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

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

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成立於2002年,其前身是華東師範大學地理系(今華東師範大學地球科學學部)海洋地質專業。 1972年,華東師範大學海洋地質專業調入至同濟大學。1975年,在海洋物探專業的基礎上成立海洋地質系。 2002年5月,學校成立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撤銷海洋地質與地球物理系。

1982年恢復學位制后,首批獲得海洋地質碩士學位授予權,1983年成為當時國內高校中唯一的海洋地質學博士點。

學院簡介


1991年批准設立海洋科學博士后流動站。1992、1993年先後獲准設立應用地球物理碩士點和固體地球物理學博士點,2004-2006年獲得礦產普查與勘探、構造地質學與第四紀地質學碩士點。學院下設海洋地質系和地球物理系,現有地質學、地球物理學、海洋資源開發與技術3個本科專業,擁有海洋科學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
學院海洋地質學科得到國家“九五”和“十五”“211”工程支持和教育部“教育振興行動計劃(985)”支持,2000年被評為上海市“重中之重”學科,2002年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2006年建成海洋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 2014年,佔地100畝的上海海洋科技中心,同濟大學海洋科技中心深海觀測臨港基地一期建成。
學院每年組織多次國際國內學術會議。2014年7月,暨2010、2012年後,由學院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國大洋協會、國際中國地球科學促進會等參與組織的第三屆地球系統科學大會在上海召開,超過1000名科學家、研究者參會,正成為全球華人地學領域的盛會。
學院在中國深海海洋科學研究、地震油氣勘探領域處於引領地位。

師資力量


本院擁有以中科院院士汪品先教授和馬在田教授為帶頭人的優秀學科梯隊,現有“同濟特聘”教授多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各部委跨世紀與新世紀人才計劃入選者多人;學院現有教授33名,其中博士生導師31名,副教授13名。各類本、碩、博在讀學生600人左右。

下屬機構


學院有以下機構:海洋地質系、地球物理系、學院辦公室、同濟大學海洋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同濟大學花粉應用研究中心、同濟大學油氣資源研究中心、同濟大學寶石檢測中心、同濟大學寶石學教育中心等。
海洋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
海洋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同濟大學)以海洋及相鄰陸區的環境演變與海底資源為總目標,以與國際接軌的深海基礎研究為特色,圍繞大洋鑽探等大型國際研究計劃,突出“地球系統科學”的思想,實現海洋與陸地相結合,古代與現代相結合,依靠國內外的廣泛合作和學科的交叉滲透,採用高解析度的測試和數值處理手段,探索和發展海洋地質研究中的新思路、新途徑和新方法。
深海館
深海館
實驗室以古海洋學與古環境、大陸邊緣演化與海洋沉積學、海底資源、深海生物地球化學和海底過程與觀測等為主要研究方向,擁有包括穩定同位素比質譜儀等大型儀器設備,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973、863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等一系列大型科研課題,發表大量具有國際水準的學術論文,逐漸成為以面向深海和海陸結合為特色、與國際深海研究前沿接軌的培養高層次人才和進行IODP等深海基礎研究的國家級基地以及我國深海科學教育的基地。
2010年在科技部組織的地學類國家重點實驗室評估中,在37家實驗室中被評為優秀。

教學科研


學術活動
學術活動
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學術方向以海洋及相鄰陸區的環境和資源為總目標,堅持和發展海洋與陸地,古代與現代,地質與地球物理、地球化學、觀測、實驗和模擬相結合的特色,探索和發展海洋及相鄰陸區資源、環境定量研究中的新思路、新途徑和新方法,使本學科成為以海陸結合為特色、與國際海洋地質學科前沿接軌的培養高層次人才的基地,成為中國海及西大平洋邊緣海古環境及綜合地球物理研究的中心之一。學院的科研工作主要依託海洋地質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該實驗室擁有大型儀器十餘套,包括XRF岩心掃描儀器、穩定同位素比質譜儀、環境掃描電鏡、電感耦合等離子質譜儀、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地球物理數據處理系統等。
學生研製的鰩式觀光潛艇
學生研製的鰩式觀光潛艇
學院院目前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南海深部計劃、資助額1.8億)、國家“973”、“863”、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重要科研項目。1999年以汪品先院士為首席科學家的南海大洋鑽探計劃0DP184的成功實施,使同濟大學的深海研究躋身國際先進行列。2014年3月,以學院李春峰、林間教授為首席科學家的綜合大洋發現計劃IODP349航次在南海實施,推進我國深海研究快速進步。
截止2011年為止,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老師擔任的973項目共有3項,三人分別是汪品先院士,翦知敏教授,周懷陽教授。
2013年4月13日,同濟大學聯合廈門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和浙江大學,建設海洋科學與技術相結合的“海底觀測科學工程協同創新中心”四校簽約儀式在同濟大學中法中心舉行。同濟大學副校長蔣昌俊、廈門大學副校長葉世滿、上海交通大學周朦教授和浙江大學陳鷹教授代表四所高校簽約。汪品先院士和廈門大學焦念志院士共同為“協同創新中心”揭牌。
2013年6月18日,“蛟龍”號搭載首位“乘客”下潛,這位“乘客”是同濟大學教授周懷陽,下潛區域仍然是17日“蛟龍”號下潛的南海冷泉區。本航次蛟龍號下潛,同濟海洋學院共有楊群慧副教授等3人參加。
目前,IODP中國辦公室掛靠本學院。

精品課程

海洋地質學;地球物理學;環境與工程地球物理;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地學繪圖技術的計算機優化教學。

研究方向

孢粉、藻類學;綜合地球物理;海洋沉積;大陸邊緣構造與盆地分析;地震波的傳播與成像;沉積與古環境;微體化石與古環境;古海洋學;地球系統演化。

科普工作


學院積極推動科普工作。早在2008年,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就在學院樓內一樓,建成國內首個以深海為主題的科普陳列館。2014年11月,同濟大學“深海探索館”在同濟大學東校區開館,該館旨在向公眾普及海洋科學知識、傳播深海最新科學研究成果及科技,尤其期望激發廣大青少年對海洋科學的熱愛、對深海大洋的興趣。
海洋學院在建設實體性的深海館的同時,還在網上開通了“深海探索數字博物館” ,方便公眾在網上直接瀏覽、交互體驗。該網站已成為中國數字科技館的重要組成部分。
學院學生組織積極組織校內科普宣傳,每年組織海洋節、深海科普志願者講解、校內外科普圖片展覽等。

學院領導


院行政
院長:翦知湣(教授)
副院長:劉志飛(教授)、於鵬(教授)
院黨總支
書記:耿建華(教授)
副書記:林梅
實驗室
海洋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劉志飛(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