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息居飲食譜

王士雄所撰寫的一部中醫典籍

《隨息居飲食譜》是由清代的著名醫學家王士雄所撰寫的一部中醫典籍。

徠《隨息居飲食譜》,食療養生著作。清代王士雄(孟英)撰,成書於清咸豐十一年(1861)。共收載飲食物369種,分水飲、穀食、調和、蔬食、果實、毛羽、鱗介等7類。每種物品之下,按性味、功能、主治、臨證應用、服法、宜忌等分述。有異名者,一一註明。書中提倡科學地服用食品,可作為研究中醫食療養生的參考書。

內容簡介


全書共330條,記述日常食物369種,分為水飲、穀食、調和、蔬食、果食、毛羽、鱗介七類。每條或一種,或數種,或附以副品。每種食物,依次簡述性味、有毒無毒、功能、製作方法、禁忌等,或附以主治,間以歷代醫家之說相印證。書中提倡節制飲食,強調食養的必要性,對某些食物加工和食治作用的敘述甚為詳細。如蘭熏(一名火腿)條下對火腿腌制方法記述甚詳,稱其功能“補脾開胃,滋腎生津,益氣血,充精髓,治虛勞怔忡,止虛痢泄瀉,健腰腳,愈漏瘡”,洵為養老補虛之佳品;但又告誡凡外感未清,時病初愈,濕熱內戀,積滯脹悶未消者,皆余邪未凈,不宜服食。
《隨息居飲食譜》共分為水飲、穀類、調和、蔬食、果食、毛羽、鱗介等七個部分,收入日常飲食品類三百三十餘種,從中醫學的角度對各種飲料、食物的味道、特性和對身體的影響、醫療用途等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論述,對我們今天身體的保健、保養以及疾病的預防和治療都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和借鑒作用。
但書中還有不符合現代科學的地方,讀者在閱讀時還應細加分辨,未可全盤吸收。《隨息居飲食譜》就是其著名的一部關於飲食和食療的著作,
食養專著名。清·王士雄撰。成書於1861年。全書將飲食分為水飲、穀食、調和、蔬食、果食、毛羽、鱗介等七門,凡331種。分別介紹其性味功用。作者認為食養具有物簡性平、味宜易服等優點,可代藥用,但反對偏嗜,提倡“食忌”。現存《潛齋醫書五種》等多種刊本。
清代醫家王士雄著的《隨息居飲食譜》里摘錄出部分水果的性味、功效及有關禁忌
梅:酸、溫。蘸鹽生食可溫膽生津。多食則傷齒,生痰助熱。痰濕病證如痰嗽,脹滿及女子月經不行者忌食。杏:甘、酸、溫。成熟后食用能潤肺生津。多食則生痰熱,動宿疾。產婦、小兒患病時不宜食用。桃:甘、酸、溫。熟透時食用補心活血,解渴充饑。多食則生熱,可引起癰瘡、蟲證、痢疾等病證。其中水蜜桃生津滌熱,適宜食用。李:甘、酸、涼。熟透食之清肝滌熱,活血生津。多食則助濕生痰,誘發瘧疾、痢疾。脾胃虛弱者忌食。蘋果:甘、涼。能生津開胃,潤肺悅心,充饑醒酒。棗:鮮則甘、涼。利腸胃。曬乾則甘、溫。補脾養胃,滋營充液,潤肺安神。色赤者名紅棗,開胃養心,健脾補血。多食則生蟲,生痰、助熱、損齒。梨:甘、涼。潤肺、清胃、涼心、滌熱、息風、化痰、平嗽,養陰潤燥,散結通腸,消癰疽,止煩渴,治中風不語,痰熱,驚狂,暑溫等症。其汁為“天生甘露飲”,脾胃虛弱常感腹中冷以及久泄者忌食。柿:鮮品甘、寒。養肺、胃之陰。干品甘、平。健脾補胃,潤肺澀腸,止血,充饑,消疳、療痔。治反胃呃逆,療腸風。多食易生柿石。桔:甘、平。潤肺、解渴。多食則生痰聚飲。風寒咳嗽痰飲患者忌食。核桃:甘、溫。潤肺、益腎、利腸、化虛痰、治勞喘、止虛痛。有健腰腳,暖腎臟,散風寒,通血脈,補產虛,澤肌膚等功效。但助火生痰,若非虛寒,不宜多食。西瓜:甘、寒。清脾胃,解暑熱,除煩止渴,醒酒涼營,有“天生白虎湯”之美名。能治療喉痹、口瘡、火毒、霍亂,瀉痢等。多食則積寒助濕,大便滑泄,病後,產後均不宜食用。甘蔗:甘、涼。清熱、和胃、潤腸、醒酒、化痰。可治痹證、暑痢、止熱咳、虛嘔。大補脾陰,利咽喉,強筋骨、息風,養血。漿汁名“天生復脈湯”,皮青甘蔗功效佳。皮紫甘蔗性溫。茨菇:甘、苦、寒。可破血、通淋滑胎、利竅。多食可發瘡、動血、生風、損齒。孕婦,癰瘡及失血等症忌食。菱角:鮮者甘、涼。清熱。多食則損陽助濕,胃寒脾弱之人不宜食。熟者甘、平。多食氣滯,胸腹痞脹者忌食。龍眼(桂圓):甘、溫。補心氣,安志定神,益脾陰,滋營生液。外感未清,內有鬱火,飲停氣滯,脹滿不飢者不宜食用。山楂:酸、甘、溫。醒脾氣,消肉食,破瘀血、散結、消脹、解酒、化痰、除疳積、療瀉痢。多食則耗氣損齒,易飢。柑:甘、寒。清熱、止渴。多食則滑腸停飲,感寒生病。橄欖(青果):酸、甘、平。開胃生津,化痰滌濁、除煩止渴、涼膽息驚,清利咽喉。枇杷:甘,平。潤肺,滌熱生津,多食則生痰助濕。

流傳版本


現存清咸豐十一年刻本及同治二年(1863)上洋吉樂齋等十餘種刊本。

作者簡介


王士雄(1808~1868)清代著名醫學家。字孟英,幼字篯龍,晚字夢隱(一作夢影),自號半痴山人、隨息居士、睡鄉散人、華胥小隱,堂號潛齋、歸硯。鹽官(今浙江海寧)人,生於杭州。溫病名家。十四歲,父沒,遂矢志學醫。於金華佐理鹽務之餘,苦讀醫書。初習《景岳全書》,療病亦多采溫補,經其母俞氏訓誡,始改弦更張,並折衷於家傳《重慶堂隨筆》之說。道光十年(1830年)以醫為業,屢起大症。精研醫理,尤深明溫熱病診治。著《溫熱經緯》(1852年),“以軒岐、仲景之文為經,葉、薛諸家之辯為緯”,採擷各家之長。以“新感”、“伏邪”為兩大辨證綱領。謂“暑即是熱”,無分陰陽。力排“陽邪為熱,陰邪為暑”之議。其論治宗葉天士薛生白,喜用寒涼之品。其時霍亂流行,乃撰《霍亂論》兩卷(1838年初成,1862年重訂,名《隨息居重訂霍亂論》),辨析時疫霍亂與非時疫霍亂之異,謂霍亂疫邪乃環境“臭毒”所生。所列治法方葯,多本於臨證親驗者。又嘗刊定《重慶堂隨筆》兩卷(1852年),自撰《歸硯錄》四卷(1857年),多述其診治心得及醫案,間采西醫《人身概說》等書之論。晚景凄涼,顛沛流離,避居秀水(今浙江嘉興)濮院鎮。又纂《隨息居飲食譜》一卷(1861年刊),為清代營養學名著。嘗輯《潛齋簡效方》(后附《潛齋醫話》)一卷(1853年)、《四科簡效方》四卷(1854年)、《彙刊經驗方》等。其醫案仿編年之例,自1824年至1857年。有《王氏醫案》初、續、三集三編,而《歸硯錄》之卷四即其醫案的第四編。其所評註之書有《女科輯要》、《言醫》、《古今醫案選》等多種。著作多收入《潛齋醫學叢書》。

書評序言


前序
嗚呼!國以民為本,而民失其教,或以亂天下。人以食為養,而飲食失宜,或以害身命。衛國、衛生,理無二致,故聖人疾與戰並慎,而養與教並重也。《中庸》曰: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夫飲食為日用之常,味即日用之理。勘進一層,善頤生者,必能善教民也,教民極平易,修其孝、悌、忠、信而已。頤生無元妙,節其飲食而已。食而不知其味,已為素餐;若飽食無教,則近於禽獸。余嘗曰:子、臣、悌、友, 聖人之道學也;孝、悌、忠、信,王者之干城也。聖賢書具在,小子何敢贅焉!惟飲食乃人之大欲所存,易為腹負,故大禹菲飲食,而武侯甘澹泊也。今夏,石米八千,斤朱四十。茫茫浩劫,呼籲無門。呂君知我將為餓殍也。招游梅涇,寓廣川之不窺園。無事可為,無路可走,悠悠長夜,枵腹無聊。丐得枯道人禿筆一枝,畫餅思梅,纂成此稿,題曰《飲食譜》。質諸知味者,或不賤其養小失大,而有以教我也。
咸豐十一年辛酉秋七月睡鄉散人書於隨息居
後序
嗚呼徠!《飲食譜》何為而作耶?蓋世味深嘗,不禁有飲水思源之感也。竊謂食毛踐土,二百餘年,歲無奇荒,國無苛政,竟至禽獸食人食,而塗有餓殍,豈非亘古未聞之奇事哉!士雄年十四失怙,賴先慈祒拄門戶,而家有七口,廚無宿舂。蒙父執金履思丈念舊憐孤,字余曰孟英,命往金華鹺業,佐司會計。舅氏俞公桂庭,誼篤親親,力肩家事,贈余齋名曰“潛”,囑潛心學問,勿以內顧為憂。乃未十載,金丈、舅氏,相繼謝世。余愧無以仰付二公盛意,而潛修英發也。徒以性情疏邁,遇合多奇,同郡周君光遠,知我最深。挈舍弟季傑另闢一業,俾資事蓄。而余律身極儉,不善居積,或以痴目之,遂自號半痴。迨周君作古,母逝子殤,世景日非,蓋無意人間事矣。乙卯冬,攜眷回籍,息影窮鄉,賃屋而居,堂名歸硯,欲遂首丘之志而終老焉。詎上年春,省垣失事,季傑幸縋城歸,秋仲不幸遭難,雖不傷人,而坐食無山,痴將安用。今旅濮院,麩核充饑。我生不辰,兔爰興嘆,華胥學步,神契希夷,因易字曰夢隱,並粗述四十年孤露衷情。以志前路悠悠,皆先人所留之餘地;而後路茫茫,惟有不忘溝壑耳!知味者鮮,且藏稿以俟之。
辛酉八月中旬隨息子又題

作品影響


全書內容切合實用,且多獨到見解和經驗之談,對後世營養學、食療學之發展有較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