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戰列艦

航空戰列艦

航空戰列艦是戰列艦與航空母艦的結合,大多是前方艦體是戰列艦而後方有闊大的飛行甲板去停泊直升機或水上飛機

雖然在20-30年代有一些國家提出過藍圖,各國歷史上沒有規劃建造過航空戰列艦,只有伊勢級兩艘航空戰列艦改造完工,而日本帝國海軍的官方紀錄中它們是戰列艦。

基本介紹


在太平洋戰爭末期,日本聯合艦隊的序列之下加入了兩艘獨特的戰艦,它們有著日本戰列艦所特有的塔式桅樓,裝備著8門巨炮,而同時卻在艉部鋪著平坦的飛行甲板。這兩艦便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航空戰列艦∶“伊勢”和“日向”號。
伊勢號航空戰列艦
伊勢號航空戰列艦
“伊勢”和“日向”號原來是作為日本最早的國產超無畏戰列艦扶桑級的第三、第四號艦而計劃建造的。“扶桑”是古來對日本的美稱,以此來冠其名,可見日本軍方對它們報以何等的期待,然而,當時日本的造船工業以及設計能力雖然已經日趨成熟,但若要設計生產世界最高水準的超無畏艦還顯得不足,該艦被要求裝備當時世界最強的雙聯14英寸主炮六座,排水量也達到了29300噸。這種不顧實際的“造艦大躍進”也無情地遭到了事實的嚴厲懲罰。當扶桑級的二號艦“山城”擺上船台沒有過多久,日本技師們就發現了“扶桑”號存在有重大的缺陷。所有的問題可以說都是由硬塞在艦體中央的第三、第四兩座炮塔所惹出來的,首先是夾在這兩座炮塔中的煙囪給射擊指揮會帶來麻煩,分別配置的彈藥庫的搭載量會有限制,射擊產生的氣浪會給上層建築帶來破壞,更麻煩的是,由於主機艙中間又插入了炮塔,這樣不光限制了輪機艙的空間,使大型鍋爐難以搭載,還要迫使其主防護帶延伸,加重了防護的負擔。這樣,設計人員必須在速度和防護上作出抉擇,結果,這艘日本所寄予厚望,耗費了巨資,傾注了全部技術力量的超無畏戰列艦航速只能勉強達到23節,最大裝甲也只得被施以12英寸,不管在機動性還是防護性方面都不能滿足要求。結果,不單是“扶桑”號,連船台上因工期已經展開而來不及加以多少修正的二號艦“山城”也一樣,尚未完成便被貼上了“次品戰列艦”的標籤!
日向號航空戰列艦主炮
日向號航空戰列艦主炮
由於“扶桑”號的問題,以及日德蘭海戰對以後軍艦設計所帶來的影響,再加上日本的海軍預算遲遲跟不上,難產的“伊勢”和“日向”號總算是得到了若干改良的機會,然而,由於預算方面的制約,還是不可能從根本上重新設計來根治缺陷,只好作為改扶桑級而打了幾個補丁而已。 “伊勢”和“日向”也不例外地通過形形色色小改裝、大改裝,逐漸改變自己的面貌,塔樓也越來越粗壯。尤其是1934到1937年,兩艦所進行的一次以更換主機為中心的改造工事,其排水量猛增到了36000噸,新安裝的80000馬力汽輪機使這些腿腳不利索的巨艦們也達到了25.3節的航速。當然為了使航速提高,光改良主機是不夠的,這兩艦的艦艉被延長了8米,顯得幾分苗條了的體形更利於航速的提高,同時被延長的部分也被安裝了一部彈射機,用於3架水上偵察機的運用。原來問題嚴重的部分副炮也被拆除,留下的也進行了提高仰角的改裝。除此以外,還全面提高了原來單薄的防空火力。這兩艘軍艦就在這個狀態下步入了太平洋戰爭的戰場。
中途島海戰的結果對於以後日本海軍戰略所產生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日本海軍當局徹底調整了造艦計劃。為了彌補航空母艦的不足,他們除了新建以外,還想方設法從現有的各類艦艇尋求其改造成航空母艦的可能性,連一直被當作艦隊決戰的主力∶戰列艦也包括在內。由於正好“日向”號五號炮塔受損,討論的結果,伊勢級便被作為改裝為航空母艦的首要候補。但是,如果將其徹底改為一艘長210米,寬34米,載機54架的正規航空母艦,工期少說也要一年半!而且,改造工程複雜,在戰時本身船塢就為修修補補忙得不亦樂乎的情況下,一年半時間是難以接受的。最後得出的解決方案就是將其改裝為半騾子半馬的“航空戰列艦”。就這樣,當時瑟斯頓爵士的夢想就在這陰差陽錯下化為了現實。“伊勢”和“日向”兩艦自從誕生以來,便一直不斷地被進行著改裝,然而這次改裝卻是一次“突變”,這兩艦搖身一變,成了一種奇特的“四不象”!原來也許將會默默無聞的“問題戰列艦”也在世界造艦史上留下了一絲異彩。
根據牧野茂技術大佐和福井靜夫技術少佐合編的《海軍造船技術概要第五分冊》所記載的,作為航空戰列艦,飛行甲板和機庫的設置成了這次改建的重點。為了保留其作為戰列艦的機能,至少需要6門主炮,因此最初計劃保留其1-3號炮塔,但是以後在設計過程中發現,即使保留3號炮塔,其空間也不會有什麼使用價值,相反還會給設計工作帶來麻煩。因此,最後決定僅僅拆除最後兩座炮塔而設置飛行甲板。起飛用彈射器設置於後部桅樓前部的兩舷,其上部與飛行甲板同高。由於這要比一般軍艦的彈射器高出許多,因此4號炮塔如果要進行低仰角射擊將會受到限制,炮戰時,必須將彈射器轉向斜後方。
飛行甲板長70米,前部寬29米,後部寬13米,甲板上設有移動飛機用的3條軌道和12個轉向盤,為了不至於影響甲板上的作業和交通,所有軌道和轉向盤保持與甲板同高。艦載機計劃使用高速遠航程的十三式艦上轟炸機,也就是彗星式俯衝轟炸機,為了適應本艦的搭載以及能運用於彈射器,專門將原型的起落架作了改進,定型為彗星22型(D4Y1改)。而實際採用過的是改裝金星62型(1560hp)空冷引擎的慧星33型(D4Y3)。當然一旦起飛,飛機不可能在伊勢這樣窄小的甲板上降落,只得利用其他航空母艦或者陸上基地。
平時在彈射機上有兩架飛機待命,飛行甲板上再通過系留裝置停駐11架飛機,這13架全部起飛以後,再從機庫里用搬運車將飛機運到升降機提上甲板,被提上甲板的飛機首先被送到艉部,再由後方的轉向盤運到兩舷的軌道,通過中央軌道的飛機可以通過前部的轉向盤移動到Y字型的分歧軌道,最後分運到兩舷的彈射器。這種彈射器每隔30秒就能射出一架飛機。為了將飛機運上軍艦,在左舷後部設置了一台4噸起重機。
機庫長40米,前部寬20米,後部寬11米,高6米。為了使機庫工程簡易化,機庫側壁不施裝甲而使用普通造船鋼板,採用全焊接來建成。機庫內設有軌道,前部兩舷可以各容納飛機4架,後部的中央再1架,共計可以容納9架飛機。作為防火對策,庫內採用了和航空母艦相同的泡沫和二氧化碳滅火裝置,所有的通風管被集中於一處,被導向兩舷排放,管道被設計成即使在機庫內中彈,氣化的燃料也不至於流向機庫下部的生活區、發電區等其他部門而造成損害蔓延的結構。管道的排放部設有閥門,必要時可以關閉。同時,還吸取了中途島的教訓,規定不得在庫內為艦載機裝載炸彈和加油,燃料和彈藥必須在甲板進行補給。航空武器庫設在原來的五號主炮塔用的彈藥庫,一般搭載全機3次出擊所必要的500公斤普通炸彈44個,250公斤普通炸彈22個等武裝,這些武器通過揚彈筒穿過機庫運到飛行甲板,揚彈筒使用高張力鋼,具有一定的防火防彈片功效。這個揚彈筒還通到航空武器庫以下的25毫米機關炮彈庫、彈射器用火藥庫等,兼用於這些物品的搬運。原來六號主炮塔用的彈藥庫被改為航空燃料庫,可以裝載供全機三次出擊所必要的輕油76噸,容量是111立方米。油庫的周圍設有防禦用的夾層,還擁有燃料補給的泵室和管制室。由於空間有限,本艦無法使用一般航空母艦採用的電動升降機,而只能使用比較小型的水壓升降機,升降機長12.1米,前部寬12.1米,後部寬6.6米,呈倒凸字型,在機庫里搭載上飛機運到甲板僅需要20秒鐘。
除了航空設備,這次改裝的又一個目標是防空火力的增強。改裝時首先拆除了所有的副炮,並將127毫米高射炮倍增至8座16門,在原來的後部副炮彈藥庫的位置上設置高炮彈藥庫及其揚彈筒,以前的副炮指揮所也被改為高炮指揮所。25毫米雙聯機炮也被改為新型的同口徑三聯炮,而且數量也猛增至19座57門,原來的前、中部副炮彈藥庫以及5號主炮彈藥庫的一部分被用來作為25毫米機炮的炮彈庫。原來的5、6號主炮塔開口部,被覆蓋上了150毫米以及25毫米的兩重防護鋼板,副炮的炮廓裝甲板被撤去,換之以18毫米的鋼板。
其他主要改裝點是,以水泥強化了操舵室的防禦,並新設了位於後部中甲板,配置有柴油機驅動的油壓泵和人力油壓泵的預備舵機室,以及位於原來五號炮塔位置後部操舵室。還利用原定裝備在大和級四號艦的150000千卡渦輪冷卻機一台,作為後部居住區的冷氣供應。
在上一次大改裝時,由於增加了填滿水密鋼管防魚雷隔艙而吃水變深,為了讓干舷部的裝甲帶浮出更多,當時採用了減少燃油的方法。由於減少了兩座炮塔,這個問題也相對緩和。為了增加燃料以及調整吃水,在原來第五、第六號炮塔彈藥庫下面增加了新的燃料艙,使其航程延長至9449海里(16節航速下)。在機庫前部包括後桅樓底層,安裝了機械室通風筒、居住艙、飛行科和整備科的倉庫,最後在主桅樓頂端,正式裝備了戰列艦最初的對空警戒雷達。
“伊勢”號的改裝工事在吳港工廠於1942年12月到次年9月為止,“日向”號的工事在佐世保工廠於1943年5月到11月為止實施,所有的物資流用了決定下馬的大和四號艦原定使用的部分,整個工事進展還算順利,但是改裝完畢以後計劃搭載的彗星生產沒有能來得及跟上,因此只能暫時使用新型瑞雲式水上轟炸機(E16A)。但是實際的情況卻更為糟糕,連瑞雲的開發研究也擱淺。雖然在44年5月1日,這兩姐妹被編為由原來擔任過“日向”號艦長的松田千秋少將任司令官的第四航空戰隊,但是沒有飛機的母艦結果沒有趕上日本海軍期待以久的大決戰:阿號作戰。這次大決戰的結果以“馬里亞納火雞大捕殺”而在戰史上留了名,日本海軍的航空力量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即使是祈願日軍武運的Z字旗也隨著新型航空母艦“大鳳”號一同葬身海底。對於伊勢姐妹來說,戰役的結果使它們得到艦載機的希望變得更加渺茫。經過努力,在1944年10月1日總算是勉強拼湊了彗星和瑞雲合計35架,在岩國基地編成了634航空隊準備作為第四航空戰隊的艦載機。但是就是這些飛機,也在被日本人宣稱為大勝利的台灣航空戰和菲律賓戰場上消耗殆盡!
即使不缺乏飛機,試航中還是發現了不少的問題。一般從航空母艦上起飛的時候,軍艦將會以30節左右的速度頂風疾駛,然而,這兩姐妹作為航空戰列艦,多少還有著幾分戰列艦的容貌,前有巍峨的桅樓和巨大的炮塔,平時看起來威風凜凜,但是一旦要起飛飛機,這些都會成為擋風的累贅。更何況煙囪的排煙會擋住視線,如果主炮發射,結果更是災難性的,隆隆的巨聲會帶來劇烈的震顫,伴之以濃烈的炮煙和強勁的氣浪,不用說會影響起飛,即使對於停放的飛機以及各種航空設備都會帶來極其惡劣的影響。更嚴重的問題是,由於飛機不能在伊勢級窄小的甲板上降落,雖然可以使用水上飛機,用起重機回收,雖然可以降落於其他航空母艦或機場,但是使用效能顯然會大大地降低,活動行動上的限制也會大大地增加。同樣的,即便是作為戰列艦,其炮火的運用還是要受到各種限制,據有關資料統計,改裝以後的炮戰能力,下降到了只有原來的三分之一左右。而且後部的機庫沒有裝甲,雖然有一定的防禦對策,但是根本不堪重炮炮彈的打擊。可見,不管是作為戰列艦還是航空母艦,都發揮不出令人滿意的性能。其建造宛如想同時追逐兩隻兔子,到頭來連一隻也不能抓獲。這樣的軍艦,終於開赴了它們最初的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