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菲內

多菲內

Vienn Beaumon toin

目錄

正文


未來被稱為多菲內省(Dauphiné)的地區在古代居住者阿羅布魯格斯人(Allobroges)和其他高盧部落。西羅馬帝國滅亡后,它作為神聖羅馬帝國境內的山地國家漸漸取得獨立。
12世紀,當地統治者阿爾邦的蓋伊四世(Guy IV of Albon,1095-1142)的紋章上有一個海豚,於是得到“Dauphin”(法語的“海豚”)的綽號。他的後嗣在遷居維埃納后,將頭銜從阿爾邦伯爵改為維埃納的道芬(Dauphin of Viennois)。統治者使用這個稱號一直到1349年,當時無嗣的維埃納的赫伯特二世在他的首席書記官,博蒙特的安布拉德(Amblard de Beaumont)談判達成《羅馬條約》后,將領地賣給了國王菲利普六世。一個重要的條款就是法國王位繼承人必須被稱作“Dauphin”(王太子),從此這個頭銜就一直保持到大革命爆發;法國第一位王太子就是菲利普的孫子,未來的查理五世。這一頭銜也包括對此地區的管轄。路易十一是唯一一位長期居住在多菲內的國王。赫伯特的協議進一步規定,多菲內必須免除許多稅和關稅;這一狀態在將來的地方議會爭論中時有提出,因為地方領導者希望抵抗國家對自治權和特權的侵犯。這個省在路易十六末年的法國宗教戰爭中受到很大損失。
法國大革命期間,多菲內省在1788年引發維茲里(Vizille)集會的磚瓦之日(Dayof the Tiles)中起了重要作用。它的成員要求古老的三級會議開會,引發了後來的革命。在這些事件中,多菲內省中格勒諾布爾的兩位代表,讓·約瑟夫·孟涅爾(Jean Joseph Mounier)和安東尼·巴納烏(Antoine Barnave)在巴黎非常活躍。1790年,多菲內省被分為三個區,即現在的伊瑟里(Isère),多羅姆(Dr?me)和上阿爾卑斯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這裡游擊隊行動活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