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集鄉

河南省周口市太康縣轄鄉

王集鄉地處豫東平原,屬革命老區,位於太康縣城北15公里。106國道和漳楊公路交匯於鄉政府所在地,鄉村公路四通發達。全鄉有回、漢兩個民族,,總面積為84.2平方千米(2017年),耕地面積7.9萬畝,總人口達45714人(2017年)。鄉黨委下設48個黨支部,全鄉共有黨員1236名。郵政編碼為:461411 。

歷史沿革


名稱來歷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王姓人遷居此地,后興集,名王集。
地理位置地處太康縣城北部,東、東南與楊廟鄉毗鄰,南與城鄉郊接壤,西南,西與高賢鄉搭界,西北、北與龍曲鎮為鄰。人民政府駐王集村,電話區號0394,郵政編碼461411,距太康縣城15千米。
1949年,為王集老區。
1956年,劃為王集中心鄉。
1958年,成立王集鄉公社。
1961年,改區。
1964年,復稱王集鄉公社。
1984年,改為鄉。

地理環境


地形地貌

地處豫東黃淮平原。中部地勢西高東低,平均海拔54.6米;最高點斧頭崗村,海拔55米;最低點韓樓村,海拔54米。氣候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夏季炎熱雨集中,冬長寒冷雨雪少,春秋溫暖季節短,春夏之季多干風。多年平均氣溫14.6℃。1月平均氣溫0.8℃,極端最低氣溫-21.0℃;7月平均氣溫27.0℃,極端最高氣溫42.9℃。生長期年平均334天,無霜期年平均212.5天;年平均降水量760.4毫米。

水文

境內河道屬淮河流域。主要河道有大新溝、小新溝、大埝溝、高地河、王河、馬河6條;河流總長度32千米,河網密度0.46千米/平方千米。境內最大的河流為大新溝,從北至南流經西軒村、后李、城寺頭、前崗、后崗、新店鋪6個村莊。

自然災害

主要自然災害有乾旱、洪澇、連陰雨、大風、蟲害、冰雹、霜凍、疫病等。1998年,遭受連陰雨,秋季農作物大面積倒伏、歉收,減產600萬千克;受災人口1.2萬人。2003年7月中旬,連降暴雨,降水量達340毫米,造成嚴重水澇,成災面積31280畝,倒塌損壞房屋240間,糧食減產65萬千米。

行政區劃


村民委員會王集東王集西斧頭崗前崗焦堂徐庄陳樓
任庄方城平崗李占榮張大庄新店鋪江樓
趙樓城寺頭后李李小橋東軒村西軒村壩王
無梁閣石山張帝臣琅砑崗前進葛崗李庄
朱子崗豐收廳韓樓田莊梅崗姚庄尤橋
張大夫肖庄     

人口民族


2011年末,轄區總人口5.6萬人。總人口中,男性30240人,佔54%;女性25760人,佔46%。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55000人,佔99.9%。2011年,人口出生率11.5%o,人口死亡率6%o,人口自然增長率5.5%。
轄區東西最大距離12千米,南北最大距離8.5千米,總面積84.2平方千米。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665人。

經濟


農業

耕地面積8萬畝,人均1.4畝。2011年,農業總產值2.56億元,農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46%。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2011年,總產量32866噸,其中小.麥22432噸,玉米11100噸;人均814千克。經濟作物有花生、大豆、玉米等。
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牛、羊、家禽為主。2011年,生豬飼養量6.6萬頭,年末出欄3.4萬頭;牛飼養量0.92萬頭,年末出欄0.41萬頭;羊飼養量1.9萬隻,年末出欄1.2萬隻;家禽飼養量9萬羽,年末上市4萬羽。2011年,生產肉類2866噸;畜牧業總產值1.98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47%。
截至2011年末,累計造林2萬畝,其中防護林2000畝,經濟林120畝,林木覆蓋率20%。2011年,水果種植面積2460畝,產量3886噸,主要品種有西瓜、甜瓜等。2011年,大型農業機械2264台(輛)。農民人均純收入3864元。

工業

2011年,工業總產值達到3.4億元,比上年增長7%;工業增加值1.2億元。有重點企業3個,職工1800人。

商業

2011年末,商業網點160個,職工3000人。.專業集貿市場3個,大型購物超市12個,2011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3.8億元,比上年增長20%;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5600萬元,比上年增長18%。

財政金融

2011年,財政總收入650萬元,比上年增長12%;人均財政收入126元,比上年增長6%。2011年末,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3.4億元,各項貸款餘額1.2億元。

經濟概況

該鄉緊緊圍繞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穩定的目標,積極引導農民和調整農業結構,發展高效農業和精品林業,切實抓好了小麥、棉花、蔬菜、瓜果、食用菌、煙葉等產業,全鄉年產小麥6657萬斤,棉花660萬斤(全部優質化)。為提高複種指數,全鄉7.9萬畝耕地全部實行了間作套種,實現了一年多成熟成熟形成了一村一品個多村一品的生產格局。農業基礎地位不斷加強,生產條件得到改善,實現了50畝地一眼井,全鄉7.9畝耕地達到了旱能澆、澇能排的目的。林網改造“更新老齡樹,栽上優質林”的辦法,全鄉種植銀杏25萬棵,形成銀杏林網2.5萬畝,小雜果面積達300畝,精品林業的快速發展,使林網改造工作順利通過省林廳的驗收。王集鄉把發展畜牧養殖業作為發展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農業結構調整的重頭戲來抓,以鄉黃牛育肥總場和太澳種羊場為龍頭,走“公司+農戶”的路子,鼓勵廣大群眾植草養畜。全鄉黃牛存欄達1.7萬頭,山羊4.5萬隻,豬4萬頭,規模養殖場217個,養殖大戶1986戶,形成了4個養牛專業村,5個養羊專業村,3個養雞專業村,7個養豬專業村,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42%,成為該鄉農民增收的主要途徑。今後該鄉將充分利用世行貸款,引導農民發展奶牛業,建立擠奶站,全鄉已建成50頭以上的奶牛場3個,300頭奶牛不久將在王集落戶,使全鄉出現了普念“牛”經,大唱“養”戲的熱潮。
該鄉把發展民營經濟作為整個經濟發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王西的王成興辦的華成汽車車輪設備製造有限公司,總投資600多萬元,擁有高級工程師2名和94名員工,產品遠銷上海、北京、廣州、武漢等大中城市,產品供不應求,該公司年產值千萬元,入庫稅金達50萬元。河南省寶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該鄉原畜產品加工廠投資近500萬元,建成了獸葯加工廠,引進高科技人才8名,成為該鄉外商投資最多的企業。全鄉有民辦予制廠4個,木板廠3個,麵粉加工廠24家,個體工商戶達1325戶。該鄉第三產業發展迅速,前進村的豆製品加工,李庄的小磨香油,斧頭崗的木工傢具,梅崗的藤條編織等享譽省內外,鄉政府所在地的風味小吃招來八方來客,從事飲食服務業的店鋪42家。

文化


方城先後發現商、周、秦、漢幾個時期的文化遺址,被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交通


106國道穿境而過;縣鄉公路2條,總長度20餘千米;村公路40條。

社會


文化藝術2011年末,文化站1個,農村文化活動室37個,藏書5.6萬冊。

教育

2011年末,幼兒園12所,在園幼兒1200人,專任教師48人;小學28所,在校學生4600人,專任教師361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級中學2所,在校學生1700人,專任教師70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2011年,教育經費達478萬元。

科技

2011年末,各類科技人才2600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66人,經營管理人才52人,技能人才1200人,農村實用人才1282人。農技科研培訓站1處。

醫療衛生

2011年末,衛生院1所,村級一體化診所39個;病床80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1.42張。專業衛生人員36人,平均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0.64人。2011年,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17234人次,出院病人1289人次。2011年,農村安全用水普及率46%,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6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9.9%;孕產婦死亡率12/10萬。

體育

2011年末,體育場地37處,有專業的籃球、乒乓球訓練場所。48%的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40%。

廣播電視

2011年末,廣播喇叭51隻,入戶率100%,通響率100%。有30個電視頻道在本地落戶。有線電視用戶296戶,電視覆蓋率100%。

社會保障

2011年,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2344戶,人數2677人,支出258.23萬元,比上年增長1.2%;月人均72元,比上年增長20%。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241人,撫恤事業費支出108.8萬元,比上年增長15%。鄉級敬老院1所,入院人數45人,床位96張;分散供養五保老人282人每年每年每年出五保生活費40萬元。醫療救助120人次。

社會事業

該鄉不斷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在王集大街修建了長達1000米的隔離帶,全鄉共有集貿大市場5個,五分之四的村進行了村鎮規劃,文化、衛生、通訊、電力等事業蓬勃發展,鄉文化站被命名為省級先進文化站,衛生院被評為省級衛生工作先進單位。全鄉電網改造全部結束,通電話率達到100%,60%的村通了有線電視,豐富了全鄉廣大群眾的文化生活。

郵政電信

2011年末,郵政網點1個,投遞點37個,鄉村通郵率100%。固定電話用戶1200戶,行動電話用戶2.6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