綏德縣

陝西省榆林市下轄縣

綏德縣地處陝北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位於陝西省北部,榆林市東南部。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境內有龍山文化遺址。資源豐富。總面積1878平方千米。。綏德歷史悠久,人文薈萃,舊稱“上郡古邑”,素有“天下名州”、“秦漢名邦”、陝北“旱碼頭”之美譽。

綏德傳統糧食作物主要有:高粱、糜谷、黃豆、玉米、小麥(今已極少種植)、豆類等。

綏德素有“秦漢名邦”、“天下名州”、“西北旱碼頭”之美譽。歷史上秦太子扶蘇、大將蒙恬,漢代名將李廣曾率部駐守,著名的昭君出塞、文姬歸漢、漢武巡邊都從這裡經過,是抗金名將韓世忠的故鄉。1924年在綏德師範建立陝北地區最早黨團組織,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抗日軍政大學、警備區和359旅司令部先後駐綏。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綏德戰鬥生活,王震、習仲勛等革命前輩先後在綏德任職工作。民國時期和上世紀50年代前,曾是行政專員公署所在地,在陝北政治、經濟、軍事、交通等方面具有重要地位。

2019年3月,被列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2019年5月7日,陝西省人民政府批准綏德縣退出貧困縣序列。

2019年末戶籍總人口352579人,完成生產總值90.55億元,同比增長5.2%。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綏德縣常住人口為255294人。

歷史沿革


黃河中游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綏德縣地處黃河中游的陝北中部,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根據境內出土文物的推斷,在舊石器晚期就有人類定居,到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大量的人類在這裡生息,遍佈於境內的龍山文化遺址(土語米面場)充分說明這一點。
綏德縣
綏德縣
上古為五龍氏地(人皇之後,皇伯、皇仲、皇叔、皇季、皇少,兄弟五人乘龍上下曰五龍氏。)
夏、商為雍州之地(禹分天下為九州,雍為其一。)
周為荒服之地(周天子划侯國為甸、候、賓、要、荒五服戎狄為荒服,見《史記·匈奴傳》)。
春秋先為赤翟(狄)、白翟共居之地,后只居白翟(見《史記·匈奴傳》、《春秋》、《史記·晉世冢》)。
戰國屬魏上郡。(見《史記·匈奴傳》)。後上郡歸秦(見《史記·秦本記》)。后屬趙為膚施(見《史記·趙世冢》·《史記正義》)再后又屬秦仍為上郡(見《史記·秦本記》、《史記·趙世冢》)。
秦統一全國后,實行郡縣制。始皇帝初分全國為三十六郡,上郡為其中之一。今綏德為上郡(見《括地誌》、《元和志》、《寰宇記》、《廣韻》、《通鑒輯覽》等)。上郡轄膚施、高奴、雕陰、陽周等縣(膚施城在今縣城,一說城東之義合,另一說城東南之鐵騎坪),值得一提的是,此處為秦公子扶蘇自盡和埋葬之地。
漢高祖元年(前206年),項羽改上郡為翟國,由其所分之翟王董翳管領,翟國都於高奴。
漢統一全國后,沿襲秦制。漢高祖二年(前205年),翟國地歸漢,漢仍置上郡、膚施縣。上郡治膚施統領膚施、獨樂、陽周、白土、奢延、高奴等二十三縣(見《漢書·地理志》)。
新莽時,改上郡為增山,增山領上陵廣信、積粟、卑順等十四城。
東漢實行州、郡、縣制。增山復為上郡,隸并州。治膚施。上郡領膚施、白土、奢延、雕陰、定陽、高奴等十城(見《後漢書·郡國五》)。
漢永初五年(111年)零羌占上郡地,上郡治所遂徒於衙(今白水),永建四年(129年)上郡歸舊土。永和五年(140年)凍羌侵上郡地,上錦治所徙居夏陽(今韓城)。中平元年(184年)前後,羌胡大掠上郡,上郡郡治又徒遷(見《後漢書·順帝記》)、《晉書·地理志》。
建安十八年(213年)上郡改入冀州管(見《晉書·地理志》)。
晉初隸并州,無建置,有時仍曰上郡。永安年(304年)后,匈奴、羌氏不斷佔領,故較荒亂。
東晉安帝義熙三年(407年)后,入大夏赫連勃勃之吳兒城。(見《元和志》。吳兒城在今四十鋪附近,一說在城西二十五里吳兒砭一帶)。
北魏(386--534),拓跋氏建魏,實行州、郡、縣制。在今縣東界設政和縣,縣東部屬之。今縣西則屬魏平縣(治所在今子洲縣老君殿一帶)。政和縣與魏平縣均屬東夏州之朔方郡。(見《魏書·地形志》、《陝西地理沿革》)。
西魏(535--556)的行政建制因循北魏。因局面混亂,廢設無常。廢帝元年(552年)在今縣城設綏州。安寧郡和上縣,在今縣東(義合一帶),設安寧縣,縣東南(崔家灣或河底)設安人縣。綏州轄三郡:安寧郡、安政郡和撫寧郡。安寧郡轄六縣:上縣、安寧縣、安人縣、綏德縣、延陵縣、城中縣。此期三級並置,上縣既是州治又為郡治。(見《隋書·地理志》《元和志》、《陝西地理沿革》。)《隋書·地理志》《元和志》、《陝西地理沿革》。)
北周(557--581),仍設綏州、安寧郡和上縣。另在縣東部置義良縣。綏州領四郡:安寧郡、安政郡、綏德郡、撫寧郡。安寧郡領七縣:上縣、安寧縣、良鄉縣、安人縣、綏德縣、延陵縣、城中縣。(見《隋書·地理志》《元和志》、《陝西地理沿革》。)
隋(581--618)初實行州、縣兩級地方行政制度,不久改綏州為上州,三年(607)撤消上州設立雕陰郡。開皇三年改安人縣為吉萬縣。大業元年撤安寧縣、吉萬縣、義良縣,併入上縣。雕陰郡領十一縣:上縣、綏德縣、延福縣、大斌縣、儒林縣、開疆縣、撫寧縣、真鄉縣、開光縣、銀城縣、城平縣。大業十三年(617)梁師都稱帝,今縣城屬梁國。(《隋書·地理志》)
唐(618--907)實行道、州、縣虛三級的行政制度(因道是監察區域,不是真正的一級行政區域,故稱虛三級)。唐初今縣地梁師都佔據,唐武德三年(620)於延州豐林縣僑置綏州,六年綏州徒置延川縣,七年又遷於魏平縣貞觀二年(682)滅梁師都,綏州遷回上縣。天寶元年改上縣為龍泉縣。綏州隸屬關內道,領轄五縣:城平縣。
五代十國(907--960)實行以州統縣的二級制。今縣地仍設綏州和龍泉縣但政局動蕩,歸屬變化頻繁,先後有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佔據(見《五代史·職官考》、《太平寰宇記》)。
北宋(690--1127)初設道,又改道為路,路下設府、州、軍,在府、州、軍下設縣。宋太平興國七年(982)今綏德縣地被西夏佔據。治平四年(1067)后漸次收復,熙寧二年(1069)置綏德城,隸延州。元豐七年(1084)又把延州的米脂寨、義合寨、浮圖寨、懷寧寨、順安寨、綏平寨等六寨改屬綏德城。元符二年(1099)改設綏德軍,隸永興軍路,轄清澗城,臨夏城和米脂寨、克戎寨、白草寨、順安寨、永寧寨、開光寨等等。
元(1271--1368)實行省、路、府、縣四級行政制度。今縣地歸綏德州直轄。綏德隸屬陝西等處中書省之延安路,轄領清澗縣、米脂縣(見《元史·地理志》、《陝西地理沿革》)
明(1368--1644)實行承宣布政使司(省)、府、州、縣四級制,今綏德縣地仍為綏德州。洪武十年(1377)五月撤消,后又復設,隸延安府,領米脂縣,洪武七年(1374)至十三年曾領佳縣、吳堡縣,明初至嘉靖四十一年(1562)曾領清澗縣。洪武初置延綏鎮(明邊陲要地,九大重鎮之一)。洪武六年(1373)設綏德衛(軍事機構)。延綏鎮初領神木道、榆林道、靖邊道、以及綏德衛、慶陽衛、延安衛、榆林衛共十二營堡三十六城堡。綏德衛轄百戶所五十個。成化九年(1473)延綏鎮移治榆林(見《明史·地理志》、《明統一志》、《陝西地理沿革》)。
清代(1664--1911)的行政制度是省、道、府(直隸州直隸廳)、縣四級制。清初今縣地仍為綏德州,隸領關係未變。雍正三年(1725)升為直隸州,轄領米脂縣、清澗縣。雍正九年(1731)神木倒改為分巡延綏廊道,移駐綏德,轄延安府、綏德州。十三年有增領吳堡縣。乾隆二十五年(1760)延綏廊道移駐榆林。(見《陝西省通志》、《陝西地理沿革》)
民國(1312--1949)初設省、道、縣,後設省、專署、縣。民國二年(1913)廢州設綏德縣,隸屬榆林道。民國二十二年(1933)撤消道制,綏德縣直屬陝西省。民國二十四年(1935)八月在綏德縣城設陝西省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統管綏德、吳堡、清澗、延川、延長、安定(今子長縣)、安塞、膚施(今延安)、保安(今志丹縣)。1940年二月綏德縣解放,在綏德西部雙湖峪成立綏西辦事處,管理苗家坪、雙湖峪、周家街等聯保。又在綏德縣城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綏德分區),隸屬陝甘寧邊區,轄綏德、米脂、佳縣、吳堡、清澗五縣。1944年元月綏德分區增轄新成立的子州縣。1948年七月綏德分區又增轄橫山縣、鎮川縣。1949年5月綏德分區改屬陝北行政公署(駐地延安)。
1950年5月,綏德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為綏德分區專員公署(綏德專區),隸屬陝西省,轄綏德、米脂、佳縣、吳堡、清澗、子州、子長、延川等八縣。1956年10月綏德專區撤消,綏德縣划屬榆林專區。1956年12月清澗、子州、吳堡三縣並歸綏德縣,1961年10月劃出。1969年榆林分區專員公署(榆林專區)改稱榆林地區行政公署(榆林地區),綏德縣屬之,一直至今。
文化故事“米脂婆姨綏德的漢”
陝北的梁峁縱橫,植被不多,滿眼皆是黃土,望之蒼茫而悠遠,但是在米脂與綏德之間,不論男女,個個高挑勻稱,男的健壯,女的窈窕。綏德縣誌稱呂布是綏德人,米脂縣誌稱貂蟬是米脂人,到底是不是,這年代太久遠了,誰也弄不清楚,但是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這句話卻流傳下來了。奇怪的是後世稱得上漢子的李自成不出在綏德偏偏生於米脂,而米脂自從貂蟬之後,著名的美女一個也沒有了。
米脂與綏德古來即是漢胡廝殺的戰場,因此這兒五胡雜處,各民族的通婚,使得這兒的人看起來要比別處的人健壯而優美。男人健壯,女人優美,那這兒該是人間天堂,大家都其樂融融了,但情況卻不是這樣,原因是這兒太貧瘠。黃土高原太高了,乾旱少雨,一畝穀子就產百十斤小米,梁峁坡腦上不是鮮翠的綠色,多是耐旱的野草乾巴巴的葉子,這些野草也長得稀稀拉拉的,遠沒有其它地方的茂盛。因為貧窮,這兒的男人為了求生,就要走西口,所謂走西口,是指到銀川平原或內蒙的河套一帶去,那兒相對陝北要富庶的多。不過走西口的男人發財回來的不多,將命丟在外面的不少,但是在家鄉實在混不下去了,走西口總還能給人一絲希望,於是窮人家的男孩子往往從小就立下志向,去西口發大財,發了大財回來就用石頭箍窯洞,箍好了窯洞就買最好的毛驢,然後給這毛驢頭上拴上紅綢帶,叫上吹嗩吶的人,浩浩蕩蕩親朋好友都叫上,去將小妹妹迎娶回家。
於是這兒走西口的人流源源不斷,在溝汊間破窯洞里居住的窮漢子們,頭上包著白羊肚手巾,披件破棉襖,就氣昂昂的去走西口了。他們臨走時自然要向妻子或者心上人告別,女人們傷心這生離死別的凄慘,走西口的歌也就到處傳唱開了。
幾乎所有傳統的陝北民歌都是凄慘的,“五哥放羊”、“三十里鋪”就是米脂與綏德一帶流傳的,那種旋律在悠揚優美的同時,句句催人淚下。貧瘠的土地上生長著彪悍的男人窈窕的女人,這土地也就同時生長“走西口”“三十里鋪”這樣憂傷的民歌。
米脂與綏德乾枯貧瘠的土地上頑強的生長著一種花,叫山丹丹,這種花的外形和百合幾乎一模一樣,我過去一直認為那就是百合花,但到底是不是,我到現在也不知道。但我知道在陝北,能嫁給綏德的漢子是女子的一種榮耀,能娶上米脂的婆姨也是所有男子的期盼,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在陝北已經成為一種招牌,成為一種帶喜劇色彩傳說。
當然,現在的米脂和綏德早已富得流油了,陝北的油田煤田的大面積開採,使得那兒的人大部分腰包鼓脹起來了,不過,富足之後米脂的婆姨是個什麼樣子,我沒有見過,倒是見過幾個綏德的大款漢子。好傢夥,那漢子是威風八面,顧盼間很有點漢子的味道。因此我想,米脂的婆姨該比過去更嫵媚更嬌美才對
“綏德的漢”為什麼和“米脂的婆姨”齊名呢?
到綏德去看一看就知道了。綏德自古為“天下名州”,地處陝北腹地,是大理河和無定河交匯之處,也是太(原)銀(川)公路和西(安)包(頭)公路交匯之處,為陝北交通樞紐,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名州出名人,名州的人聰明、勤勞、儉樸、堅韌不拔。名州的漢子更是出名。高大、彪悍、英俊的綏德漢,頗有北方陽剛之氣。南宋名將韓世忠,綏德人,抗金英雄,因反對秦檜議和,被解除兵權。他曾替岳飛鳴冤,面詰秦檜。中共陝西黨組織的創建人之一李子洲,也是綏德人,他為中國革命做出了巨大貢獻。綏德男子,不僅長得英俊,而且能文能武,多才多藝,他們創造了石獅藝術,把石頭變成金,即使是普通老百姓,也敢於走南闖北,善於發財致富,建家立業。所以,“綏德的漢子”與“米脂的婆姨”並駕齊驅,馳名天下。
綏德縣地處陝北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位於陝西省北部,榆林市東南部。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境內有龍山文化遺址。資源豐富。
綏德縣位於陝西省北部,榆林市東南部。東經110°04′-110°41′,北緯30°04′-37°45′。東西寬50千米,西北長51.8千米,總面積1878平方千米。總人口36.5萬人(2008年)。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綏德縣常住人口為255294人。
縣人民政府駐名州鎮,郵政編碼:718000。行政區劃代碼:610826。電話區號:0912。拼音:SuideXian。

地理環境


位置
綏德縣
綏德縣
綏德縣位於陝西省北部,東經110°04′~110°41′,北緯37°16′~37°45′。東靠吳堡,西接子洲,南鄰清澗,北連米脂,東北角與佳縣接壤,東南隔黃河與山西省柳林縣相望。綏德縣城距榆林地區駐地榆林縣城120公里,距省會西安市600公里。綏德縣地處陝北腹地,歷為陝北交通樞紐。南達延安、西安,北通榆林、內蒙,東抵吳堡、山西,西到定邊、寧夏。橫穿晉、秦、寧的307國道與縱貫陝、蒙的210國道在綏德縣城相交。
地貌
綏德縣地勢東北部最高,東南部最低,總的趨勢是由西北部向東南部逐步降低。綏德縣在海拔607.8米至1,287米之間,平均海拔920米。黃河在縣東南界彎曲南流。無定河由縣北向東南貫流。大理河由縣西北向東南流,於縣城東北入無定河。淮寧河由縣西南向東北流,於鄧家樓入無定河。綏德縣屬黃土丘陵溝壑區第一附區,是典型的峁梁狀黃土丘陵溝壑區,以峁狀為主。又由於黃河與無定河的切割和沖積,形成無定河河川地和黃河峪谷區。
氣候
綏德縣屬溫帶大陸性半乾旱氣候,年平均降雨量486毫米,年平均氣溫9.7度,無霜期165天,年總輻射量(光量)為132.49千卡/cm。年平均氣溫為9.7℃。一年中最熱的是7月,月平均氣溫為24℃;最冷是1月,月平均氣溫為零下7.5℃。氣溫年較差為31.5℃。年極端最高氣溫38.4℃,年極端最低氣溫為零下25.4℃。

自然資源


水資源
綏德縣無定河
綏德縣境內河流全屬黃河水系,流經的一級河流有黃河,二級河流有無定河,四級河流有大理河、淮寧河,五級河流有義合河。綏德縣五級以下河流共483條。所有大小河流包括入境流量,共計徑流量990.86立方米/秒,其中自產水量0.8381立方米/秒,入境流量990.02立方米/秒。年徑流量312.4776億立方米。
植被資源
自然植被面積為831230畝,占綏德縣總土地面積的30%,覆蓋度為10~20%,生長的主要是灌木、野草和野花。灌木主要有檸條、酸棗、烏柳、羊厭厭等。野草有400多種,其中主要有18科80多種,以菊科、禾本科為主,次為豆科、十字花科、薔薇科、旋花科、百合科等。野花有4類、60多種、100多個品種。林業用地面積1027672畝,佔總土地面積的37.09%,其中有林地343906.5畝,灌木林地121畝,疏林地932畝,未成林造林地82697.3畝,苗圃地240畝,宜林地599775.2畝,森林覆蓋率15.4%。
動物資源
獸類:有狐狸、獾、狼、黃鼠狼、松鼠、老鼠、野兔、“兔鼠子”、獪等。
禽類:有麻雀、喜鵲、鴿子、啄木鳥、老鷹、鷂子、貓頭鷹、梟、燕子、天公雞、百靈鳥、斑鳩、布穀鳥、烏鴉、雉、蝙蝠、“臘嘴”、“清翅”、“柏皺皺”、“鴿虎”等。
蟲類:有蠍、螞蟻、蚊子、臭蟲、蝴蝶、蜂(土蜂、馬蜂、黃蜂等)、蜻蜓、螳螂、螞蚱、蜘蛛、蟋蟀、螢火蟲、屎克郎、蜥蜴、“毛油夜”、壯地蟲、“捎禿子”、“鞋地蟲”、粟灰螟、瓢蟲、蚜蟲、粘蟲、紅蜘蛛、螻蛄、地老虎、金龜子、金針蟲、棗步曲、油旱等。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綏德其名始於北魏時期,取“綏民以德”之意。據《綏德縣誌》:綏德“金州名,本後魏綏州,宋為綏德城,金升為州,因城舊名也。”清道光二十八年,江士鬆手書“天下名州”四個大字,每字1.5丈,寬1丈,故后名“天下名州”。
隋末唐初元寶元年(公元742年)撤州設上郡,宋熙寧三年(公元1070年)改綏州。1913年復設綏德縣。
2000年,綏德縣轄11個鎮、12個鄉:名州鎮、四十里鋪鎮、石家灣鎮、田莊鎮、薛家河鎮、吉鎮、義合鎮、棗林坪鎮、薛家峁鎮、崔家灣鎮、定仙墕鎮、辛店鄉、白家鹼鄉、韭園溝鄉、土地岔鄉、滿堂川鄉、馬家川鄉、中角鄉、田家岔鄉、蘇家岩鄉、河底鄉、趙家砭鄉、張家砭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310880人,其中:名州鎮42739人、薜家峁鎮11880人、崔家灣鎮18745人、定仙焉鎮8667人、棗林坪鎮9197人、義合鎮18649人、吉鎮鎮11715人、薜家河鎮12221人、四十鋪鎮21993人、石家灣鎮15868人、田莊鎮12133人、辛店鄉26381人、白家鹼鄉11759人、蘇家岩鄉5471人、河底鄉5607人、田家岔鄉7002人、中角鄉11901人、馬家川鄉8291人、土地岔鄉8611人、滿堂川鄉10950人、趙家砭鄉9170人、韭園溝鄉8836人、張家砭鄉22313人。
某年,綏德縣轄11個鎮、9個鄉,661個行政村、20個居委會。(根據當年行政區劃代碼整理,估計為2002年前後)

名州鎮

代碼:610826100 轄文化路、葡萄梁、薛家畔、西山路、北門灘、北門灣、田家后溝、東門墕、背坬、井灘、東街、圪凸、新市場、新勝溝、小劉家溝、砭上等16個居委會,五一、雕山、踴躍等3個村委會。

薛家峁鎮

代碼:610826101 轄賀家園則、張家塔、周家渠、李家灣、周家溝、高家畔、郝家山、東溝、寬坪則、紅旗溝、王家渠、何家溝、馬家坪、劉家辛庄、鍾家圪勞、郭家坪、鍾家溝、高道則、魏家峁、楊家溝、賀家山、賀家砭、薛家峁、趙家渠、榆林坪、新家峁、崔家圪坨、許家坪、前趙家砭、後趙家砭、崔家溝、元條、徐家山、楊大溝、胡家灣、劉家坪、郭家溝、慕家溝、邢家溝、石家溝、團結溝等41個村委會。

崔家灣鎮

代碼:610826102 轄崔家灣鎮居委會,朱家寨、石角、王家溝、稍峁、魏家山、黃家坡、趙家溝、張家坪、高家寨、後任家溝、張庄、蒲家圪勞、郝家崖、前任家溝、張家岔、雷家溝、韓家園則、胡家圪勞、紙房溝、崔家灣、海則灣、西川、邱家鹼、艾山、清水溝、顧家畔、棗峁、李家岔、鐵茄坪、辛庄、雷家鹼、鐵茄坪、林家寨、西馬灣、蘇家岩、圪坨、橋溝、梁家川、王家川、郝家砭、山榆坬、賀家灣、坡上、橋則山、漫王山、韓家山、店房裡、北山、寨則山、王圪峁、李家灣、馬家山、文家山、黨家山、張家山、焦石堡、學家山、老莊、王家山、趙家坬、黃石畔等65個村委會。

定仙墕鎮

代碼:610826103 轄定仙墕、耿家山、賀家山、劉家山、前馮山、安上、石保坪、張家溝、后馮山、安溝、興庄、王家墕、腰岩峁、李家墕、英家山、郝家墕、王坪山、陽圪坨、趙家溝、念山、棗墕、上坬里、徐家墕、馬家墕、井墕、化石里、匙家墕、白條里、郝家溝、劉家溝、耿家砭、趙家山、大莊裡、高家溝、劉家坬、辛家山、青陽峁、艾好塔等38個村委會。

棗林坪鎮

代碼:610826104 轄棗后坪、畔坡山、前張山、西山、前李家山、魚家莊則、前石畔、后石畔、吳家坬、馬家山、魚家灣、棗前坪、塌則溝、石岔、西河驛、柏店則、魚家咀、安家咀、棗峁則、后張山、辛家莊則、歧山、錢山、王家峁、桃樹峁、棗咀、前楊山、前高山、后高山、白家山、霍家圪勞、柳樹峁、高圪塔、李毛山、斗峁、中山、張家畔、李堡山、新莊、張庄、宋家窯則、大里里、水井、后李家山、后陽山等45個村委會。

義合鎮

代碼:610826105 轄義合鎮居委會,楊家渠、合家鹼、西直溝、王家坪、背園則、黨家溝、雷家圪勞、樓溝、賀家溝、薛家渠、黃家川、霍家坪、王廟溝、閆家渠、霍家川、紫漢溝、高石鹼、清水溝、豆則溝、泥則溝、姚家溝、橋上、霍白灣、要則溝、俄眉咀、大韓山、新官道、墕頭、虎墕、馮家渠、磨石灣、曹家渠、汪家渠、應牛溝、和合峁、前韓家山、胡家溝、李家鹼、楊坪、官元里、李家坪、李家塔、梁家坬、秦家山、知州墕、前思家溝、后思家溝、王家墕、田家岔、劉家坪、李家溝、寺墕里、解家山、曹家溝、大馮山、前馮山、孫家塬、前白家溝、后白家溝、圪杈山、田家下山、田家塬、石堆山、寨墕山、寨墕溝、馬家坪、洛家坬、田家後山、劉家畔等69個村委會。

吉鎮鎮

代碼:610826106 轄吉鎮鎮居委會,吉鎮鎮、張家峰、崖馬溝、王家坪、上劉家溝、柳灣、馬家渠、獅子塄、馬家圪坨、山柏樹、新劉家溝、馬家山、馮家岔、馮家溝、樓溝、新任家溝、前鄭家溝、后鄭家溝等18個村委會。

薛家河鎮

代碼:610826107 轄薛家河、薛家坪、高家溝、張家坪、周家橋、雷家坪、雷家峁、樓坪、雷家后溝、主天山、謝家峁、大元溝、周家溝、朱麻鹼、錢家河、田家溝等16個村委會。

四十鋪鎮

代碼:610826108 轄四十鋪鎮居委會,後街、前街、大王墕、馬庄、雷家溝、鎮苗庄、鮑王家溝、王家橋、崔家圪勞、暖泉溝、袁家砭、三十寨、南溝、白家山、白家渠、紀家灣、寨山、麻地溝、黃家溝、前劉家溝、后劉家溝、趙家溝、孟家溝、謝家溝、張家山、霍家山、元寶灣、劉家坪、王家石畔、單家屯、劉石畔、肖家塔、佛殿峁、王家坪、雷家岔、武家坬、武家崖窯等37個村委會。

石家灣鎮

代碼:610826109 轄石家灣、胡家墕、李家溝、賈張家溝、小坬則、白家園則、李家崖、范石畔、趙家屯、徐家坪、葉家溝、葉家坪、芝方溝、汝天山、周家溝、后灣、中灣、前灣、梁家河、史家灣、金家溝、撈柴溝、塔上、沙灘坪、霍家溝、任家溝、董家莊、劉家溝、南張溝等29個村委會。

田莊鎮

代碼:610826110 轄田莊、富坪、候家溝、寨山、木溝灣、黃家坬、秦家莊、張和家溝、賀家莊、康家岔、張家溝、楊道峪、燕峪溝、米家溝、上陳家溝、海坬溝、田家溝、樓房溝、石家溝、廟岔、馬家坪、王家溝、紫柏灣、趙家塔、園則溝、毛家山、麻地溝、楊家渠、鹼溝、延家溝、辛庄、下陳家溝等32個村委會。

辛店鄉

代碼:610826200 轄辛店、龍灣、裴家峁、房岩、強家砭、劉家畔、王家山、廟岔、陳家塔、楊家溝、青草溝、石合鋪、王合鋪、小崖咀、岱武岔、黑家溝、后坬、中坬、西坬、劉家灣、暖水溝、蔡家溝、童家山、二十鋪、徐家坪、延家岔、王家崖、賀家坪、嗚咽泉、蘇家溝、芋則溝、大柳、鄧家樓、郝家溝、魚池溝、申家灣、亢家溝、老萬、李家梁等39個村委會。

白家鹼鄉

代碼:610826201 轄白家鹼、前吳家溝、后吳家溝、西賀家石、向陽坡、海滿坪、強家溝、高家渠、馬家樓、馬家砭、張家崖、雷家鹼、蒲家鹼、郝家坪、崔家峁、黨家溝、宋家溝、王家峁、賀一、賀二、賀三、雁岔溝、南山、樓則溝、老莊溝、范家坬、楊家坬、楊家辛庄等28個村委會。

河底鄉

代碼:610826202 轄河底、溝口、吳家渠、福樂坪、王山、王莊、碌碡峁、逯家山、棗山、前峁、后峁、杜家坡、棗要、花石畔、子房溝、西溝、渠里、后店、康家畔、團五咀等20個村委會。

中角鄉

代碼:610826203 轄劉家川、王常山、高廟、董家山、婆婆寺、梨樹塔、萬水台、馬安山、劉家溝、李家岩、前坪、后坪、大庄、張家圪勞、柴家山、景家山、田家渠、霍家渠、角山、靳家溝、卜家溝、孫家坬、楊家峁、黃合峁、棗樹彎、雷家溝、景家溝、楊賀溝、郭家坬、延家川、中角、棗坬、破草、牛家溝、石角、白家山、深溝等37個村委會。

馬家川鄉

代碼:610826204 轄馬家川、寬灘、安上、廟溝、前任山、後任山、梁家甲、李能溝、高墕、瓦窯溝、石咀、郝家坪、張家溝、延家坪、延家畔、延家墕、延家岔、張家山、郭家坪、薛家坪、邢家溝等21個村委會。

趙家砭鄉

代碼:610826205 轄趙家砭、張王圪勞、丁興庄、李家石畔、馬興庄、王霍家砭、艾家溝、蘇家溝、付家溝、崔家墕、張家山、李家山、高家溝、趙家渠、丁王家溝、王家墕、馮峁、柳溝、賀家營、姚渠、大溝、梁崖窯、祁家溝、劉家溝、葉家坪、兵操寺等26個村委會。

韭園溝鄉

代碼:610826206 轄三角坪、吳家畔、折家鹼、魏家墕、李家寨、雷家坡、劉家渠、王茂庄、蒲家坬、西雁溝、桑坪則、高舍溝、任家坬、王家坬、趙家坬、石家溝、林家鹼、馬連溝、王家溝、劉家坪、馬家溝、韭園溝等22個村委會。

滿堂川鄉

代碼:610826207 轄滿堂川、劉家川、趙家圪勞、劉家岔、曹家溝、閆家溝、羅家溝、常家溝、郭家溝、大白家溝、趙家鋪、薛家寺、孫家岔、小窯溝、申家峁、張家圪勞、李家溝、楊家坬、高家川、郭家坪、劉家溝、劉家河、王家溝、鋪合岔、鋪合溝、高家坬、三十鋪、均白家溝、高家崖、土地岔、滿紅溝、高家岔、張家坪、寺坪、王家坪、圪針灣、曹家岔、封家溝、延家溝、侯家溝、任家溝、上馬川、下馬川、靳家溝、張家溝、滿泉溝、郝家畔、康家圪勞等48個村委會。

張家砭鄉

代碼:610826208 轄張家砭、井畔、蘆鹼、柳灣、折家鹼、卜家灣、五里灣、柳家莊、邢家塬、黃家溝、硯池一坬、硯池二坬、硯池三坬、高鹼、米家鹼、王家鹼、郝家橋、蒲家圪勞、穆家樓、馬家坬、麻家溝、問溝、玉家溝、丁家溝、十里鋪、五里店、清水溝、王家莊、高石角、落雁砭、白家灣等31個村委會。
2003年,綏德縣轄名州鎮、田莊鎮、石家灣鎮、薛家峁鎮、崔家灣鎮、定仙鎮、棗林坪鎮、義合鎮、吉鎮、薛家河鎮、四十里鋪鎮11個鎮和辛店鄉、白家砭鄉、河底鄉、中角鄉、馬家川鄉、滿堂川鄉、趙家砭鄉、韭園溝鄉、張家砭鄉9個鄉,661個村委會、12個社區。
綏德縣轄11個鎮、9個鄉:
名州鎮薛家峁鎮崔家灣鎮定仙墕鎮棗林坪鎮
義合鎮吉鎮鎮薛家河鎮四十鋪鎮石家灣鎮
田莊鎮辛店鄉白家鹼鄉河底鄉中角鄉
馬家川鄉趙家砭鄉韭園溝鄉滿堂川鄉張家砭鄉
2015年6月28日,撤銷綏德縣韭園溝鄉,併入名州鎮;撤銷滿堂川鄉,設立滿堂川鎮;撤銷張家砭鄉,設立張家砭鎮;撤銷白家鹼鄉,設立白家鹼鎮。
名稱面積Km位置及直轄
名州鎮5.86位於綏德縣西南部,轄25個行政村,11個社區居委會
薛家峁鎮107位於綏德縣南部,轄41個行政村
崔家灣鎮46位於綏德縣南部,轄61個行政村,178個村民小組
定仙墕鎮86.7位於距綏德縣東南部,轄38個行政村
棗林坪鎮96位於綏德縣城東部,轄45個行政村
義合鎮246位於綏德縣東部,轄69個行政村,一個社區
吉鎮鎮72位於綏德縣北部,轄18個行政村
薛家河鎮84.6位於綏德縣北部,轄16個行政村
四十鋪鎮104.2位於綏德縣北部,轄37個行政村,1個居委
石家灣鎮86.5位於綏德縣西部,轄29個行政村,153個村民小組
田莊鎮90.2位於綏德縣南部,轄32個行政村
中角鎮103.2位於綏德縣東北部,轄37個行政村
白家礆鎮4.9位於綏德縣南部,轄28個行政村,129個村民小組
滿堂川鎮162位於綏德縣域中北部,轄48個行政村
張家砭鎮99.83位於綏德縣西部,轄31個行政村

人口民族


綏德縣
綏德縣
1953年,綏德縣共有37851戶,人口:64469人。
1964年,綏德縣共總戶數:50635戶,總人口:216622人,其中男111356人,女105266人。非農業人口14033人,佔總人口的6.48%。
1982年,綏德縣總戶數:65750戶,其中家庭戶65398戶,集體戶352戶。總人口:260076人,其中家庭戶250208人,集體戶9868人,家庭戶戶均人口3.83人。性別構成:男134846人,佔總人口的51.85%;女125,230人,佔總人口的48.15%;性比例(女性為100)為107.68。
2000年,綏德縣總人口310880人,其中:名州鎮42739人、薜家峁鎮11880人、崔家灣鎮18745人、定仙焉鎮8667人、棗林坪鎮9197人、義合鎮18649人、吉鎮鎮11715人、薜家河鎮12221人、四十鋪鎮21993人、石家灣鎮15868人、田莊鎮12133人、辛店鄉26381人、白家鹼鄉11759人、蘇家岩鄉5471人、河底鄉5607人、田家岔鄉7002人、中角鄉11901人、馬家川鄉8291人、土地岔鄉8611人、滿堂川鄉10950人、趙家砭鄉9170人、韭園溝鄉8836人、張家砭鄉22313人。
2012年,綏德縣總人口365238人,比2011年增加2114人,其中:城鎮人口147556人,城鎮化率40.4%,共有134535戶,比2011年增加3543戶。生人口6022人,出生率為16.5‰;死亡人口2805人,死亡率為4.5‰;自然增長3217人。人口性別比為108:100。
2019年,綏德縣共有137799戶,比上年末減少了146戶;年末戶籍總人口352579人,比上年末減少了1524人。其中:男性有185369人,佔總人口的53%,女性有167210人,佔總人口的47%,人口性別比為110:100;全年出生人口3386人,出生率為9.58‰,減少了2.68‰;死亡人口1709人,死亡率為4.8‰;自然增長了1677人。年底常住人口28.63萬人,城鎮化率(常住人口口徑)為44.4%。

經濟


概述
2019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90.55億元,增長5.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4.5%;完成財政總收入7.59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42億元,增長80.5%;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32億元,增長5.6%;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29162元和10989元,增長8.5%和9.7%。
2019年,全縣完成生產總值90.55億元,同比增長5.2%。其中:非公有制增加值46.93億元,佔GDP比重51.83%。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20.98億元,增長4.2%;第二產業增加值12.38億元,增長4.6%;第三產業增加值57.19億元,增長5.7%。三次產業結構來看:第一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3.2%,同比上升了2.2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3.7%,同比上升了3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63.1%,同比下降了5.3個百分點。
全縣財政總收入75928萬元,同比增長86.98%;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4185萬元,增長80.54%。其中:各項稅收17737萬元,增長81.10%,地方財政支出372000萬元,同比下降11.32%,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40955萬元,增長1.43%。
2020年,全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00.15億元,首次突破百億大關;完成固定資產投資67.06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22.97億元;財政總收入11.74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3.55億元,增長46.8%;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30809元和11822元,增長5.6%和7.6%。
第一產業
1940年綏德解放,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土地改革、農業合作化、人民公社以及生產責任制等所有制的變革和體制的調整,使農業生產力不斷向前發展。
1949到1989年,綏德縣農業總產值由1401萬元提高到6111萬元,其中種植業產值由1297萬元提高到4243萬元,林業產值由2萬元提高到469萬元,畜牧業產值由68萬元提高到780萬元,副業產值由34萬元提高到617萬元,漁業產值從無發展到2萬元。農業收入由1972年的713萬元提高到1989年的6848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由628萬元提高到5102萬元,林業收入由10萬元提高到614萬元,畜牧業收入由16.7萬元提高到854萬元,副業收入由58.3萬元提高到276萬元。糧食作物總產量由22178噸提高到48798噸,平均畝產由22公斤提高到82公斤;林木面積從不足萬畝發展到62.11萬畝;大家畜由5859頭增加到10955頭,豬由2252頭增加到36412頭,羊由8028隻增加到111973隻,家禽由4.4萬隻增加到22.72萬隻。1989年,水利建設使水澆地面積增至53066畝,占綏德縣農耕地面積的6.6%;水土保持治理面積925.3平方公里,占綏德縣總面積的50%。
2012年,綏德縣糧食種植面積382296畝,油料種植面積149151畝,糧食產量87932噸,平均畝產230公斤;其中:夏糧產量946噸,秋糧產量86986噸,油料產量20870噸。肉類總產量4107噸,其中:豬肉產量2004噸,羊肉產量1228噸,牛肉產量251噸,生豬年末存欄19858頭,生豬出欄27608頭,奶類產量5958噸,禽蛋產量4032噸,大牲畜年末存欄11156頭,家禽年末存欄46.59萬隻。
2019年,綏德縣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5.61億元,同比增長6.4%,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21.56億元,增長4.3%,農林牧漁業服務業增加值0.58億元,增長8.4%。
全縣糧食種植面積798130畝,比上年增加2211畝,油料種植面積225767畝,比上年減少1809畝;全年糧食產量243829噸,比上年增加535噸,同比增長0.22%,平均畝產306公斤。
全縣肉類總產量12887.99噸,同比下降2.75%。其中:豬肉產量9222.8噸,同比下降3.75%;羊肉產量2886噸,同比下降0.52%;牛肉產量409.5噸,同比下降0.85%;生豬年末存欄96928頭,同比下降4.54%;生豬出欄125757頭,同比下降4.34%;奶類產量6463噸,同比增長0.12%;禽蛋產量5528噸,同比下降6.29%;活牲畜年末存欄8077頭,同比下降0.52%;活家禽年末存欄65.9萬隻,同比增長2.04%。
第二產業
民國年間,綏德縣手工業從業人員已達千餘人,大都散居於城鄉各地。主要行業有鐵木、磚瓦、縫紉、皮麻、釀造、編織、雕刻、緔鞋、修理等10多種,其中從業人員多、行業較大、較有名氣的有磚瓦窯、燒酒坊、染坊、鐵匠鋪、氈坊、鞋鋪、縫紉鋪等。尤其是城內的印染業,發展較快,印染的各種土布除銷本地外,還銷往周邊縣市。此期,從事手工業者大都是個體戶和農村家庭手工業者。由於設備簡陋,生產工具落後,工藝水平低,生產效率不高,產品銷路不廣,加上封建盤剝與戰爭的影響,手工業時盛時衰,此存彼亡常有發生。
1952年,有棉紡織業56戶100人,年織白土布5120張;針織業23戶26人,年織土線襪子5612雙;毛織業20戶60人,年織毛口袋2142條。另外還有鐵業、木業、印染、皮麻、縫紉、棉花加工(推花、軋花)等。1954年,綏德縣有手工業278戶,其中鐵業15戶39人,木業87戶156人,棉花加工22戶45人,縫紉76戶90人,染布40戶50人,毛織業38戶60人。
1954年,綏德縣把從事手工業者逐步組織起來,走合作化道路。1956年基本上完成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行了手工業合作化,生產經營方式由個體分散、盲目生產,轉變為集體有計劃地生產,使工業生產得到進一步發展。綏德縣1954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66.2萬元,是1949年的17倍。1958年,在大躍進的熱潮中,綏德縣掀起“辦廠熱”,共新辦各種不同類型的工業企業19個,主要有玻璃廠、地毯廠、木器廠、農機廠等,當年工業總產值為265.6萬元。但由於脫離實際,貪多求快,盲目建廠,不少工廠因資金不足、技術力量薄弱、產品質量低劣而被迫停產。再加上“一平二調”的共產風和三年困難時期造成的經濟困難,1963年工業總產值下降到82.3萬元。1965年,又因遭受嚴重自然災害,工業總產值下降至44萬元。
1970年後,又陸續新建水泥廠、化工廠、鑄鍋廠、五金廠、木器廠、刺繡廠、針織廠等工業企業。但由於“文化大革命”的干擾,生產秩序混亂,不講核算,不講積累,經濟效益差。1976年,綏德縣有各種不同類型的工業企業46個,工業總產值為640.8萬元。
1989年,綏德縣有工業企業83個,其中全民所有制企業17個,集體所有制企業66個。1989年的主要產品產量,售電1150.6萬度,原煤2.1萬噸,水泥1.09萬噸,青紅磚5528萬塊,鐵鍋8.44萬口,服裝13.53萬件,紙箱28.68萬個,布鞋29.09萬雙,手套12.91萬雙,粉條0.18萬噸。工業總產值4037.1萬元,是1949年的400多倍,1978年的5.85倍,占綏德縣工農業總產值10148萬元的39.9%。實現利潤141萬元,上繳稅金121萬元。
2012年,綏德縣實現工業增加值5.82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10億元,規模以下工業增加值3.72億元,完成建築業總產值9.70億元,實現建築業增加值3.53億元。
截止2019年底,全縣有規上工業17戶,完成規上工業總產值11.27億元,同比下降8.98%,拉動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8%;規下工業增加值增長3.0%。全縣有資質建築企業10戶,實現建築業增加值4.28億元,增長2.4%。
第三產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建立國營商業,供銷合作商業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形成國營、供銷合作社、私營商業三者共存的商業體制。
1953年,根據黨的政策,對市場實行嚴格管理,從而確立了國營商業的主導地位。1956年,對私營商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有的變為公私合營,有的組成合作店、組,實行集體核算,自負盈虧。1958年,供銷社與國營商業合併,撤網並點,關閉自由市場。“文化大革命”期間,自由市場基本關閉,私營商業完全取消,供銷合作社再度與國營商業合併,市場完全由國營商業獨家經營,形成商品流通渠道的單一化,商品品種單調,一些日用品和耐用品長期短缺,不得不再次實行計劃供應,同時也出現了買商品走“後門”等不正之風。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改革商業體制,恢復個體商業,全面開放自由市場,國營商業與供銷合作社商業引進競爭機制,實行承包、租賃等經營方式。1989年,綏德縣商業從業人員8150人,零售點2967個,國內純購進總額10930萬元,純銷售總額16902萬元。分別較1966年提高4.4倍和7.4倍,較1978年提高1.8倍和2.1倍。
2012年,綏德縣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8.58億元。分行業看,批發銷售額82.49億元,零售銷售額10.86億元,住宿營業額0.71億元,餐飲營業額1.69億元。
2019年,綏德縣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32億元,同比增長5.6%。其中餐費收入2.64億元,增長10.9%;商品零售收入14.67億元,增長4.7%。分城鄉看:城鎮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13億元,增長6.1%,其中城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28億元,增長12.7%;鄉村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19億元,增長4.8%。分行業看:批發銷售額44.39億元,增長8.8%;零售銷售額42.02億元,增長8.2%,住宿營業額0.49億元,增長10.4%;餐飲營業額7.57億元,增長9.3%。
2019年,全縣完成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8.93億元,同比增長3.0%。
2019年金融機構年末各項存款餘額1358481萬元,同比增長1.78%。其中:住戶存款餘額976205萬元,同比增長6.55%。年末各項貸款餘額500986萬元,同比增長9.58%。其中:境內貸款餘額500984萬元,增長9.58%,境外貸款餘額2萬元,負增長75%。

文化


民間藝術
陝北說書
是流傳於陝北的一種說唱藝術形式,說唱者多為盲人。說書藝人中流傳有說書是三皇流傳的故事。綏德有個三皇廟,每年七月十五,各地書匠都要雲集這裡,為祖師爺義務說書,在藝人眼裡認為三皇為說書祖師爺。說書是以譜主的說唱藝術,集說唱、演奏一體。說書的內容有《如女媧補天》、《夸父追日》、《精衛填海》,在延安有《毛野人》、《地主和長工》。
綏德縣
綏德縣
陝北民歌
是陝北特定地域產生的獨一無二的民間音樂,綏德縣地處黃土高原腹地,溝壑縱橫,梁峁交錯,先天的自然條件決定特有的文化現象,在長期生產、生活勞動過程中觸景觸物生情,即興編唱出來,喜也唱,哀也唱,逐步形成高亢、粗獷、豪放、獨具特色的陝北民歌。
陝北剪紙
陝北剪紙藝術品,俗稱窗花。即婦女們將它剪好后,貼在糊著雪白薄紙的窗格子內,那多姿多彩的窗花似盛開的春花綻放在農家屋內。每逢春節,農村大姑娘、小媳婦和老太婆剪的窗花,貼滿窗子和炕頭。
古遺址
薛家渠遺址
位於義合鎮薛家渠村東的寨子山(亦稱石磊山)上,遺址主要分佈在山的南坡,範圍東西為300米,南北為240米。遺址偏下地帶以龍山文化遺存為主,篥上部分則多是晚商時期的文化遺存。發掘面積110多平方米,清理灰坑2個,墓葬一座,遺跡為圓形袋狀窖穴,長方形地穴式住屋和長方形豎穴土壙墓。遺物有陶器、石器、骨器。陶器中以夾砂灰陶為主,泥質灰陶次之,黑、紅陶極少。紋飾以繩紋為主,也有楔形點紋,附加堆紋、方格紋和雲雷紋。陶器有直領分襠柱足鬲、肩飾、雲雷紋或方格紋的小口折肩罐、蛋形三足瓮、豆、簋、盆、紡輪、陶墊、陶且等。石器有斧、刀、錘等,骨器有匕、錐、針、管、紡輪等。
李廣寨遺址
位於韭園溝鄉李家寨村北100米的山峁上。寨牆石砌,面積東西400米,南北180米。寨西南壁上有白灰面,曾出土過繩紋灰陶罐。據《綏德州志》載,此處為漢李廣寨。

生活習俗

綏德傳統糧食作物主要有:高粱、糜谷、黃豆、玉米、小麥(如今已極少種植)、豆類等。蔬菜以洋芋、大白菜、蘿蔔為主,其如今有西紅柿、辣椒、茄子、油菜、菠菜、芫荽等精細小菜。肉類禽蛋食品則以豬、羊肉和雞蛋為主
,牛肉、雞、魚次之。
民間一日兩餐,農忙季節和修建房屋,雇傭匠工則為三餐。日常生活主食,有稻黍飯(亦叫高梁米飯)、飯(方言讀,高梁碾碎做成的稀飯)、錢錢米飯(小米稀飯)、撈飯(小米或黃米稠飯)、黑面(雜豆面)、雜麵(豌豆、小麥磨成的麵粉)、蒸饃(有黑饃、黃米饃、白饃)、烙餅等。地方特色風味飲食有擀雜麵、雜麵抿莢、油糕、棗糕、蕎面圪托、河撈、麻湯飯、綠豆米湯、黑愣愣、黃酒(米酒)等。遇有民間傳統節日、生辰滿月、婚喪嫁娶等紅、白大事,則以“油糕、粉湯、河撈、扁食(水餃)、五簋、八碗、十三花、十六件(5樣、8樣、13樣、16樣菜肴,以肉類為主)等佳肴並輔以酒宴款待貴客。
在城鎮小吃攤點,多為傳統風味小吃,有油餅、油旋、黑粉、碗托、滷雞、干爐、果餡等,品種繁多,風味獨特。目前,多數民間飲食和地方風味小吃,已進入賓館、飯店,成為餐桌的上等佳肴,倍受外地客人的青睞。
比較傳統古老的服飾有長袍、馬褂、禮帽、氈帽、瓜殼帽、小腳女人穿的“凸凸鞋”、山羊皮襖、“羊肚子”手巾(男人頭巾)、貼胸兜肚、布襪、“遍納鞋”和小孩穿戴的“牌牌”、“屁簾”等。這些衣著目前大部分不再穿戴,有的已經絕跡。手鐲、戒指、耳環、項鏈等舊時貴婦人所佩戴的首飾,一直延續至今,並廣為普及。
民間住宿普遍為土、石窯洞,土炕火灶,冬暖夏涼,一直延續至今。縣城有綏德窯洞賓館,頗受外地旅客喜愛。
本縣地處黃土高原,梁峁交錯,溝壑縱橫,道路崎嶇,舉步維艱,交通運輸甚為不便。由於自然環境的制約,自古以來居民外出,普遍步行。只有極少數官宦富戶才有條件騎馬、坐轎或乘坐“駕窩子”。平民百姓只有結婚嫁娶,迎人送親婦女和新娘才可騎毛驢或坐轎。平日出行,與騎馬坐轎無緣。物資運輸,完全依賴擔挑、肩扛、畜馱、人背。解放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綏德交通運輸迅猛發展,騎馬坐轎和畜馱肩扛已成為過去的歷史。
綏德民眾喜好社交。親朋、鄰里之間喜歡相互往來,串門走訪。俗話說:“親戚越走越親,鄰里越串越近”。舊時,中青年男子有“捏拜識”(結拜兄弟)、女子有“拜乾姊妹”的習俗,以示同胞兄弟,手足情深。
對於外來之人,綏民一般能以禮相待,和睦共處。重感情、好義舉,尊老愛幼,善待他人,公平交易,不欺不詐,互相幫助,和睦相處,是綏德人民傳統的美德。

資源特產

綏德縣地處陝北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氣候屬溫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一年四季,降水偏少。光照較充沛,年均日照時數(光時)2615.1小時,太陽總輻射量(光量)132.49千卡/平方厘米,生物總輻射量(光質)66.25千卡/平方厘米;年均氣溫9.7°;無霜期165天;年均降水量486毫米。光能、熱能、降水多集中在夏秋兩季。
綏德縣境內可利用的水資源總量150752.26萬立方米/年(不含黃河),其中地下水可開採量1843.52萬立方米/年,水資源比較豐富。無定河縱貫境內中部,大理河、淮寧河由西北向東南,義合河由東北向西南分別注入無定河。以無定河為中軸,東西兩翼大小支流488條,普遍水流較淺,除汛期夾帶泥沙外,一年四季均系清流。本縣境內地表、地下水水質尚好,礦化度絕大部分小於1克/升,適宜人畜飲用和農田灌溉,更適合用於工業用水。全縣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37123千瓦,目前利用量僅為2400千瓦,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潛力較大,前景廣闊。
農林牧特產主要有黃豆、小米、高梁、洋芋、豆類等小雜糧;本縣還盛產紅棗、葵花籽、蓖麻、山羊、小尾寒羊等農林畜牧產品。
黃豆、洋芋、蓖麻、葵花是本縣近年來農業生產的拳頭產品。全縣黃豆種植面積達到12萬畝,年總產量6600噸。洋芋產量高,宜食範圍廣,是加工粉條、粉絲、澱粉、乳酸的重要原料。全縣種植面積14萬畝,年產量達到14萬噸,年加工粉條、粉絲3400多噸。紅棗在本縣栽培歷史悠久,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縣境東南黃河沿岸的棗林坪、河底、定仙墕、和無定河下游的崔家灣、薛家峁等鄉鎮盛產的紅棗最佳,個大、核小、肉厚,含糖量高,烤制加工的蜜棗遠銷海內外。由於本縣光照時間充足、土壤適宜等自然優勢,紅富士、元帥、秦冠、國光、蜜桃、山杏等優質水果,個大色鮮,皮薄肉嫩,口味甘醇,耐儲耐運,深受省內外廣大消費者的青睞。
本縣勞動力資源充足,特別是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決策和實施山區退耕還林工程以來,農村剩餘勞動力資源極為豐富。尤其是石匠、木匠、磚瓦匠、泥水匠、室內裝潢等建築行業的工程技工勞動力,開發前景十分可觀。全縣擁有各類建築工程隊20多個,設備齊全,技術力量雄厚,施工隊伍遍及山西、內蒙古、寧夏、甘肅等西北各地,年勞務輸出5.9萬多人,創收2.8億多元。
江南出宰相,陝北出石匠。綏德天然石材資源儲量豐富,遍布全縣,質地優良,易雕易刻,民間石雕工藝,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譽為“石雕之鄉”。1986年,在北京中央美術館展出的綏德炕頭石獅,震動京都,名傳海外。首都工藝美術界專家、學者和外國友人讚嘆不已,給予很高的評價。
改革開放以來,以鮑武文、馬天祥、汪建勃等一批農民工藝美術家為代表的石雕工藝隊伍迅速崛起,鬼斧神工,大展風彩。全縣擁有石雕工藝場2000多個,大小作坊遍及千家萬戶,從業人員已近萬人。炕頭石獅、鎮宅石牛、古今人物、飛禽異獸、穿廊挑檐、雕花大門、圓桌鼓登、門墩抱鼓、石牌坊、石碑樓,造型美觀,形象逼真,種類齊全,花樣繁多。不僅暢銷省內外,而且遠銷美國、日本和東南亞各國。年創收1200萬元,成為本縣又一支柱產業。
境內野生動物100多種,飼養動物16類50多個品種,主要有佳米驢、雜交牛、內八豬、山羊、細毛羊、小尾寒羊、毛兔等。皮、毛、絨、蛋、奶、肉等產品,不僅可以滿足本縣人民生活需求,同時遠銷海外。
本縣還盛產甘草、遠志、茵陳、麻黃等百餘種野生中藥材。
礦產資源,已經探明有儲量豐富的優質鈉鹽,鹽層覆蓋接連面積240多平方公里,儲藏總量約1.3萬億噸—1.8萬億噸,鹽層厚度達129米—148米,佔全國鹽礦資源的15%—17%,氯化鈉含量高達83%—98.8%,開採前景十分可觀。
綏德的飲食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地方風味小吃有千層油旋、羊雜碎(燴)、黑粉、滷雞、雜麵、抿莢、油糕、麻湯飯、黃酒(米酒)等二十餘種,深受廣大顧客的青睞。

交通


綏德縣分別於1997年、2003年實現661個行政村村村通路、20個鄉鎮鄉鄉通油路的目標。通村路中,通瀝青路176個村,通砂石路52個村,通土路433個村。公路通車里程1654.3公里,其中國道110公里,農村公路1544.3公里(縣道152.5公里、鄉道63.6公里、村道1328.2公里),農村公路中,瀝青路面183.4公里,砂石路面120公里,無路面里程1240.9公里;晴雨通車里程413.4公里,公路養護里程371公里,公路綠化里程140公里,公路橋樑12031延米/373座,公路密度為89公里/百平方公里。
2012年,綏德縣在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3.789億元,營運汽車擁有量1134輛,其中營運貨車986輛,營運客車458輛(大型客車14輛,中型客車132輛,小型客車141輛,計程車171輛,公交車51輛)。縣內公交線路5條,投放公交車51輛;客運班線68條,其中省際班線車11條;跨市班線3條;市縣內班線51條;鄉鎮通班車率100%,行政村通班車率80%。
2019年,綏德縣營運汽車擁有量4526輛,其中營運貨車4105輛,營運客車輛421輛(大型客車23輛,中型客車73輛,小型客車54輛,計程車225輛,公交車46輛)。客運量321.6萬人,客運周轉量37787.6萬人公里;貨運量586.46萬噸,貨運周轉量135051.5萬噸公里;計程車客運量1024萬人次,周轉量2025472萬人公里。縣內公交線路5條,投放公交車46輛;客運班線76條,其中省際班線4條,市際班線4條,縣際班線31條,縣內班線37條。全縣鄉鎮通班車率100%,行政村通班車率100%,客車、危運車輛北斗星安裝率100%。轄區內有機動車維修企業74家,其中一類維修企業2家,二類維修企業10家,三類維修企業50家,摩托車維修12家。危險品運輸企業9家,駕駛員培訓學校3家。

社會


教育
綏德教育早興,名賢踵繼,是陝北文化較發達的地方。1912年,學堂改稱學校。至1924年,公私立各種小學校發展到59所。1921年,創辦綏德縣第一所專收貧寒子弟的學校民眾小學(后改平民小學)。1923年春,創辦陝西省立第四師範學校。
綏德中學
1935年,國民黨專署大力推行“黨化教育”,增設訓育課,要學生“明禮義,知廉恥,盡忠孝,講仁義”。與此同時,離城偏遠的蘇區剡創辦列寧小學,收生不分貧富、不要學費、不限年齡,教材內容與形勢、生產結合,教學方法靈活多樣。
1940年2月綏德解放后,廢除國民黨舊教育制度,創立自己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民主主義教育體系。在教學內容和辦學形式上,適應革命形勢和人民大眾的需要,小學校、夜校、冬學、巡迴學校、識字組創辦起來。1944年,城鄉辦起各類小學116所,學生達4256名。1948年,城鄉相繼辦起44所小學,學生1465名,教師64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后,1951年創辦綏德工農速成中學,1955至1956年又新建初中2所、高中1所。1958年在“大躍進”的形勢下,盲目建立6所初中、1所中專、1所大學。1961年,在貫徹執行中央提出的“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時,將這8所學校全部撤銷。1965年,綏德縣計有中小學622所,教師1457名,學生39895人,分別是1948年的14倍、27倍、23倍。
1985年,綏德縣率先普及小學教育。從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為國家培養高中生5716名,其中考入高等院校1080名,考入中專和技工學校的2880名。1989年,綏德縣有中小學461所,學生39348名,教職工3268名(其中民辦教師1394名)
綏德縣共有各級各類學校共計134所。其中職教1所,教師進修學校1所,電大1所,聾啞學校1所,完全中學2所,初級中學9所,九年制學校7所,小學40所,教學點72個。學生人數共計33831人,其中在校高中生7514人,職業中學1123人,初中生8927人,小學生16267人,教職工4232人。應屆生報考人數2621人,一本上線人數為509人,上線率為19.42%;二本線以上人數為582人,上線率為41.63%。
2019年,全縣共有各級各類學校114所(職教1所,教師進修學校1所,電大1所,聾啞學校1所,完全中學2所,初級中學7所,九年制學校5所,小學26所,教學點9個,公辦幼兒園44所,民辦幼兒園17所);在校學生45467人(職業中學註冊生1126人,在校高中生4956人,初中生8287人,小學生21108人,學前教育兒童9956人,特殊教育學生34人);初中畢業生升學率為100%,初中階段三年保留率96.7%,初中輟學率為0,義務階段小學輟學率為0,學前一年毛入學率為100%,三年毛入學率為85%;全縣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為11年(標準為12年),實現程度為92.5%;現有在編教職工4215人(幼兒1186人,小學1365人,初級中學585人,九年制137人,完全中學793人,特殊教育17人,職教132人);專任教師3559人(幼兒667人,小學1347人,初級中學540人,九年制學校137人,完全中學733人,特殊15人,職教120人)。
2020年5月19日,綏德縣入選2019年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市、區)名單。
衛生
唐代至清末,綏德城鄉雖有少數中醫坐堂應診或流動行醫,但“境乏良醫”良藥,每逢疫病流行,人民生命安全無保障。1930年,西醫從外流入,加上原有中醫開業者,計有大小診所、藥店13家,人民群眾仍處於缺醫少葯的困境。1931~1932年,縣內鼠疫、霍亂流行,死2450餘人。
1940年2月綏德解放后,創辦衛生所(西醫)外,並在縣城籌建醫藥並舉的保健葯社,成立中西醫研究會。1947~1948年,由於國民黨發動內戰所致,縣境疫病大流行,雖經邊區、分區、駐軍及地方所有醫務人員巡迴搶救,亦死2435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建立健全各級醫療衛生機構和醫藥衛生群眾組織,統一中西醫藥人員。1958年10月,四十里鋪公社被評為陝西省“除四害,講衛生”先進集體,獲國務院“衛生典範”獎。1960年9月,四十里鋪公社中心衛生院(院長王法唐)獲“全國衛生先進集體”獎。
1989年,綏德縣有醫療衛生機構42個(不包括個人開業者),正式衛生人員由1949年的20人發展到586人,病床由1950年的10張增加到296張,醫師級以上人員增至161人(其中副主任醫師4名,主治醫師57名),醫師189人,有農村醫療站512個,有鄉村醫生943人(包括持赤腳醫生證的573人)。
2012年,綏德縣有醫院、衛生院26個,醫院、衛生院床位數2262床,衛生技術人員2069人,執業(助理)醫師592人,衛生防疫人員數49人。參合人數281763人,新農合籌資標準統一提高到每人350元,籌資9861.7萬元,基金到位率為100%,參合率達96.48%。鄉鎮衛生院報付比例提升到90%,縣級醫院75%(中醫醫院80%),市級醫院50%(中醫醫院55%),住院封頂線由原來每人每年5萬元提高到13萬元,門診統籌基金由原來人均20元提高到80元。
2019年,全縣有醫院、衛生院25個,共有床位數3170張;全縣擁有衛生技術人員3412人,執業(助理)醫師1115人,衛生防疫人員數60人。
社會保障
截止2019年,綏德縣實際營運各種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數7個,各種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床位數1357床。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8726人,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7675人;參加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人數279667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人數17.41萬人;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49634人,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4111人,城鎮已參加失業保險人數0.92萬人。

旅遊


天下名州石牌樓
天下名州石牌樓
位於綏德縣城南五里的學子大道與210國道丁字交匯處,石牌樓為五門六柱十九樓,雙面單式結構,長36.9米,高16.9米,由一千一百六十八塊雕石、六十六幅人物典故浮雕。石牌樓的五門取意中興之門,走向世界之門。石牌樓大樓小樓互幫互襯;左樓右樓比肩並列、映帶;前樓后樓有呼有應,上樓下樓,下者基礎沉穩,上者先領風光。天下名州石牌樓正上方,有書法名家鍾明善的雅題“天下名州”四個大字。
祥雲山
祥雲山
位於綏德趙家砭鄉崔家焉村,山高海拔1049米。傳說此山上空常有紅雲、白雀縹緲盤旋,故名祥雲山。據考證,西漢文帝辛酉年,山間始建廟宇,后逐年完善,呈階梯狀式古建群。從山腰開闊地開始建樂樓,對面中間為祖師卷棚正殿,左右有窯洞式龍王、火神、關帝、三官等十三座廟,有鐘樓、鼓樓、封神樓並列而建,兩邊對稱為左靈宮,右瘟神殿,拾階而上為真武祖師大殿,左為七真殿,右為五祖殿,整個廟宇為典型的對稱建築。

名優特產

綏德油旋,是綏德很有名氣的一道美食,綏德油旋手工烙制,其色澤金黃油亮,層層餅旋薄如羽翼,外脆酥里綿軟,油香撲鼻。若乘熱用刀沿邊划口,填入涼拌豬頭肉,名為“獅子大張口”。
油饃饃,綏德的一種風味小吃。餅狀,中間有小孔,較小。由土豆、白面、蕎面、糖等雜糧和在一起炸制而成。味道甘甜、可口。圓形,環狀,炸熟后,金黃似銅錢,在延安民俗中是富裕吉祥的象徵。
洋芋擦擦,又名“洋芋不拉”、“洋芋庫勒”。洋芋就是土豆。此菜加工時將土豆用擦子擦成寸長的薄片,拌入花椒、蔥絲、姜粉、鹽末等,同麵粉攪勻,上籠蒸熟。食用時,盛入大碗,調入蒜泥、辣面、醬、醋、蔥油或香油。

獲得榮譽


2020年4月,被中共陝西省委平安陝西建設領導小組授予“2019年度平安縣”榮譽稱號。
2020年7月29日,被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命名為“2017-2019周期國家衛生縣城”。
2020年7月,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