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門投止
望門投止
望門投止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wàng mén tóu zhǐ,意思是逃難或出奔時,見有人家就去投宿,求得暫時存身。后泛指在倉猝情況下,來不及選擇存身的地方。出自《後漢書·張儉傳》。
作謂語、分句
你兄弟在外,隱姓埋名,或是找一個地方藏身,或是到處漂泊,望門投止。(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四十一章)
出處《後漢書·張儉傳》:“儉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門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清·蒲松齡《聊齋志異·一·屍變》:“有車夫數人,往來負販,輒寓其家。一日昏暮,四人偕來,望門投止,則翁家客宿邸滿。”清·譚嗣同《獄中贈大刀王五》:“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示例你兄弟在外,隱姓埋名,或是找一個地方藏身,或是到處漂泊,望門投止。(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四十章)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變法失敗后,在獄中一氣呵成地寫下了著名的豪氣衝天的〈獄中題壁詩〉。詩云: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譚嗣同身陷囹圄,回首往事,把自己的遭遇同漢朝的張儉和杜根做對比,巧用典故,借古抒懷。張儉因為揭發朝中權貴而受報復,被通緝,逃亡在外,望門投宿,時人慕其名節,紛紛接納。杜根因為要求“垂簾聽政”的“鄧太后”還政於皇帝,被命摔死,因執行人手下留情,未死。譚嗣同欽佩他們主張正義、不畏強暴的高尚品質,將他們引為同道。
張儉亡命困迫,望門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后流轉東萊,止李篤家。外黃令毛欽操兵到門,篤引欽就席曰:“張儉負罪亡命,篤豈得藏之!崐若審在此,此人名士,明廷寧宜執之乎?”欽因起撫篤曰:“蘧伯玉恥獨為君子,足下如何專取仁義!”篤曰:“今欲分之,明廷載半去矣。”欽嘆息而去。篤導儉以北海戲子然家,遂入漁陽出塞。其所經歷,伏重誅者以十數,連引收考者布遍天下,宗親並皆殄滅,郡縣為之殘破。
儉與魯國孔褒有舊,亡抵褒,不遇,褒弟融,年十六,匿之。後事泄,儉得亡走,國相收褒、融送獄,未知所坐。融曰:“保納舍藏者,融也,當坐。”褒曰:“彼來求我,非弟之過。”吏問其母,母曰:“家事任長,妾當其辜。”一門爭死,郡縣疑不能決,乃上讞之,詔書競坐褒。及黨禁解,儉乃還鄉里,後為衛尉,卒,年八十四。
夏馥聞張儉亡命,嘆曰:“孽自己作,空污良善,一人逃死,禍及萬家,何以生為!”乃自翦須變形,入林慮山中,隱姓名,為冶家佣,親突煙炭,形貌毀瘁,積二三年,人無知者。馥弟靜載縑帛追求餉之,馥不受曰:“弟奈何載禍相餉乎!”黨禁未解而卒。
張儉逃亡,困急窘迫,每當望見人家門戶,便投奔請求收容。主人無不敬重他的聲名和德行,寧願冒著家破人亡的危險也要收容他。後來他輾轉逃到東萊郡,住在李篤家裡。外黃縣令毛欽手持兵器來到李篤家中,李篤領著毛欽就座以後說:“張儉是背負重罪的逃犯,我怎麼會窩藏他!假如他真的在我這裡,這人是有名的人士,您難道非捉拿他不可?”毛欽因而站起身來,撫摸著李篤的肩膀說:“蘧伯玉以單獨為君子而感到恥辱,你為何一個人專門獲得仁義?”李篤回答說:“而今我就想和你分享,你已經獲得了一半。”於是毛欽嘆息告辭而去。李篤便引導張儉經由北海郡戲子然家,再進入漁陽郡,逃出塞外。張儉自逃亡以來,所投奔的人家,因為窩藏和收容他而被官府誅殺的有十餘人,被牽連遭到逮捕和審問得幾乎遍及全國,這些人的親屬也都同時被滅絕,甚至有的郡縣因此而殘破不堪。
張儉和魯國人孔褒是舊友,當他去投奔褒時,正好遇上孔褒不在家,孔褒的弟弟孔融年僅十六歲,作主把張儉藏匿在家。後來事情被泄露,張儉雖然得以逃走,但魯國宰相將孔褒、孔融逮捕,送到監獄關押,不知道應該判處誰來坐罪?孔融說:“接納張儉並把他藏匿在家的,是我孔融,應當由我坐罪。”孔褒說:“張儉是來投奔我的,不是弟弟的罪過。”負責審訊的官吏徵求他倆母親的意見,母親說:“一家的事,由家長負責,罪在我身。”一家母子三人,爭相赴死,郡縣官府疑惑不能裁決,就上報朝廷。靈帝下詔,將孔褒誅殺抵罪。等到黨禁解除以後,張儉才返回家鄉,後來又被朝廷任命為衛尉,去世時,享年八十四歲。
當初,夏馥聽到張儉逃亡的消息,嘆息說:“自己作孽,應由自己承擔,卻憑空去牽連善良的人。一人逃命,使萬家遭受災禍,何必活下去!”於是他把鬍鬚剃光,改變外貌,逃入林慮山中,隱姓埋名,充當冶鑄金屬人家的傭工,親自挖掘煙炭,形容憔悴,為時二三年,沒有人知道他是誰。夏馥的弟弟夏靜帶著縑帛,追著要饋贈與他。夏馥不肯接受,並且對夏靜說:“你為什麼帶著災禍來送給我?”黨禁還沒有解除,他便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