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農業

合理使用維護自然資源的方式

可持續農業,是指採取某種合理使用和維護自然資源的方式,實行技術變革和機制性改革,以確保當代人類及其後代對農產品需求可以持續發展的農業系統。可持續農業是一種通過管理、保護和持續利用自然資源,調整農作制度和技術,不斷滿足當代人類對農產品的數量和質量的需求,又不損害後代利益的農業,是一種能維護和合理利用土地、水和動植物資源,不會造成環境退化,同時在技術上適當可行、經濟上有活力、能夠被社會廣泛接受的農業。

社會價值


1987年在日本東京召開的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第八次會議通過《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第一次提出“可持續發展”的明確定義是“在滿足當代人需要的同時,不損害後代人滿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可持續發展農業是指採取某種合理使用和維護自然資源的方式,實行技術變革和機制性改革,以確保當代人類及其後代對農產品需求可以持續發展的農業系統。按可持續發展農業的要求,今後農業和農村發展必須達到的基本目標是:確保食物安全增加農村就業和收入,根除貧困;保護自然資源和環境。
可持續農業(Sustainable Agriculture)是在總結有機農業、生物農業、石油農業、生態農業等替代農業模式,在農業生產中貫徹可持續思想的基礎上產生的。強調農業發展必須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並在此基礎上不斷提高農業的生產水平和農民的收入水平,降低農村貧困比例,以使農業和農村經濟得到持續、穩定、全面的發展。

技術支撐


自動化設備

以信息自動化為標誌第三代工業革命已經完成,以德國工業4.0為標誌的第四代工業革命的浪潮正浩浩蕩蕩而來。每一次技術革命就像是一次風暴,帶來挑戰,也帶來機遇。自動化設備的應用在德國、歐美、日本、澳大利亞等發達農業國家已經廣泛應用,為其農業發展帶來注入新的活力。
自動化設備在可持續農業發展的建設進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以其高效率、高精度、環保的操作方式必將替代傳統農業耕植方式,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保障之一。

無人機

我國有約8億畝農田,採用傳統的植保方式不僅效率低,而且植保效果不理想。採用農用植保無人機具有諸多優點:(1)首先無人機作業高度低,漂移少,可以空中懸浮,不需要專用的起降機場。且旋轉機翼產生的向下氣流有助於提升穿透性,保障噴藥效果。(2)農用無人機通過具有動力自檢系統。能夠自動巡航、自動保障、自動避障的功能。(3)無人機還可以遠程遙控噴葯,集成攝像頭、定位系統等多項感測器於一身的植保無人機可以讓農戶在控制間就能遠程遙控。(4)我國新型農用無人機的尾旋翼和主旋翼動力分置,使得主旋翼電機功率不受尾旋翼耗損,進一步提高載荷能力,同時加強了飛機的安全性和操控性。

大數據

大數據技術日益成熟,扮演的角色也越來越重要。在新一代的智慧地球的建設中,大數據扮演著大腦的作用,當然,新型的可持續農業發展進程中大數據的大腦作用更不可忽視。
智慧農業的建設框架中,移動終端系統(如無人機、噴葯飛機、溫度控制器、濕度控制器等)、感測器、定位系統、大數據、通信網技術、雲計算是最重要的五種技術力量,大數據扮演著核心大腦作用。各式各樣的感測器負責收集信息及數據,比如位置信息、視頻信息、植物蟲害信息、植物光照信息等關於植物的全方面的信息通過感測器收集匯總,大數據則處理這些數據信息,進行智能決策,通過控制中心對各式各樣的移動終端系統發號施令,做出相應的反應,以確保整個農業生產系統分工協作、有條不紊的運行。

政策支持


2015年5月農業部聯合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財政部、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水利部、國家林業局等國家八大部委共同印發了《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2015—2030年)》,在規劃里分析了目前我國農業發展取得成就和面臨的嚴峻挑戰。規劃指出,農業關乎國家食物安全、資源安全和生態安全。大力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是實現“五位一體”戰略布局、建設美麗中國的必然選擇,是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內在要求。為指導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編製了該規劃。
在《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2015-2030)》中,明確指出了政府及相關部門對於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政策支持。規劃中採取的主要保障措施包括以下幾項:
完善扶持政策
1.
完善扶持政策
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研究制修訂土壤污染防治法以及耕地質量保護、黑土地保護、農藥管理、肥料管理、基本草原保護、農業環境監測、農田廢舊地膜綜合治理、農產品產地安全管理、農業野生植物保護等法規規章,強化法制保障。完善農業和農村節能減排法規體系,健全農業各產業節能規範、節能減排標準體系。制修訂耕地質量、土壤環境質量、農用地膜、飼料添加劑重金屬含量等標準,為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提供依據。
加大執法與監督力度。健全執法隊伍,整合執法力量,改善執法條件。落實農業資源保護、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等各類法律法規,加強跨行政區資源環境合作執法和部門聯動執法,依法嚴懲農業資源環境違法行為。開展相關法律法規執行效果的監測與督察,健全重大環境事件和污染事故責任追究制度及損害賠償制度。
2. 強化科技與人才支撐
加大投入力度。健全農業可持續發展投入保障體系,推動投資方向由生產領域向生產與生態並重轉變,投資重點向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供給、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傾斜。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鼓勵引導金融資本、社會資本投向農業資源利用、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等領域,構建多元化投入機制。完善財政等激勵政策,落實稅收政策,推行第三方運行管理、政府購買服務、成立農村環保合作社等方式,引導各方力量投向農村資源環境保護領域。將農業環境問題治理列入利用外資、發行企業債券的重點領域,擴大資金來源渠道。切實提高資金管理和使用效益,健全完善監督檢查、績效評價和問責機制
健全完善扶持政策。繼續實施並健全完善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測土配方施肥、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農機具購置補貼、動物疫病防控、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補助、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等政策。研究實施精準補貼等措施,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建立健全農業資源生態修復保護政策。支持優化糧飼種植結構,開展青貯玉米和苜蓿種植、糧豆糧草輪作;支持秸稈還田、深耕深松、生物炭改良土壤、積造施用有機肥、種植綠肥;支持推廣使用高標準農膜,開展農膜和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再利用。繼續開展漁業增殖放流,落實好公益林補償政策,完善森林、濕地、水土保持等生態補償制度。建立健全江河源頭區、重要水源地、重要水生態修復治理區和蓄滯洪區生態補償機制。完善優質安全農產品認證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制度,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追溯平台建設。
3. 深化改革與創新
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堅持農民家庭經營主體地位,引導土地經營權規範有序流轉,支持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發展,推進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現階段,對土地經營規模相當於當地戶均承包地面積10-15倍,務農收入相當於當地二、三產業務工收入的給予重點支持。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允許農民以土地經營權入股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
健全市場化資源配置機制。建立健全農業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機制。推進農業水價改革,制定水權轉讓、交易制度,建立合理的農業水價形成機制,推行階梯水價,引導節約用水。建立農業碳匯交易制度,促進低碳發展。培育從事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農業環境污染治理的專業化企業和組織,探索建立第三方治理模式,實現市場化有償服務。
樹立節能減排理念。引導全社會樹立勤儉節約、保護生態環境的觀念,改變不合理的消費和生活方式。發展低碳經濟,踐行科學發展。加大宣傳力度,倡導科學健康的膳食結構,減少食物浪費。鼓勵企業和農戶增強節能減排意識,按照減量化和資源化的要求,降低能源消耗,減少污染排放,充分利用農業廢棄物,自覺履行綠色發展、建設節約型社會的責任。
建立社會監督機制。發揮新聞媒體的宣傳和監督作用,保障對農業生態環境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廣泛動員公眾、非政府組織參與保護與監督。逐步推行農業生態環境公告制度,健全農業環境污染舉報制度,廣泛接受社會公眾的監督。
4. 用好國際市場與資源
理利用國際市場。依據國內資源環境承載力、生產潛能和農產品需求,確定合理的自給率目標和農產品進口優先序,合理安排進口品種和數量,把握好進口節奏,保持國內市場穩定,緩解國內資源環境壓力。加強進口農產品檢驗檢疫和質量監督管理,完善農業產業損害風險評估機制,積極參與國際與區域農業政策以及農業國際標準制定。
提升對外開放質量。引導企業投資境外農業,提高國際影響力。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糧棉油等大型企業,支持到境外特別是與周邊國家開展互利共贏的農業生產和貿易合作,完善相關政策支持體系。
5. 加強組織與領導
建立部門協調機制。建立由有關部門參加的農業可持續發展部門協調機制,加強組織領導和溝通協調,明確工作職責和任務分工,形成部門合力。省級人民政府要圍繞規劃目標任務,統籌謀划,強化配合,抓緊制定地方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積極推動重大政策和重點工程項目的實施,確保規劃落到實處。
完善政績考核評價體系。創建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將耕地紅線、資源利用與節約、環境治理、生態保護納入地方各級政府績效考核範圍。對領導幹部實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建立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責任終身追究制度和目標責任制,為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農業分區


可持續農業
可持續農業
針對各地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問題,綜合考慮各地農業資源承載力、環境容量、生態類型和發展基礎等因素,將全國劃分為優化發展區、適度發展區和保護髮展區。按照因地制宜、梯次推進、分類施策的原則,確定不同區域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方向和重點。

優先發展區域

包括東北區、黃淮海區、長江中下游區和華南區,是我國大宗農產品主產區,農業生產條件好、潛力大,但也存在水土資源過度消耗、環境污染、農業投入品過量使用、資源循環利用程度不高等問題。要堅持生產優先、兼顧生態、種養結合,在確保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的前提下,保護好農業資源和生態環境,實現生產穩定發展、資源永續利用、生態環境友好。

適當發展區域

包括西北及長城沿線區、西南區,農業生產特色鮮明,但生態脆弱,水土配置錯位,資源性和工程性缺水嚴重,資源環境承載力有限,農業基礎設施相對薄弱。要堅持保護與發展並重,立足資源環境稟賦,發揮優勢、揚長避短,適度挖掘潛力、集約節約、有序利用,提高資源利用率。

保護髮展區域

包括青藏區和海洋漁業區,在生態保護與建設方面具有特殊重要的戰略地位。青藏區是我國大江大河的發源地和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高原特色農業資源豐富,但生態十分脆弱。海洋漁業區發展較快,也存在著漁業資源衰退、污染突出的問題。要堅持保護優先、限制開發,適度發展生態產業和特色產業,讓草原、海洋等資源得到休養生息,促進生態系統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