草綱目》記載,“楊梅可止渴、和五臟、能滌腸胃、除煩憒惡氣。”楊梅果實、核、根、皮均可入葯,性平、無毒。果核可治腳氣,根可止血理氣;樹皮泡酒可治跌打損傷,紅腫疼痛等。用白酒浸泡的溫溫飲白楊梅酒,盛夏時節,食之會頓覺氣舒神爽,消暑解膩,腹瀉時,取楊梅熬濃湯喝下即可止泄,具有收斂作用。有腸胃疾病的人可在日常使用楊梅酒進行腸胃調理,每日飲用100-150毫升,少量即可達到保健養生調理腸胃之功效,切記勿過量飲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