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鞍

位於蝶骨體上表面的鞍狀結構

垂體窩和鞍背的合稱。蝶鞍位於顱中窩正中部、蝶骨體上部;形似馬鞍狀;包括垂體窩、鞍結節、中床突、交叉前溝、視神經管、前床突、鞍背和后床突等結構。

簡介


鞍底:即垂體窩的底;其形狀多數為平坦(平直型)或凹陷(下凹型),少數為隆起(上凸型)。
蝶鞍是顱內骨結構的 解剖學名稱,指的是 蝶骨在顱中窩中間部分高起,形如馬鞍的骨結構。蝶鞍中央凹陷叫垂體窩,容納腦垂體。正常情況下,蝶鞍與 腦垂體之間緊密相貼,幾乎沒有空隙。當各種病理因素導致蝶鞍變形(鞍隔缺損)、擴大或 腦垂體萎縮變小,使蝶鞍中央凹陷與腦垂體之間的間隙擴大,形成“空泡”樣改變,在 顱骨X片、腦室造影、CT或腦部核磁共振檢查時可發現明顯的密度降低形如“空泡”的影像,稱為“蝶鞍空泡

蝶鞍空泡


造成蝶鞍空泡的疾病有很多,主要是一些顱腦疾病(下丘腦、垂體疾病)、中樞神經佔位性疾病和 內分泌紊亂性疾病,臨床和文獻報導最多的是“空泡蝶鞍綜合症”。上面幾位已經介紹得非常清楚,在此不多贅述。
要診斷蝶鞍空泡的病因,需要根據臨床表現、內分泌改變情況、顱腦受壓所致的神經系統癥狀、以及各種 影像學檢查綜合判斷。

關係


本組標本中有17側一側蝶竇與兩側頸內動脈相鄰。手術進入一側蝶竇腔時,同側頸內動脈可能會考慮到,而對側頸內動脈由於不了解解剖變異極有可能損傷。因此,術前充分了解病人的影像解剖學資料,包括副鼻竇平片,顱底片,蝶鞍斷層片,CT及MRI等,分析研究頸內動脈與蝶、篩竇的解剖毗鄰關係,做到心中有數。

解剖


頸內動脈在蝶竇外側壁上形成壓跡及隆起,有41.4%的標本有不同程度的隆起。報道稱,有98%的頸內動脈有蝶竇內形成隆起,而且隆起處的骨壁很薄,厚度在0.5mm以下者佔88%,骨壁缺損者佔8寫。頸內動脈管位於蝶竇外側壁的上部,在視神經管之下。術中可根據頸內動脈管在蝶竇內的隆起來確定視神經管的位置,為視神經管減壓術提供了一個解剖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