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恩堂

上海市地標之一

沐恩堂位於黃浦區西藏中路316號。原名“慕爾堂”,前身之一為“三一堂”,始建於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由美國監理會傳教士藍柏在法租界鄭家木橋(今福建中路延安東路附近)建造。

光緒十三年(1887年),傳教士李德另在今雲南中路漢口路建造“監理會堂”。光緒十六年(1890年),改名“慕爾堂”,以紀念美國堪薩斯州捐款人慕爾去世的女兒。

20世紀20年代末,籌款重建新堂,並請著名建築師鄔達克設計。

教堂為磚木結構,有寬大的門廳,中部是教堂的主體部分,總共能容納1000人,其中正廳560人,樓座380人,唱詩班處60人;大堂的長方形柱子和樓座的欄桿以及講經台都用斬假石飾面,室內露出水泥幔尖拱頂。

1936年,一位美國教徒前來參觀時,曾捐資在教堂的鐘樓頂部安裝了一座5米高的霓虹燈十字架,從而使該教堂成為當時上海乃至遠東地區的著名教堂。

旅遊信息


交通信息

交通:公交18、20、37、49、108、930、980路;軌交1、2、8號線

歷史沿革


沐恩堂
沐恩堂
“沐恩堂”,意為沐浴於主恩之中。前身是美國教會監理公會設的監理會堂,建於清光緒十三年(1887)。
1900年為紀念信徒慕爾的襄助,監理會堂改名為慕爾堂。
1930年建成紅磚結構的哥特式教堂,內有可容1000餘人的禮堂及音樂室等。
曾舉辦夜校及補習學校等社會文化事業。
現在教堂宗教活動正常,每逢復活節、聖誕節都舉行宗教儀式。華東神學院設在堂內。
慕爾堂新堂建於1929年,為美國流行的學院式哥特建築。磚木結構。
1931年,慕爾堂新堂在今西藏中路漢口路落成。新堂包括大堂及鐘樓、四層樓附屋等。中部為大禮堂,可容納上千人。大堂的圓形柱子和樓座的欄桿都用鏨假石飾面。
1936年,鐘樓頂上豎起一座5米高的旋轉霓虹燈十字架。該堂早期主任牧師大多是美國人。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慕爾堂被日軍佔領,作養馬場之用,到1945年9月抗日戰爭勝利后收回,座椅大多被破壞。
1958年,慕爾堂成為黃浦區聯合禮拜場所,改名“沐恩堂”,意為“沐浴於主恩之中”。
“文革”中,該堂被迫關閉,宗教活動停止。
1979年9月2日,沐恩堂恢復禮拜,是上海恢復宗教活動最早的基督教堂。
1958年,上海基督教各派在這裡舉行聯合禮拜,並正式把它的名字定為“沐恩堂”。
1989年9月25日,沐恩堂由市人民政府公布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優秀近代建築。
全國或上海基督教界重大會議和典禮,如1988年上海祝聖沈以藩、孫彥理兩位為主教,都曾在該堂舉行。英國聖公會坎特伯雷大主教羅伯特·倫西曾參加在沐恩堂舉行的感恩禮拜。
1993年7月,沐恩堂被列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上海基督教會沐恩堂沐浴於主恩之中
(福音時報)沐恩堂原名慕爾堂,由美國基督教監理公會傳教士李德創立。
1929年開工,1931年落成,建成紅磚結構的哥特式教堂,內有可容1000餘人的禮堂及音樂室等。
曾舉辦夜校及補習學校等社會文化事業。
現在教堂宗教活動正常,每逢復活節、聖誕節都會舉行宗教儀式。
沐恩堂
沐恩堂
教堂坐東朝西,佔地面積為1347平方米,建築面積為3138平方米,磚木混合結構。匈牙利籍建築師鄔達克擔任建築設計,鄔將建築平面和造型設計得自由組合,外牆以凹凸紅磚相拼,體現了他設計的特性。
建築群正中為大堂,三跨空間,其中中央跨度特大,三面圍有挑台,共設1000個座位。
西南角有塔樓一座,毗鄰有4層附屋和附屬學校。
外立面為深褐色面磚,牆角和窗框鑲嵌隅石,顯得古樸和神秘。
教堂建成后,被當時稱為“建築雄偉,居全國各堂之首”。
1936年有位美國教徒捐款,在塔樓頂部安裝5米高的霓虹燈十字架,底座裝了馬達,可使閃亮的十字架四面轉動,使教堂名氣更大。
1958年開始,黃浦區基督教各教派實行聯合禮拜,定名“沐恩堂”,意為沐浴於主恩之中。
沐恩堂全景
2009年三月初,上海基督教沐恩堂計劃啟動修復工程,該工程計劃於2009年9月2日沐恩堂復堂30周年之際完成並對外開放。
據沐恩堂主任牧師姜茜莉透露,已有80年歷史的上海沐恩堂已經開始按“修舊如舊”的標準全面修繕,將首次配置現代化消防裝備和安全監控設施,在牧師講道的聖台安裝多媒體系統,並在建築上安裝照明泛光設施。
鐘樓頂部霓虹燈十字架也將按舊貌復原,並恢復旋轉。
多年來上海沐恩堂的外面和內部設施都有不同程度的損壞,據悉,這次修繕將對外牆紅磚進行徹底檢查、整修,對損壞嚴重的磚塊進行更換。
供牧師講道、唱詩班獻唱的聖台將進行擴展,並安裝多媒體和同聲翻譯系統,以滿足國內外信徒的需求。
由英國人生產的消防裝備已經使用多年,功能早就退化,修復后將首次全部更換成現代化的消防裝備。
即將安裝的安全監控設施將確保沐恩堂的安全。
考慮到人民廣場的整體風格和世博會的需要,沐恩堂還將首次安裝照明泛光設施,為人民廣場增加一座“亮堂”建築。

地理環境


沐恩堂位於黃浦區西藏中路31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