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與子

父與子(彩色紀念版)

《父與子(彩色紀念版)》是由黑龍江華文悅讀薈數字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一部教育作品,作者是埃·奧·卜勞恩。於1934年12月13日至1937年首次刊載於《柏林畫報》。該作品在發表后獲得了極大的成功,是世界上流傳最廣的親情漫畫之一,被譽為德國幽默的象徵。

內容簡介


它是伴隨幾代人成長的療愈系漫畫,在全球發行一億多冊,被翻譯為四十多種語言。
在二戰期間硝煙滾滾的德國,一個單純的孩子拉著禿頂爸爸的衣角,問“爸爸,我們去哪兒?”
這便是德國漫畫大師埃·奧·卜勞恩的傳世名作《父與子》。1934年,大師把對愛子克里斯蒂安和父親保羅·奧賽爾的摯愛融入《父與子》的漫畫當中,連續三年間,共創作了近二百幅的作品。
漫畫充滿了人性的溫情和幽默,把普通民眾的生活通過父子間的互動刻畫得如此純真,漫溢著暖暖的人情味。儘管漫畫中也出現了社會動蕩,但父親和兒子那善良、樂觀的本性卻一直沒有改變。
這對父子的生活如此貼近人們的日常生活,又如此符合人們對幸福的想象:平常而快樂,溫馨又奇妙,以致在問世近70年後,依然不斷征服著世界各地的讀者,散發出不衰的藝術魅力,連魯迅、豐子愷也盛讚這套漫畫生動天真。
《父與子》(彩色紀念版)精選了德國著名漫畫家卜勞恩的著名作品中的精髓,每一個故事均取材於卜勞恩日常生活中的真實體驗,體現的是卜勞恩與兒子克里斯蒂安的真實生活寫照。
本書在精美的包裝設計基礎上,還補充了豐富的作者資料、漫畫創作背景、名家評論等知識,使作品在原有基礎、上更加妙趣橫生,讓讀者在開懷一笑的基礎上、更能夠體會當時的時代背景。

作品目錄


爸爸挨打了踢球帶錨的帽子神奇的魔術書誤解面具妙用
有趣的書日落就不讓你看聖誕節貴賓恩將仇報可憐的兔子
會走的箱子搞砸的音樂會只聽主人的命令功夫“雪人”反敗為勝爸爸來幫你
汽車故障不要叫醒夢遊者兒童專用養魚物盡其用如此教育
越看越像魔法鬍鬚自食其果豐厚的遺產不速之客暈血的爸爸
打架這回不是我放生宮中嬉戲龍捲風來了可惡的白鶴
爸爸的槍法為什麼打我輸光扣子意想不到的禮物荒島郵局後期加工
越瞅越帥再來一次真正的愛心虛驚一場幻想雕像的藝術
假鏡子不值得幫的人幫倒忙未來的報紙發現新大陸捨不得小狗
搶劫失敗人靠衣裝難捨美人魚天降美食白忙一場一人一輛
鍛煉身體滅“火”假期驚喜航空信如此巧合有禮貌的狗
跳煙圈兒按順序來蘑菇的用處改造雪橇還是家裡好啊心想事成
拔牙漂亮的地毯變廢為寶反省怎麼可能是我被人取笑的鬍子
兒子贏了最後一個蘋果我要歌德的書意外的發現雜技表演以假亂真
新髮型知父莫若子聽醫生的話頑皮的獅子不受歡迎的父子誤會惹的禍
離家出走好辦法會彈的“鉛球”出聲就行落水了傲慢的一家人
葡萄乾蛋糕家庭戰爭意外奪冠盡職的管家夜有所夢兒子的小把戲
只要兒子高興玩具濫施同情心不一樣的旅行馴服野馬以假亂真的蠟像
爸爸,你害帕嗎意外收穫裝病逃學荒島交響曲行善以後中獎
復活節的禮物好大的魚跑得太快爸爸的漁網教育方式拳頭後遺症
學吸煙巧得簽字掛鏡子是要火柴嗎感人的樂曲體驗桑拿
四張兒童票聖誕禮物不分晝夜漂流瓶通信管家的任務想做發明家
看球賽不許偷吃秘密武器真正的寶藏虛榮心作怪原來如此
這樣多好父愛的力量忍無可忍向長官敬禮趕走幽靈摔東西表演
魚兒的來信這下不像了吧好心辦壞事爸爸喝醉了弄巧成拙幽靈也奧美
愛撒尿的狗聰明的馬一本好書爸爸還會這一手機會難得練功
長得快冰上回擊木偶戲音樂的魔力無辜的鏡子打錯人了
生日禮物狗不會說謊大力士救星父子畫像原來是他們
本性難移煙火雪茄以假亂真新船試水鳥兒的反擊成名的滋味
這下足夠了假面舞會家教造船龍蝦大餐告別
有完沒完露餡了四世同堂會啃樹的河狸幸運的煤
爸爸輸了喂天鵝假扮爸爸袋鼠慶祝生日
最佳組合兔子嚇壞了秘密挖陷阱知子莫若父

創作背景


1934年春,德國《柏林畫報》準備開闢一個新的連環漫畫專欄,埃·奧·卜勞恩被邀請試畫這個專欄的草圖,於是他創作了漫畫《父與子》,1934年12月13日,第一個連環漫畫故事《糟糕的家庭作業》在《柏林畫報》刊載問世。

作品評價


近代畫家豐子愷:這種畫法值得中國人採用,這是不用文字而單靠圖畫來描寫事件,表現意義的一種藝術;不識字的人也能夠完全了解,完全欣賞。圖畫的宣傳比文字的宣傳更為有效,而無字圖畫的宣傳尤為有效。
當代學者、畫家洪佩奇:《父與子》之所以吸引人,是因為它與納粹當局的要求沒有絲毫共同之處。人們從“父與子”這兩個可愛人物及其奇遇中,看到了自己所嚮往的自由空間。

作品影響


父親和兒子的故事貼近人們的日常生活,所表現的內容又是人類最無私的親情,所以《父與子》才會歷經七十餘年而不衰,流傳範圍也越來越廣。戰後《父與子》集出版,在德國家喻戶曉,並且贏得了世界範圍內的讀者們的喜愛,被譽為是德國幽默的象徵,享有極高的藝術評價。《父與子》漫畫成為世界漫畫史上重要的一章,這種父子間的溫情與幽默感染著每位讀者,歷久彌新。
幽默漫畫《父與子》的出現為人們帶來了驚喜和快樂,受到了熱烈歡迎,並且在幾十年時間裡一直受到人們的關注,被譽為德國幽默的象徵。
《父與子》中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后,立即被廠家或商家所利用。市場上很快出現了“父與子”形象造型的玩具、巧克力瓷器等商品。塑料玩具廠曾生產過一種能在桌面上跳舞的“父與子”樂師。印有“父與子”形象的餐巾、胸針、煙灰缸、餅乾筒到處都能看到。在一次柏林大匯演中,《父與子》還被改編成喜劇,出現在舞台上,受到了觀眾的熱烈歡迎。
1978年10月2日,柏林自由之聲電視台少兒節目中第一次播放了90秒鐘由《父與子》改編的動畫片。
1980年底,慕尼黑巴伐利亞電影有限公司將《父與子》改編成17集電視連續劇。其中的“父親”由著名電影演員沃爾夫岡・賴希曼扮演,兒子”由孿生兄弟蒂洛・羅舍艾森和費禾克斯・羅舍艾森扮演。該連續劇由揚・克里斯蒂安・馬滕斯擔任製片,賴因哈德・施瓦賓尼斯基負責導演,1981年秋開始在熒屏上連播。
2020年4月,列入《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 中小學生閱讀指導目錄(2020年版)》。

人物介紹


父親:禿頭的大鬍子的爸爸,童心未泯,慈祥、和藹、幽默。他既是孩子的父親,又是孩子的好友。
兒子:留著刺蝟頭的淘氣兒子,四歲,調皮、聰明、可愛。

作品鑒賞


題材
1935年第一集的封底畫
該畫作都取材於尋常小事,卻畫出生活的哲理,人物形象概括、洗鍊到不能再減一筆的程度,卻又很耐人尋味。
前兩年發表的連環漫畫都是獨立的故事,多數是作者童年生活的印象,或是他與愛子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趣事。
每一幅作品,都充滿了生活的智慧與幽默,把人與人之間樸實純真的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深沉而真摯,深入人心,表達了人類永恆的情感。第三帝國時期,戰火不斷,硝煙瀰漫,令人窒息的白色恐怖籠罩整個國家,《父與子》猶如荒漠中的一片人性綠洲,溫暖了德國。
整本漫畫沒有一句對話,卻通俗易懂,引人發笑。《父與子》早在20 世紀30 年代就傳入我國,當時連魯迅、豐子愷等大家都推崇備至。
形象
畫中的主人公是父子二人,父親童心未泯,他既是孩子的父親,又是孩子的好友。由於年齡差別和性格上的矛盾以及兩人碰到的一些奇遇,造成了可笑又感人的趣事。它內容深刻動人,極有幽默感所以流行很廣,而且整幅漫畫全無文字對話,內容和表現技法都堪稱上乘。
技巧
在創作《父與子》連環漫畫時,作者採用一種新的繪畫方法,他先畫草圖,因為每一個連環漫畫故事都由若干個畫面組成,每個畫面中各個圖景的大小和空間比例分配恰當。作者先用鉛筆輕輕地把構思迅速地勾畫出來,然後再用鋼筆或水墨畫好,用於製版印刷。

版本信息


書名ISBN出版社出版時間
父與子——烏爾施泰恩出版社1935年 
父與子——烏爾施泰恩出版社1936年 
父與子——烏爾施泰恩出版社1938年 
無字連環漫畫父與子——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51年 
父與子——康斯坦茨南方出版社1949-1952 
父與子9787533944438浙江文藝出版社2016年4月
父與子全集:黑白雙語版978-7-53406087-8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7年12月

作者簡介


埃·奧·卜勞恩(E. O. Plauen,1903年3月18日—1944年4月6日),原名埃里希·奧塞爾(Erich Ohser)。德國漫畫家、藝術巨匠。1934年-1937年間,在《柏林畫報》上連載漫畫《父與子》,后結集出版風靡全球,被譽為德國幽默的象徵。1944年4月6日因受納粹迫害而自殺於獄中,遺書中寫道:“……我為德國而畫……還望把他(克里斯蒂安)撫養成人。帶著幸福的微笑,我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