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朱雀

雀科朱雀屬動物

大朱雀(學名:Carpodacus rubicilla):是鳥綱、雀科朱雀屬的鳥類。體重33-52克;體長167-205毫米;體形較大;為不常見留鳥。體羽深紅色;羽中央具白色或帶粉白色斑點,頰深紅色;雌鳥體羽淡灰色,稍暗的頰具有陰暗或帶褐色斑紋;下背和腰無斑紋。

食物以植物性為主,也吃昆蟲。繁殖期為5-7月,每窩產3-5枚卵;卵呈深藍色,表面帶有紫褐色斑紋。棲於河谷石頭、溪邊土坎、泉水旁沼澤地灌叢等地。食物為植物。分佈於新疆、青海和西藏。分佈於高加索山脈、中亞、喜馬拉雅山脈至中國西部及西北。

形態特徵


大朱雀
大朱雀
雄性成鳥:頭部、頦至上胸光亮洋紅色,除眼先和眼周外均具白色光澤斑點,頰及耳羽亮粉紅色;頸、背和短的尾上覆羽、小和中覆羽等呈帶粉紅的黃褐灰色,微具羽干紋;腰粉紅色;尾羽及長的尾上覆羽褐至黑褐色,外側一對尾羽具寬闊的白色外緣,其餘尾羽羽緣與背同色;大覆羽淡褐色,亦具與背同色的羽緣;小翼羽、初級覆羽和飛羽暗褐色,次級飛羽較淡並具寬闊的較蒼白的粉紅色羽緣;初級飛羽羽緣淡粉紅色,第一枚的羽緣近白色;下體余部粉紅色;翼下覆羽和腋羽淡灰而沾紅。
雌性成鳥:上體從頭至短的尾上覆羽,包括肩羽和小、中覆羽黃褐色,具暗色縱紋;長的尾上覆羽和尾羽褐色,外側一對尾羽具窄的白邊,其他尾羽具淡褐色狹邊;飛羽黑褐色,具淡灰色羽緣;下體淡灰沾黃,具少量窄的褐色羽干紋。
虹膜暗褐色;嘴黃褐色;腳黑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37-52g,♀330-52g;體長♂173-205mm,♀167-198mm;嘴峰♂12-15mm,♀12-15mm;翅♂103-130mm,♀108-118mm;尾♂79-96mm,♀75-95mm;跗蹠♂20-28mm,♀21-29mm。(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大朱雀是高山鳥類,見於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區,在西藏扎達和普蘭縣可達 4100-4500米,甚至到雪線以上,冬季也不低於1000米以下的山谷。此鳥喜棲開闊地區的草地、草甸、山坡岩壁、稀疏荊棘的石礫堆以及溪邊灌叢中,很少到松林中;在中國西藏常見於山溝灌叢、泉水旁沼澤地邊灌叢、溪邊土坎和河谷灌叢旁的石頭上。在南穆河流域穆肅山和噶爾縣,獅泉河甚為普遍,但不見於平原。

生活習性


單個或成對活動,鳴聲高而悠揚,音似“weeep”。飛翔時發出尖銳的“twit,ping”聲音。性膽怯而機警,特別是在覓食時。食物以植物性為主,有榆樹、樺樹種子和其它植物碎片,以及昆蟲碎片,在西藏對該物種進行剖胃觀察,有植物種子、草子、綠色植物及花蕊等。

分佈範圍


世界

分佈於阿富汗、亞塞拜然、中國、喬治亞、印度、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蒙古、尼泊爾、巴基斯坦、俄羅斯聯邦、塔吉克、烏茲別克。
大朱雀分布圖
大朱雀分布圖

中國

分佈於新疆(阿克蘇、烏什、喀什、皮山、于田、天山喀喇昆崙山、吐魯番、和靜)、甘肅、祁連山、西藏(昌都札達、普蘭、噶爾縣)、青海柴達木盆地。

繁殖方式


繁殖期為5-7月。5月進行配偶,天山早在5月下旬即可見巢和卵,6月在西藏拉達克和噶爾縣亦見其巢和卵。巢材全為較粗的乾草,很少有細枝。每窩3-5枚卵;卵呈深藍色,表面帶有紫褐色斑紋。卵的大小平均為24mm×17mm。7月可見到孵出的幼雛,8月中下旬曾見到親鳥帶領幼鳥活動。

亞種分化


大朱雀(4亞種)
中文名稱學 名命名者與年代
1.大朱雀阿富汗亞種Carpodacus rubicilla diabolicusKoelz, 1939
2.大朱雀新疆亞種Carpodacus rubicilla kobdensisSushkin, 1925
3.大朱雀指名亞種Carpodacus rubicilla rubicillaGüldenstädt, 1775
4.大朱雀青藏亞種Carpodacus rubicilla severtzoviSharpe, 1886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