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蠶壇
先蠶壇
蠶神是中國民間信奉的司蠶桑之神。中國是最早發明種桑飼蠶的國家。在古代男耕女織的農業社會經濟結構中,蠶桑佔有重要地位。所以無論是古代統治階級還是普通的中國勞動人民都對蠶神有著很高的敬意。
北京先蠶壇曾經有多處。明嘉靖九年(1530)正月,在安定門外建壇,后“禮部上言,皇后出郊親蠶不便”,嘉靖皇帝乃召見大學士張孚敬、尚書李時議對前先蠶壇於西苑,“曰:‘朕惟農桑重務,欲於宮前建土谷壇,宮後為蠶壇,以時省觀,卿等視其可否?’”於是在次年十月,改築先蠶壇於西苑。
先蠶壇
壇為方形,南向,一層。東、西、北面均植護壇桑林,南面偏西處有正門三間。入門即為先蠶壇。先蠶壇東南為觀桑台。觀桑台北為親蠶門一間,綠琉璃瓦歇山頂,門左右連接朱紅圍牆,圍牆北折構成一院落。院內前殿為繭館,五開間,綠琉璃瓦歇山頂,前後出廊,三出階,各5級。東西配殿各三間,綠琉璃瓦硬山頂。後殿為織室,五開間,綠琉璃瓦懸山頂,五花山牆,前後出廊,明間出階。有東西配殿各三間。前後殿間有迴廊相連。觀桑台東南有先蠶神殿三間。坐東朝西,硬山頂,前出廊,三出階。殿南北分別為井亭、宰牲亭各1座,方形綠琉璃瓦攢尖頂。殿西,北有神庫三間,南有神廚三間,均為綠琉璃瓦硬山頂。神殿以北有蠶署三間。蠶署以北有蠶室二十七間。先蠶壇壇門外東南有一獨立院落,其中有陪祀公主福晉室及命婦室各五間,均西向,灰瓦硬山頂。
清朝時,每年春季第二個月的已日,由皇后或她派人來此祭祀蠶神。
1949年後,先蠶壇由北海實驗託兒所(北海幼兒園)使用。託兒所對全壇進行修葺和改造,拆除先蠶壇和觀桑台,填平浴蠶池,將舊式門窗改成新式玻璃門窗。
高士奇所著《金鰲退食筆記》中記載:“親蠶殿,在萬壽宮西南(萬壽宮在原西安門內迤南。筆者注)。有齋宮,具服殿,蠶室,蠶館,皆如古之。蠶壇方可二丈六尺,壘二級,高二尺六寸,陛四齣,東西北俱樹以桑柘。採桑台高一尺四寸,廣一丈四尺。又有鑾駕庫五間,圍牆八十餘丈。”清時地名叫蠶池口。蔡升元有《移居蠶池養疾恭紀詩》,頷聯是:“平分翠色瀛台柳,依舊清光太液池。”由此可推斷其大概位置。
清初,並無先蠶之祭,到康熙時,才在今中南海豐澤園設立蠶舍。北海先蠶壇是明朝時遺物。
現院內種有很多桑樹,東面有一條小河,名為“浴蠶河”。主殿是親蠶殿。殿內懸掛乾隆御筆的匾額:“葛覃遺意”;並有對聯:“視履六宮基化本,授衣萬國佐皇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