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縣劇團

秦腔劇團

長安縣劇團,秦腔劇團,兼演道情和迷胡。1956年建立,其前身為西安新民社。新民社1949年在西安組建,王正秦任社長,1956年支援長安縣,遷往韋曲,定名長安縣人民劇團。

簡介


長安縣政府對劇團進行了整頓,配備幹部以加強領導,派益慶民任指導員兼團長,王克禮任副團長,王照璽任秘書,李懷義任總務股長,並任命王正秦為副團長。王照璽、盧凱擔任編劇,王正秦擔任導演,卓振義、張有民擔任教練。其主要演員有王景民、宏秀雲、王新成、李雪蘭、孫新民、岳天民、門新俠、周新民等。此後相繼任劇團領導的有杜濱、郭樂天、耿廷喜、楊振中、郭景宇、鄭智軍等。

歷史沿革


長安縣劇團
長安縣劇團
劇團在1968年文革中曾改名長安縣文工團,1976年恢復為長安縣劇團。為了培養新生力量,從建團至今,共開辦了九期訓練班,培養學生350多人,其優秀者有:王升堂、李善、楊靜芳、王富安、屈世昌、王曉平、辛福民、耿星普、李太平、王粉莉、程香娟、張望、董長安、梁玉、劉淑萍、秦曉燕、郭曉娟等,都迭次補充了演員陣營,成為劇團的演出骨幹。
劇團建立之後,一方面演出秦腔和迷胡,一方面挖掘整理流行於長安境內的民間道情坐班戲,並從坐唱形式搬上舞台,命名長安道情,救活了一個劇種,為陝西地方戲曲藝術增添了一個新的品種。形成劇團秦腔、迷胡、道情兼演的特點。30多年來,演齣劇目甚豐,且演了大量的現代戲。有《窮人恨》《劉胡蘭》《一家人》《劉介梅》《雷鋒》《奪印》《三世仇》《槐樹庄》《紅燈記》《沙家浜》《收租院》《智取威虎山》《新人駿馬》《杜鵑山》《朝陽溝》《六斤縣長》(以上秦腔),《亮眼哥》《豐收之後》《一顆紅心》《人歡馬叫》《梁秋燕》(以上迷胡)及道情《江姐》等。演出的古典戲,除少數傳統戲外,多為經過改編或移植的劇目:《包公三勘蝴蝶夢》《包公誤勘狄龍案》《周仁回府》《銅台破遼》《游西湖》《三滴血》《鍘美案》《楊門女將》《金鱗記》《紅珠女》《王魁負義》《將相和》《滿江紅》《白蛇傳》、《假婿乘龍》《狀元打更》《屠夫狀元》《包公辭朝》等秦腔劇目;《隔門賢》《四岔稍書》《槐蔭媒》《八仙慶壽》等道情劇目。此外,劇團還演出了創作劇目《焦裕祿》《銀海怒濤》《桃葉渡》,改編劇目《三鳳求凰》《清風亭》《怒斬皇太子》《苦水甘泉》等。共排演了大、中、小型秦腔、迷胡、長安道情劇三百多個,年均演出300餘場。其中《隔門賢》《四岔稍書》《槐蔭媒》《八仙慶壽》四個道情小戲徠參加了1959年陝西省慶祝新中國成立十周年獻禮演出,獲得好評,《隔門賢》劇本先後由長安書店和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1960年,大型長安道情古典喜劇《牆頭馬上》參加陝西省新搬上舞台劇種會演,獲演出獎和音樂獎。主演惠婉英、岳天民、張秀蘭、王新成獲表演獎。1963年,《苦水甘泉》參加西安市現代戲彙報演出,獲劇本改編獎、音樂獎和演出獎;主演杜彩霞獲表演一等獎,王正秦、王正西、王新成、岳天民、王曉平等九人分別獲表演二、三等獎。1984年,《桃葉渡》參加西安市首屆戲劇節,獲創作三等獎、演出二等獎,劉淑萍、屈世昌分別獲表演二、三等獎。1989年,《賣酒》參加西安市第二屆藝術節,獲摺子戲演出一等獎,主演王粉莉獲表演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