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夜蛾

鱗翅目夜蛾科動物

草地夜蛾,亦稱草地貪夜蛾,俗稱秋粘蟲,隸屬於鱗翅目(Lepidoptera)夜蛾科(Noctuidae)灰翅夜蛾屬(Spodoptera)的一種昆蟲,食性雜,繁殖能力強,遷飛擴散快,原產美洲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是玉米上的重大遷飛性害蟲,玉米苗期受害一般可減產10%-25%,嚴重危害田塊可造成毀種絕收。

物種簡介


草地夜蛾成蟲
草地夜蛾成蟲
草地夜蛾 Spodoptera frugiperda (Smith),也稱秋黏蟲,屬於鱗翅目Lepidoptera,夜蛾科Noctuidae。原產於美洲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廣泛分佈於美洲大陸,是當地重要的農業害蟲。隨著國際貿易活動的日趨頻繁,草地貪夜蛾現已入侵到撒哈拉以南的44個非洲國家以及亞洲的印度、孟加拉、斯里蘭卡、緬甸相繼發現危害,有進一步向以東南亞、大洋洲和中國南部為主的亞洲其他地區入侵蔓延的態勢。
草地夜蛾蛾首次被發現入侵非洲西部並暴發成災,2018年在非洲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10-30億美元,玉米毀種面積佔總播種面積的5%-6%。2018年7月,草地貪夜蛾首次傳入亞洲地區。2019年1月18日中國農業農村部公開已從緬甸入侵中國。

分佈範圍


北美洲:加拿大、墨西哥、美國。雖定殖在氣候暖和的南部地區,但可每年遷飛擴散到美國全境,並進入加拿大南部。夏末和秋季,它僅在北部各州發生。
中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分佈於整個中美洲和加勒比群島。
南美洲:分佈於南緯36度左右以南的大部分地區,包括阿根廷、玻利維亞、巴西、智利、哥倫比亞、厄瓜多、法屬蓋亞那、蓋亞那、巴拉圭、秘魯、蘇利南、烏拉圭、委內瑞拉。
亞洲地區:東南亞地區,中國已有發現。
該蟲為多食性,但明顯嗜好禾本科。最常為害雜草、玉米、水稻、高粱、甘蔗;也為害棉花、十字花科、葫蘆科、花生、苜蓿、洋蔥、菜豆屬、甘薯、番茄及其他茄科植物(茄皮紫、煙草、辣椒屬)、多種觀賞相物(菊科、康乃馨、天竺葵屬)。

形態特徵


蟲卵

草地貪夜蛾的卵呈圓頂狀半球形,直徑約為4毫米,高約3毫米,卵塊聚產在葉片表面,每卵塊含卵100-300粒,有時成Z層。卵塊表面有雌蟲腹部灰色絨毛狀的分泌物覆蓋形成的帶狀保護層。剛產下的卵呈綠灰色,12小時後轉為棕色,孵化前則接近黑色,環境適宜時卵四天後即可孵化。雌蟲通常在葉片的下表面產卵,族群稠密時則會產卵於植物的任何部位。在夏季,卵階段的持續時間僅為2-3天。

幼蟲

幼蟲期長度受溫度影響,可為14至30天。幼蟲的頭部有一倒Y字形的白色縫線。生長時,仍保持綠色或成為淺黃色,並具黑色背中線和氣門線。如密集時(種群密度大,食物短缺時),末齡幼蟲在遷移期幾乎為黑色。老熟幼蟲體長35-40毫米,在頭部具黃色倒Y型斑,黑色背毛片著生原生剛毛(每節背中線兩側有2根剛毛)。腹部末節有呈正方形排列的4個黑斑。
幼蟲通常有6個齡期。對於齡期1-6,頭部囊的寬度分別為約0.35、0.45、0.75、1.3、2.0和2.6毫米。在這些齡期,幼蟲分別達到約1.7、3.5、6.4、10.0、17.2和34.2毫米的長度。幼蟲呈綠色,頭部呈黑色,頭部在第二齡期轉為橙色。在第二齡,特別是第三齡期,身體的背面變成褐色,並且開始形成側白線。在第四至第六齡期,頭部為紅棕色,斑駁為白色,褐色的身體具有白色的背側和側麵線。身體背部出現高位斑點,它們通常是深色的,並且有刺。成熟幼蟲的面部也標有白色倒“Y”,當仔細檢查時幼蟲的表皮粗糙或呈顆粒狀。然而,這種幼蟲的觸摸感覺並不粗糙,除了秋季幼蟲的典型褐色形態外,幼蟲可能大部分是背部綠色。在綠色形式中,背部高點是蒼白而不是黑暗。幼蟲傾向於在一天中最亮的時候隱藏自己。幼蟲期的持續時間在夏季期間為約14天,在涼爽天氣期間為30天。當幼蟲在25℃下飼養時,平均發育時間分別為幼蟲1至6的3.3、1.7、1.5、1.5、2.0和3.7天。
草地夜蛾
草地夜蛾

繭蛹

幼蟲於土壤深處化蛹,深度為2-8厘米。其中深度會受土壤質地、溫度與濕度影響,蛹期為7-37天,亦受溫度影響。通過將土壤顆粒與繭絲結合在一起,幼蟲構造出鬆散的繭,形狀為橢圓形或卵形,長度為1.4-1.8厘米,寬約4.5厘米,外層為長2-3厘米的繭所包覆。如果土壤太硬,幼蟲可能會將葉片和其他物質粘在一起,形成土壤表面的繭。蛹的顏色為紅棕色,有光澤,長度為14-18毫米,寬度約為4.5毫米。蛹期的持續時間在夏季約為8-9天,但在佛羅里達州的冬季期間達到20-30天。該物種的蛹期無法承受長時間的寒冷天氣。例如,在美國佛羅里達州南部的存活率為51%,而佛羅里達州中部的存活率僅為27.5%,佛羅里達州北部的存活率為11.6%。

成蟲

羽化后,成蟲會從土壤中爬出,飛蛾粗壯,灰棕色,翅展寬度32-40毫米,其中前翅為棕灰色,后翅為白色。該種有一定程度的兩性異形,雄蟲前翅通常呈灰色和棕色陰影,前翅有較多花紋與一個明顯的白點。雌蟲的前翅沒有明顯的標記,從均勻的灰褐色到灰色和棕色的細微斑點;后翅是具有彩虹的銀白色。草地夜蛾后翅翅脈棕色並透明,雄蟲前翅淺色圓形,翅痣呈明顯的灰色尾狀突起;微蟲外生殖器抱握瓣正方形。抱器末端地抱器緣刻缺。雌蟲交配囊無交配片。
兩性都有狹窄的黑色邊緣。成蟲是夜間活動,在溫暖潮濕的夜晚最活躍。在三至四天的預先產卵期后,雌性通常在生命的前四至五天內將大部分卵產下,但是一些產卵最多可持續三周。成蟲的生命持續時間估計平均約為10天,範圍約為7至21天。
成蟲為夜行性,在溫暖、潮濕的夜晚較為活躍。成蟲壽命7-21天,平均約為10天,一般在前4-5天產下大部分的卵,但羽化的當晚一般不會產卵。

棲息環境


草地貪夜蛾喜歡喜歡涼爽濕潤的氣候和伴隨著越冬地區溫暖潮濕的天氣,這些有利於該物種的生存和繁殖,使其能夠逃脫天敵的壓制。一旦向北美北部擴散,天敵就會被拋在身後,不再形成制約。因此,雖然草地貪夜蛾有很多天敵,但很少有足夠的行動來防止作物受傷。
該物種似乎表現出非常廣泛的宿主範圍,記錄了超過80種植物,但顯然更喜歡禾草科植物。最常消耗的植物是田間玉米、高粱、小麥和雜草。當幼蟲數量眾多時,它們會落在優選的植物葉片上,由於其習性並大量分散,幾乎消耗了所有它們佔據的植被。大田作物經常受傷,包括苜蓿、大麥、蕎麥、棉花、玉米、燕麥、小米、花生、大米、黑麥草、高粱、甜菜、大豆、甘蔗、煙草和小麥。在蔬菜作物中,只有甜玉米經常受損,但其他仍偶爾會受到攻擊。其他有時受傷的作物有蘋果、葡萄、橙子、木瓜、桃子,草莓和許多花卉。
主要宿主:萵苣、紫花苜蓿、花生、大豆、蘆筍、燕麥、馬鈴薯、甘薯、茄子、甜菜、甘藍、甘蔗、洋蔥、胡蘿蔔、燕麥、菊苣、豌豆、菠菜、甜橙、檸檬、扇貝、玉米、煙草、黃瓜、馬鈴薯、擬南芥、蕉柑、馬鈴薯、小麥、葡萄、高粱、黑麥、鷹嘴豆、生薑、香附、茼蒿屬、辣椒屬、棉屬、黍、灰綠狼尾草、水稻、玉米、穀子、假高粱、甘藍。灰霉病、菊花、香石竹、三葉草、甜菜、山核桃、玉米、早熟禾、高粱、蔥屬、蘿蔔、唐菖蒲、紅三葉、枳殼、藜、狗尾草、三葉草屬、顛茄、紅麻、藜藜、大麗花、刺毛黧豆、莧屬、牽牛花、天竺葵屬、馬齒莧、蕎麥、芭蕉屬、莫三比克草本植物、油茶、稗、錦葵、香堇菜、蕹菜屬、白酒草、蒼耳、須芒草、苔草、草莓、美桐、早熟禾、金蓮花、藍莓、玉米、葡萄屬、雞蛋花屬、剪股穎屬和山核桃屬。

生活習性


寄主廣泛性:草地貪夜蛾為多食性,可為害80餘種植物,嗜好禾本科,最易為害玉米、水稻、小麥、大麥、高粱、粟、甘蔗、黑麥草和蘇丹草等雜草;也為害十字花科、葫蘆科、錦葵科、豆科、茄科、菊科等,棉花、花生、苜蓿、甜菜、洋蔥、大豆、菜豆、馬鈴薯、甘薯、苜蓿、蕎麥、燕麥、煙草、番茄、辣椒、洋蔥等常見作物,以及菊花、康乃馨、天竺葵等多種觀賞植物(屬),甚至對蘋果、橙子等造成危害。
為害嚴重性:草地貪夜蛾以危害玉米最為嚴重。據統計,在美國佛羅里達州,草地貪夜蛾為害可造成玉米減產20%。在一些經濟條件落後的地區,其為害造成的玉米產量損失更為嚴重,比如在中美洲的宏都拉斯,其為害可造成玉米減產40%,在南美的阿根廷和巴西,其為害可分別造成72%和34%的產量損失。2017年9月,國際農業和生物科學中心報道,僅在已被入侵的非洲12個玉米種植國家中,草地貪夜蛾為害可造成玉米年減產830萬到2060萬噸,經濟損失高達24.8億到61.9億美元。
生態多型性:草地貪夜蛾分為玉米品系和水稻品系兩種單倍型,前者主要取食為害玉米、棉花和高粱,後者主要取食為害水稻和各種牧草。這兩種單倍型外部形態基本一致,但在性信息素成分、交配行為以及寄主植物範圍等方面具有明顯差異。草地貪夜蛾完成一個世代要經歷卵、幼蟲、蛹和成蟲4個蟲態,其世代長短與所處的環境溫度及寄主植物有關。
適生廣泛性:草地貪夜蛾的適宜發育溫度為11-30℃,在28℃條件下,30天左右即可完成一個世代,而在低溫條件下,需要60-90天。由於沒有滯育現象,在美國,草地貪夜蛾只能在氣候溫和的南佛羅里達州和德克薩斯州越冬存活,而在氣候、寄主條件適合的中、南美洲以及新入侵的非洲大部分地區,可周年繁殖。
遷飛擴散性:草地貪夜蛾成蟲可在幾百米的高空中藉助風力進行遠距離定向遷飛,每晚可飛行100 km。成蟲通常在產卵前可遷飛100 km,如果風向風速適宜,遷飛距離會更長,有報道稱草地貪夜蛾成蟲在30 h內可以從美國的密西西比州遷飛到加拿大南部,長達1600 km。
其他生物習性:成蟲具有趨光性,一般在夜間進行遷飛、交配和產卵,卵塊通常產在葉片背面。成蟲壽命可達兩至三周,在這段時間內,雌成蟲可以多次交配產卵,一生可產卵900-1000粒。在適合溫度下,卵在2-4天即可孵化成幼蟲。幼蟲有6個齡期,高齡幼蟲具有自相殘殺的習性。

演化

草地貪夜蛾正發生同域種化,漸分化為兩個不同的亞型,已有基因序列的分歧產生,這兩種亞型生存的地區與外形均沒有差異,其中一亞型主要以水稻為食,另一亞型則主要以玉米為食,兩亞型除了棲地(偏好的食草)不同外,信息素(pheromone,音譯作費洛蒙)與交尾的時間點亦有不同。

遷徙

草地貪夜蛾的成蟲可進行長距離的飛行,因此雖然不能在零度以下的地區越冬,仍能在氣溫轉暖時遷徙至美國東部各地與加拿大南部。該種遷徙的速度非常迅速,成蟲一晚可遷徙長達100公里,據估計一個世代即可遷徙長達近500公里,如此速度可能裨益於大氣中的氣流。關於其遷徙行為的演化,有研究認為可能與其原產地(美洲的熱帶地區)棲地間氣候的變化不同步有關,中美洲與西印度群島棲地間氣候的變異性很大,降雨量可能在短距離內便有相當變化,有遷徙能力的個體因可以尋找較適合的環境而具有優勢。

食性

草地貪夜蛾的幼蟲的食性廣泛,可取食超過76個科、超過350種植物,其中又以禾本科、菊科與豆科為大宗。某些玉米品系在葉片受損時,可合成一種能抑制草地貪夜蛾幼蟲生長的蛋白酶抑製劑,而對其具有部分抗性。草地貪夜蛾的成蟲則以多種植物的花蜜為食。
除了食用植物外,草地貪夜蛾的幼蟲還普遍有同類相食的行為,即體型較大的幼蟲會以體型較小者為食,自然界中同類相食通常有助於增加該物種的適存度,但有研究顯示草地貪夜蛾的同類相食可能會造成其適存度降低,包括生存率降低、蛹的重量降低、發育速度減緩等,而此行為的正面影響仍不清楚,可能與減少種內競爭有關,還有野外實驗顯示族群個體密度大時,被掠食者捕食的幾率也會上升,因此透過同類相食降低個體密度可能可以減少被捕食的風險。

生長繁殖


草地貪夜蛾的生活史在夏季可在30天內完成,春季與秋季需60天,冬季則需80-90天。一年中該種可繁衍的世代數受氣候影響,雌蟲一生中可產下約1500顆卵。
該種的雌蛾準備交配時,會停棲在植株的上方,並分泌性費洛蒙以吸引數只雄蛾前來交配,雌蛾一晚只交配一次,數只成蟲會發生肢體碰撞以爭取交配權。尚未交配過的雌蛾一般是夜晚中最早交配者,交配過一次的雌蛾較晚交配,已交配過數次的雌蛾則最晚交配。
在溫暖的緯度,草地貪夜蛾的繁殖每年可繼續產生4-6代,而在較涼爽的氣候中,繁殖將僅產生1-2代,並且隨著溫度的下降,可以一起停止發育。

主要危害


草地夜蛾幼蟲
草地夜蛾幼蟲
幼蟲取食葉片可造成落葉,其後轉移為害。有時大量幼蟲以切根方式為害,切斷種苗和幼小植株的莖,造成很大損失。在大一些的作物上,如玉米穗,幼蟲可鑽入為害。取食玉米葉時,留有大量孔。低齡幼蟲取食后,葉脈成窗紗狀。
老齡幼蟲同切根蟲一樣,可將30日齡的幼苗沿基部切斷。幼蟲可鑽大孕穗植物的穗中,為害番茄等植物時,可取食花蕾和生長點,並鑽入果中。種群數量大時,幼蟲如行軍狀,成群擴散。環境有利時,常留在雜草中。

傳播方式


成蟲可以遷飛,能自行擴散相當距離。蔬菜或水果夾帶幼蟲是重要的國際間傳播方式。

傳播途徑


該種在美洲有規律地1年遷飛1次,擴散至整個美國。實際上,每年夏天遷飛到加拿大南部。遷飛是該種生活史對策中一個主要因子。產卵前期(性成熟發育)廣泛擴散。在美國,成蟲可借低空氣流在30小時內從密西西比州擴散到加拿大。夏末或秋初,幼蟲常成群遷移,因而,成功地局部擴散,有利於減少幼蟲死亡率。
成蟲可以遷飛,能自行擴散相當距離。遷移和傳播非常有效。通過飛機運輸蔬菜或水果跨大洲運輸夾帶幼蟲是重要的國際間傳播方式。

防治方法


用於種植的植物出口前幾個月,在產地應經檢疫並確認無該害蟲。植物的一般類型(如切枝)應在低溫下(低於1.7℃下處理2-4天)保存處理,再進行熏蒸。
在玉米上,5%種苗斷莖,20%幼小植株葉叢(生長前30天)受害,就需要化學防治。高粱上,該蟲經濟閾值為每葉1頭(或2頭)幼蟲,或每穗上有2頭。在一些地區,該蟲已經對殺蟲劑產生抗性,增加了防治的困難。
多種寄生蜂可寄生草地夜蛾幼蟲,其他許多捕食性天敵也有記載。表明生物防治是值得考慮的。幼蟲的自然寄生率一般很高(20%-70%),大多數被繭蜂寄生。10%-15%可被病原菌致死。
已育成抗多種害蟲的玉米品種。幾種生物防治也已用於抑制害蟲種群,部分受害可被健康植物補償,故栽培措施是十分重要的。多種基本措施有利於減少危害,提高植物補償能力。
鑒於目前中國無防治該蟲的登記農藥,根據《農藥管理條例》有關規定,我部在專家論證的基礎上,提出如下應急用藥防治措施。
一、明確應急用藥產品範圍。本著防控用藥的有效性、安全性、經濟性原則,專家組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提出了25種應急使用的農藥產品(詳見下文)。各地農業農村部門要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選擇推薦藥劑,推薦給農民使用。
二、加強應急用藥監督管理。各地農業農村部門要督促企業、經營單位建立生產銷售台賬,加大監督抽檢力度,並依法嚴肅查處涉嫌假冒偽劣行為,確保農藥產品質量。
三、強化應急用藥指導服務。各地農業農村部門要加強草地貪夜蛾監測預警,加大培訓力度,深入田間地頭指導農民因地制宜選擇用藥產品,科學確定使用時期、使用劑量和使用方法,嚴格按照安全間隔期用藥,嚴防長殘留農藥造成農殘超標。加強使用安全風險和藥效監測,一旦發現作物藥害、使用效果不佳等情況,要及時採取措施並報我部。
四、限定應急用藥使用時間。根據草地貪夜蛾的發生規律和防控實際需要,暫定應急用藥時間至2020年12月31日。
各省(區、市)農業農村部門在組織草地貪夜蛾防治技術研究與試驗中,若發現其它經濟安全有效的藥劑,可及時向農業農村部推薦。
推薦名單
單劑: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茚蟲威、四氯蟲醯胺、氯蟲苯甲醯胺、高效氯氟氰菊酯、氟氯氰菊酯、甲氰菊酯、溴氰菊酯、乙醯甲胺磷、虱蟎脲、蟲蟎腈、甘藍夜蛾核型多角體病毒、蘇雲金桿菌、金龜子綠僵菌、球孢白僵菌、短穩桿菌、草地貪夜蛾性引誘劑。
復配製劑: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茚蟲威、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氟鈴脲、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高效氯氟氰菊酯、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蟲蟎腈、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虱蟎脲、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蟲醯肼、氯蟲苯甲醯胺·高效氯氟氰菊酯、除蟲脲·高效氯氟氰菊酯。

相關報導


《草地貪夜蛾,外號“行軍蟲”,六七月份或蔓延至華北啃玉米》
新京報訊:草地貪夜蛾自1月份在雲南為害冬玉米以來,在中國西南等地定殖繁衍並不斷蔓延,發生範圍逐步擴大。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公布植物病蟲情報顯示,截至4月26日,雲南、廣西、貴州、廣東、湖南5省(區)29個市(州)112個縣(市、區)玉米受害,初步統計發生面積超過12.74萬畝。據分析,伴隨西南季風,5月中旬始,成蟲可進一步遷飛擴展至我國長江和江淮流域;6-7月份,可繼續北遷至黃淮、華北乃至東北和西北地區,蟲情有擴散蔓延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