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子仁

側柏側屬植物

柏子仁為柏科植物側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L.) Franco的乾燥成熟種仁,屬植物類中藥。柏子仁味甘,性平。歸心、腎、大腸經。柏子仁主要含有二萜類、甾醇類、脂肪油、揮髮油及皂苷等成分。

入葯部位


植物的乾燥成熟種仁。

性味


味甘,性平。

歸經


歸心、腎、大腸經。

主要價值


功效

養心安神,潤腸通便,止汗。

主治


用於陰血不足,虛煩失眠,心悸怔忡,腸燥便秘,陰虛盜汗。

相關配伍


1、治老人虛秘:柏子仁、大麻子仁、松子仁等分。同研,溶白蠟丸桐子大,以少黃丹湯服二、三十丸,食前。(《本草衍義》)
2、治腸風下血:柏子仁十四粒(捻破),紗囊貯,以好酒三盞,煎至八分服之。初服反覺加多,再服立止。非飲酒而致斯疾,以艾葉煎湯服之。(《世醫得效方》)
3、治小兒躽啼,驚癇腹滿,不乳食,大便青白色:柏子仁末,溫水調下二錢(《聖惠方》)

用法用量


3~10g。

禁忌


便溏及痰多者慎服。

炮製


採集加工

秋、冬二季採收成熟種子,曬乾,除去種皮,收集種仁。

炮製方法

1、柏子仁:除去雜質和殘留的種皮。
2、柏子仁霜:取凈柏子仁,照制霜法制霜。

生長特性


常綠喬木,高達20m,胸徑可達1m。樹皮薄,淺灰褐色,縱裂成條片。小枝扁平,直展,排成一平面。葉鱗形,交互對生,長1~3mm,先端微鈍,位於小枝上下兩面之葉露出部分倒卵狀菱形或斜方形,兩側的葉折覆著上下之葉的基部兩側,呈龍骨狀。葉背中部均有腺槽。雌雄同株;球花單生於短枝頂端;雄球花黃色,卵圓形,長約2mm。球果當年成熟,卵圓形,長1.5~2cm,熟前肉質,藍綠色,被白粉;熟后木質,張開,紅褐色;種鱗4對,扁平,背部近先端有反曲的尖頭,中部種鱗各有種子1~2顆。種子卵圓形或長卵形,長4~6mm,灰褐色或紫褐色,無翅或有棱脊,種臍大而明顯。花期3~4月,球果9~11月成熟。

生長環境


生於濕潤肥沃地,石灰岩石地也有生長。分佈於東北南部,經華北向南過廣東、廣西北部,西至陝西、甘肅、西南至四川、雲南、貴州等地。

性狀鑒別


藥材性狀

本品呈長卵形或長橢圓形,長4~7mm,直徑1.5~3mm。表面黃白色或淡黃棕色,外包膜質內種皮,頂端略尖,有深褐色的小點,基部鈍圓。質軟,富油性。氣微香,味淡。

飲片性狀

1徠、柏子仁同藥材。
2、柏子仁霜為均勻、疏鬆的淡黃色粉末,微顯油性,氣微香。

相關論述


1、《綱目》:柏子仁,性平而不寒不燥,味甘而補,辛而能潤,其氣清香,能透心腎、益脾胃,蓋上品葯也,宜乎滋養之劑用之。
2、《本草正》:柏子仁,氣味清香,性多潤滑,雖滋陰養血之佳劑,若欲培補根本,乃非清品之所長。
3、《藥品化義》:柏子仁,香氣透心,體潤滋血。同茯神、棗仁、生地麥冬,為濁中清品,主治心神虛怯,驚悸怔忡,顏色憔悴,肌膚燥癢,皆養血之功也。又取氣味俱濃,濁中歸腎,同熟地、龜版、枸杞、牛膝,為封填骨髓,主治腎陰虧損,腰背重痛,足膝軟弱,陰虛盜汗,皆滋腎燥之力也。味甘亦能緩肝,補肝膽之不足,極其穩當,但性平力緩,宜多用之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