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女媧圖

唐代佚名創作的設色畫

《伏羲女媧圖》是唐代一位佚名作者所畫(公元618~907年)用絹本設色而成的,縱長220厘米,橫長116.5厘米。

1965年新疆阿斯塔那出土,藏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描繪的是伏羲女媧相擁交媾的景象,表現了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人類始祖的形象以及未知的宗教含義。

作品內容


伏羲女媧上身相擁,以紅彩勾勒或塗繪衣服,衣袖飛揚,伏羲手持矩,女媧手持規,代表天地方圓,下身蛇尾相交,交合七段,為同類絹畫中交合最長的一幅,尾部粗長內勾,蛇尾以紅、黑線勾邊點線,內塗白彩。畫幅上下以墨線勾繪日月星辰,象徵整個天體在宇宙中不斷運行。
《乾坤譜》插圖
《乾坤譜》插圖
伏羲女媧圖中,有一副圖共有74顆圓點,易傳中寫到“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眾人不得其解。後來《乾坤譜》認為《伏羲女媧圖》中就包含著“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的含義。這74個點,每個都代表一顆星星,其中除了上面中央1點代表日,加周圍11點共12點代表上天12月,下面中央1點代表月亮,加周圍11點共12點代表12辰外。剩下的50顆星星里有49顆是“實星”,還有一顆“虛星”,就是那顆流星所代表的意義。伏羲女媧圖中的星數安排,一定有著“大衍之數五十”的寓意。“實星與“虛星”的巧妙安排,正是代表“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的含義。
在人類發現脫氧核糖核酸分子的30年後,一個西方人發現了這張圖上蛇尾的交纏,是雙螺旋線的結構方式,也是生物的基本遺傳物質脫氧核糖核酸分子結構。

創作背景


伏羲,亦稱犧皇、伏戲,是中國神話中人類的始祖,相傳人類即是由他與女媧相婚而產生。在傳說中,他教民結網,從事漁獵畜物,並創製八卦理論。
中國古代有“三皇五帝”的傳說,伏羲和女媧都是“三皇”之一。
史傳伏羲曾經畫過八卦,用各種符號來代表天、地、水、火、山、雷、風、澤。當時的古人就用這些符號來記載生活里發生的各種事情。傳說人工取火、用魚網打魚都是伏羲發明的。

作品鑒賞


伏羲女媧圖
伏羲女媧圖
伏羲女媧圖表現了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人類始祖的形象。圖中男女二人,均微側身,面容相向,各一手抱對方腰部,另一手揚起,男手執矩而女執規;男女下半身均為蛇形,互相交繞,男女頭之間上部繪日形,日中有三足鳥,蛇尾之下繪月形,月中有玉兔,桂樹,蟾蜍。男女日月形象四周,有大小不一的圓點,當系星宿,情態生動,線條粗獷,色澤單純,幅面綴以日月星宿之像,不僅有空間遼闊之感,也顯示了伏羲女媧作為人類始祖的崇高意味。整體構圖又似直入雲霄的參天巨木,讓人聯想上古天梯--建木,《淮南子·墬形訓》:“建木在都廣,眾帝所自上下。”《山海經·海內經》:“建木,百仞無枝,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實如麻,其葉如芒,大暤爰過,黃帝所為。”大暤者,伏羲是也。
伏羲手裡拿的是尺子,稱“矩”,是用來丈量的。所謂“丈夫”注重“丈”字,“丈”說的不是長度,指的是拿著尺子的人在丈量,就叫他“丈夫”。丈夫指男人,從字形可知,在田裡幹活的人叫“男人”,在田裡幹活,要量有幾畝地,量地的人就稱為男人,這是一種權力的象徵。女媧手裡拿的是規,這是女人拿的。拿“規”是用來研究天象的。中國最早的立法就叫“女媧歷”,也就是用來立法的。女媧補天又有一種說法叫“女媧補天”,不是說天露了。我們都知道一年有365天,在古代大巫們也知道。有一種說法是因為女性正常月經為二十八天,算下來一年十三個月,13乘28為364天,少一天,多的那一天補在了二月。
中國的圖騰是龍,英文發音是long。這幅伏羲女媧交媾圖,比亞當夏娃的傳說,更加形象地呈現了人類的遺傳形式,被記錄了下來。

星象對應


伏羲女媧圖右邊斗勺七顆星,為北斗七星。左下三角三顆星為南極座。而頭上和尾巴處都有一顆圍繞著十顆星的天體,古代數九為極,十是指全、完美的意思,而此處十顆星都連在一起,意為眾星環繞,所以由北斗七星、南極座、眾星環繞可知,其上並非太陽,為北極星。其下並非月亮,為南極星。現出土楚神話中有“太一”和“蝕太”一說,而太一星被認為是北極星,而“蝕太”隱而不見,北極星亮度是南極星的20倍,所以對應楚地神話。《禮記·禮運》云:是故夫禮,必本於太一。分而為天地,轉而為陰陽,變而為四時,列而為鬼神,其降曰命。

左執規右執矩釋義


(一)關於左執規右執矩介紹
《黃帝四經》當中說:“左執規,右執矩,何患天下?男女畢迥,何患於國?五正既布,以司五明。左右執機,以待逆兵”。這段話意思是:天地圓方,左手應天,而循天道之圓潤;右手應地,而遵後天之方正。分工統一,大腦統於一,守中執一,左右協調,天下也就易於治理。這個“規”,是指大家畫圓時用的圓規。“矩”是指畫四方形時用的矩尺,也就是角尺。
(二)“規與矩”是治理學的法度
規與矩,就是法之度。《黃帝四經》:“法度者,正之至也。而以法度治者,不可乳也。而生法度者,不可乳也。精公無私而賞罰信,所以治也。”
道法自然。道生法,法於大道,有了符合天地自然規律與秩序的法度以後,就要達到“正之至也”。“法度者,正之至也”是指法度的存在是為了維護事與物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保障其沿正途而正規、規範和符合標準地成長,使事與物能夠恆定穩定地得以執行和落實。“而以法度治者,不可乳也”是指用法律來治理就不應該發生混淆和紊亂。“而生法度者,不可乳也”,同樣是指擬定一個法令或者一個企業的規定、章程,都不能亂來,必須要“命之曰上同”,上同於天道的自然規律,而不是個人、小眾群體的利益,才能實現天長地久。“精公無私而賞罰信”,是指管理者、治理者、執行者以及各級執行貫徹的人員,都應該做到非常精細的大公精神、少私而寡慾、賞罰分明,並且要取信於人,而不是貪婪腐敗,那麼治理就容易達成了。
“而生法度者,不可乳也”,例如,在生活中,就要注意:男孩就不要穿女孩的衣服,也不要起女孩的名字,女孩也同樣如此。有的大人隨心所欲,給男孩穿上女孩的衣服,或者給女孩起個男孩的名字,這種行為在無形中已經影響到了孩子們將來的性格傾向。這一點,一般的成年人不知道,實際上裡面就有“無所逃亓神”的奧秘,而且等於給孩子體內的“神”定了性質,具有這些微妙的作用,所以應當注意法度不可亂。“精公無私而賞罰信,所以治也”處理孩子的事是這樣,做事業也是這樣。
在確立了無私的忠信以後,在智識上面首先就要開始歸正。什麼樣的意識是正確的,什麼樣的智識是符合道法的,意識、智識的善、正、真至為關鍵,要首先把它規定好,並且嚴格地依照“精公無私而賞罰信”去做,才能夠“治”,並且無所不治。
萬物都是道生德養,每個生命的基因中都具備著與天地相同的屬性、無為而治以及自趨德道的屬性,但這需要人類少私而寡慾才能重新激活。有為而治的方法中,有一個至簡至易的方法,就是“定形名”。治理的規矩度數之下有形名。法度定下來以後,不隨意地亂動,制定法度者本身也不要亂動,並且保持著“精公無私而賞罰信”,就能夠達到“治”。

雙螺旋結構釋義


“玄”字,古代最初始的甲骨文寫法就像雙螺旋結構一樣的玄波。這一個玄波,稱之為陽玄波和陰玄波,一陰一陽兩個波紋構成了古代甲骨文的“玄”字。
近兩千五百年以來,可以說中國人自己把這個“玄”字都解讀錯了,將其進行了相當程度的形而上學化、迷信化。實際上,“玄”字並不單純指三維空間以上的事和物,而是非常現實的象喻,是指每一個生命體的最基本結構。例如人體細胞裡面的雙螺旋結構,就是“玄”字的構形。
西方人發現雙螺旋結構DNA之後,整個世界都為之躁動、興奮,認為是他們發現了生命的奧秘。其實,祖先早在兩千五百多年前,就細緻入微地觀察到了雙螺旋結構,並且根據結構特點將其命名為“玄”。而且,中國慧識悊學文化中的“玄”的概念,還遠遠超過了DNA局限性的命名,因為其所象意的能量結構廣袤地存在於宇宙大環境當中。
人們大都知道“天地一太極”和“人身一太極”,其實天、地、人這三才之內存在著無限數的太極。太極圖文的外圓圈,就是“德一”能量的“曲則金”成文,是生物光態的結構。太極弦雙曲波動文,是萬物在“三生萬物”下賦形、具有生命活力的微型巨大能量發動機;眾多的生命奇迹,全都離不開這個精微但是能量極強的發動機的準確運轉;能否正確“韻動”起來,則是其中的關鍵。
太極圖弦文,同樣是修身內文明實踐中的人文發現。古代“玄”即是“弦”,老子是生命中生物光態下太極弦文的發現者和記錄闡釋者。“玄文”,就是生物光波粒二象的雙曲振動波紋。老子的“玄之有玄,眾眇之門”的論斷,既是揭示生命的光學太極玄(弦)雙曲波文原理,同時也是指細胞DNA的雙螺旋結構。
在歷史上,這個“玄”字的結構發生過變化,上半部分增加了一個穹窿,增加了一個近似向下的曲拱,這象徵著天,也象徵著生命體內胸腹之間的橫膈。在修身學中,將人體內橫膈之下定位為人體生命的第一重天。這個天穹的象意,不僅僅是講述“天地”的“天”,更重要的是講述人體橫膈膜就像天穹一樣,在內天地的範圍之內,對生命起到一種節制和調節的作用。在腹腔裡面,如果能夠把“玄之有玄”這兩個“S”"波真正韻動起來,那就會演變成“中”字結構,也就是雙螺旋運動的一個能量軸。這個能量軸具備了,生命才會健康,思維オ會變得睿智,才能實現中國人文歷史上人們夢寐以求的天人合一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