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疤眼

楊疤眼

《楊疤眼》是清代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

簡介


拼音:yáng bā yǎn
語出:《聊齋志異》(卷七)第三十二篇

原文


一獵人,夜伏山中,見一小人,長二尺已來,踽踽行澗底。少間,又 一人來,高亦如之。適相值,交問何之。前者曰:“我將往望楊疤眼。前見其氣色晦黯,多罹不吉。”後人曰:“我亦為此,汝言不謬。”獵者知其非人,厲聲大叱,二人並無有矣。夜獲一狐,左目上有瘢痕,大如錢。
據《聊齋志異》鑄雪齋抄本

註釋


踽踽(jǔjǔ舉舉):孤獨的樣子。
高亦如之:高矮也相等。
交問:彼此相問。

譯文


有一個獵人,夜間到山中打獵。剛埋伏下,看到一個小人,身長約有二尺,孤零零地在溝底行走。一會兒,又來了一個小人,大小高矮和前一個一樣。他倆相遇,互相問到哪裡去。前一個說:“我要去看望一下楊疤眼。前天見他臉上氣色不好,恐怕有大難臨頭。”后一個說:“我也是要去看望他,你說的一點不錯。”獵人知道他倆不是人,便大聲喊叫,霎時,兩個小人都不見了。
這天夜裡,獵人打倒一隻狐狸,發現它的左眼皮上,有一塊像銅錢那麼大的疤眼。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清代傑出的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市)人。他出身於一個沒落的地主家庭,父親蒲槃原是一個讀書人,因在科舉上不得志,便棄儒經商,曾積累了一筆可觀的財產。等到蒲松齡成年時,家境早已衰落,生活十分貧困。蒲松齡一生熱衷功名,醉心科舉,但他除了十九歲時應童子試曾連續考中縣、府、道三個第一,補博士弟子員外,以後屢受挫折,一直鬱郁不得志。他一面教書,一面應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歲時才援例出貢,補了個歲貢生,四年後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齡對當時政治的黑暗和科舉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認識,生活的貧困使他對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體會。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寫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齋志異》外,還有《聊齋文集》和《詩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