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士服

表示學位的正式禮服

學士服,由學士帽、流蘇、學士袍和垂布四部分組成,是學士學位獲得者在學位授予儀式上穿戴的、具有代表所獲學位象徵的正式禮服,是學位被授予人獲得學位的有形的、可見的標誌之一。

為進一步完善我國學位制度和適應改革開放的需要,根據學位授予單位的實際情況和要求,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決定,制定一套既有中國特色又符合世界慣例、統一規範的學位服,向學位授予單位推薦使用。1994年5月10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印發了《關於推薦使用學位服的通知》(學位辦〔1994〕22號)及其附件《學位服簡樣》和《學位服著裝規範》,對學位服的簡樣及學位服著裝規範給予明確規定。

學位服僅限於學位獲得者、攻讀學位者及學位授予單位的校(院、所)長、學位評定委員會主席及委員(或導師)在學位論文答辯會、學位授予儀式、名譽博士學位授予儀式、畢業典禮及校(院、所)慶、慶典等場合穿著使用,不準濫用。

學士服垂布顏色依照所獲學位分類,文學類(文學、法學、哲學、教育學、經濟學、歷史學、管理學、藝術學學士)使用粉色,理學學士使用灰色,工學學士使用黃色,農學學士使用綠色,醫學學士使用白色,軍事學學士使用紅色。

學士學位徠帽流蘇為黑色。流蘇系掛在帽頂的帽結上,沿帽檐自然下垂。未授予學位時,流蘇垂在著裝人所戴學位帽右前側中部;學位授予儀式上,授予學位后,由學位評定委員會主席(或校、院、所長)把流蘇從著裝人的帽檐右前側移到左前側中部,並呈自然下垂狀。

歷史


學士服(文科學士)
學士服(文科學士)
要追尋它的來歷,就要循著歐洲大陸大學教育發展的軌跡,回溯到中世紀的西 歐。西歐大學教育的發展,是中世紀生活影響的結果。
在中世紀初期,羅馬帝國滅亡了,希臘和羅馬燦爛的古典文化被摧殘,迅速走向衰弱,一度繁華的城市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了,各種教育機構蕩然無存,羅馬基督教會成了古代文化主要的承繼者和傳播者。
到了十二世紀,由於基督教的發展,需要大量的神職人員幫助主教管理他們的教區。於是陸續出現了修道院,大主教區學校和教區學校。大主教區學校設在大主教區內,教區學校設在神職人員所在的村落。教會利用這些場所,對教士和僧侶進行讀、寫、算和教義基本知識的教育,他們採用古典文化的一些成果,逐步形成了被稱為“七藝”(語法、修辭、邏輯、算術、幾何、音樂、天文)的學習課程。
這些學校的教師在義大利被稱為博士(Doctor,來源於拉丁文doctoreum,意即教師),而在巴黎則把教師稱為碩士(Master,來源於拉丁文magister,意即教師,師傅)。
那個時候,手工業興盛起來,並逐步與農業分離,商業也隨之發展,重新形成了以手工業和商業為中心的城市,出現了各種手工業的同業公會和商業行會,這些行會有嚴密的組織和規章制度,擁有相當大的自主管理權。
學士服
學士服
隨著學校的發展,被稱之為碩士或博士的教師數量日益增加,各個地方的教師們仿效手工業和商業的同業公會,組織起了教師的同業公會,學生則組織成同鄉會,管理他們自己的事務。他們都把自己的行會叫做大學(University,來源於拉丁語Universitals,意為共同體),因而大學這個詞成了各教 與中心的共同稱謂。
也就是說,最初的大學機構就是這些教師的行會和學生的行會組織。而同一行會裡的相同專業的教師又組成特殊的專業行會,稱為系或教授會(faculty,來源於拉丁語facultas,意為才能,即教授某種學科的能力,)後來又把系這個名詞的含義擴展為教授某部門知識的大學分部(學院)。在義大利北部的玻洛尼亞地區,建起了中世紀最早的兩所大學――波洛尼亞大學和薩萊爾諾大學,隨後巴黎大學、牛津大學等學校像雨後春筍般相繼產生。
這些早期大學的學生,要編成班級進入教室聽課,但學校不會對他們進行考試。只有那些決定今後要成為一名教師的學生,學校才會對他們進行考試。考試過程的第一步,是要對他們進行一系列的不公開的和公開的預試。考試合格的應試者,要穿上僧侶的長袍(gown),同學士們(Bachelor,來源於拉丁文baccahalar,意即學士)坐在一起。接著要舉行由順利通過了考試的應試者提供葡萄酒的盛宴。這就是學生畢業典禮儀式的雛形。但是,要成為一個碩士或博士(當時,博士和碩士並無區別,都是教師,師傅的意思),還要經過二至三年的學習,通過了嚴格的最後的考試才行。
在中世紀的歐洲,城鎮里的男男女女都穿長袍,寒冷的大廳和透風的建築使得人們不得不披上長及地板並連著頭巾(hood,,兜帽,又叫坎肩)的長袍。這些長袍和頭巾製作的原料和顏色,由各人的財富和社會地位而決定。既然在早期大學中的學者都是傳教士,他們的穿著應與其在修道院的地位相一致,身上穿土褐色長袍,用頭巾保護他們的頭。於是,這種僧侶的黑色長袍和頭巾演變成了今天大學流行的學士服,不但學校畢業典禮的儀式上要穿,其他一些重大慶典也要穿。
在美國,哈佛大學率先穿上學士服,接著各大學相繼使用,但式樣與歐洲仍在使用的學士服不同,各校也有差別。在1895年,各校的代表開會,建立了統一的服裝樣式,1903年,產生了美國大學學士服的統一標準體系,後來,又在1936年和1960年兩次進行了修訂。因此,美國今日各大學流行的學士服規格一樣,只是在諸如顏色等一些細部略有差別而已。

中國學士服


改革歷史

學士服(農學學士)
學士服(農學學士)
現代意義的學位服在中國已經有近百年的歷史了,但由於社會、政治等的因素,學位服在中國消失並漸漸地被人們淡忘。伴隨著新中國學位制的建立和中國改革開放和對外交流的不斷擴展,學位服開始在大學校園中出現,並逐漸成為一道亮麗的校園風景線。與此同時,有關學位服的研究工作也開始了。
自發不等於自覺。作為全國領導學位工作的最高機構——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密切注視著這方面的情況。
1992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決定,就學位服有關問題儘快組織開展研究。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受命在全國展開了調研工作,並與北京服裝學院組成聯合課題組,開展了“建構中國現代學位服體系”的專題研究。
在深入研究和廣泛徵詢意見的基礎上,1994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審定通過了新中國自己的學位服樣式,並作出決定:作為統一規範的學位服,向全國學位授予單位推薦使用,其他樣式的學位服一律廢止。新中國有了自己的現代學位服。
這套統一規範的學位服,包括博士服、碩士服兩級學位服和校長服。根據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的決定,學士服暫不納入這套學位服系列和暫不推薦使用。

構成

學士服
學士服
這套學位服既考慮了體現中國特色,符合世界慣例,利於統一規範的原 則,又兼顧到學位的分級、學科的劃分、學校的特點等認同、管理因素。這套學位服,由學位帽、流蘇、學位袍、垂布等四部分構成。

學士帽

學士帽為方型黑色,帽子正中綴有黑色流蘇。學位帽的造型,採用了世界大多數國家和大學普遍採用的方形造型,含有書本(代表知識)的意義。在顏色上,不分學位級別和校長、導師,一律使用黑色,顯得莊重、沉穩。戴學士帽時,帽子開口的部位置於腦後正中,帽頂與著裝人的視線平行。

流蘇

流蘇系掛在帽頂的帽結上,沿帽檐自然下垂。
學士服
學士服
造型酷似中國的燈籠穗,懸掛於學位帽上。採用流蘇,既為世界 各國學位服所常見,合乎世界慣例,又使得學位服在莊重大方的同時,透出活潑和飄逸之感,更與學位帽構成一個有機整體,避免學位帽的禿呆之嫌,而且又通過流蘇區分出學位的級別和標誌出著裝者是已獲學位還是在校生。
在學位級別的劃分上,博士的流蘇為紅色,碩士的流蘇為深藍色,學士流蘇為黑色,校長的流蘇為黃色。這種色彩的界定,與學位袍是交相呼應的。校(院、所)長、學位評定委員會主席及委員(或 導師)及已獲學位者,其流蘇均垂在所戴學位帽的左前側中部。

學士袍

學士袍為黑色。穿著學士袍,應自然合體。學士袍外不得加套 其他服裝。學士袍應該搭配垂布穿著。

垂布

垂布,又稱披肩,是由連頸帽演化而來。一方面使學位服整體上富於變化,起到特有的裝飾作用;更重要的一方面,是通過垂布標識出所獲學位的不同學科歸屬和授予學位的學校。垂布造型為三角兜式,面料圖案採用中國傳統的牡丹花,富貴,吉祥。
垂徠布佩戴在學士袍外,套頭披在肩背處,鋪平過肩,扣絆扣在學士袍最上面紐扣上,三角兜自然垂在背後。
在穿著學士服的時候,一定不能隨便選取垂布顏色,因為不同顏色帶有不同含義。
名稱科類適合的學士服
粉色垂布文科類
文學學士服 法學學士服
哲學學士服 歷史學學士服
教育學學士服(含教育、體育、音樂、美術專業)
灰色垂布理科、經管類
理學學士服 經濟學學士服
管理學學士服
黃色垂布工科類工學學士服
綠色垂布農學類農學學士服
白色垂布醫學類醫學學士服
紅色垂布軍事類軍事學學士服(如:國防生的學士服)
但是,在中國目前沒有關於垂布顏色的具體規定,在中國大部分的高校,經濟學、管理學相關學位獲得者都著粉色垂布。例如,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歷屆畢業生都著粉色垂布,清華大學經管學院歷屆畢業生都著黃色垂布。

附屬著裝

學士服
學士服
上裝:應著白或淺色襯衫。
領飾:可佩戴紅色或者黑色領帶或者領結。
下裝:男生著深色褲子,女士著深色褲子或深素色裙子。
鞋子:男女生都應著深色皮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