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濕熱痢的結果 展開
- 濕熱痢
- 急性菌痢
濕熱痢
濕熱痢
濕熱痢,中醫病證名。由濕熱積滯所致之痢疾。為痢疾中較常見之證型。見於《症因脈治》卷四。症見腹痛、泄利赤白、稠粘臭穢、里急后重、肛門灼熱、溺短赤、脈滑數、苔黃膩,或可見惡寒發熱。若濕熱毒邪盛於血分,傷及腸絡,下痢純血者,叫“赤痢”、“血痢”。若病邪傷及氣血,腸中氣滯,腸絡損傷,下痢赤白相兼,膿血相雜,腹中絞痛,排便次數頻多,叫“赤白 痢”。
● 濕熱與食滯交阻大腸,傳導失司,氣血壅滯,脂絡受損,滯下膿血。本病病位住腸,與脾胃密切相關,可涉及腎。脾胃運化失職,氣機升降失淵,腸道傳導失司,致濕熱內蘊腸腑,腑氣壅滯,氣機受阻,造成氣滯血阻,氣血與邪氣相搏結,挾糟粕積滯進入腸道,脂絡受傷,腐敗化為膿血而痢下赤白;氣機阻滯,腑氣不通,閉塞滯下,故見腹痛,里急后重。
● 因脾胃濕熱內蘊,胃不消導,脾失健運,濕熱夾滯所致。邪蘊腸腑,氣血壅滯,傳導失司,腸絡受傷。
● 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黏凍,肛門灼熱,小便短赤,或有惡寒發熱,心煩口渴,苔多黃膩,脈象滑數或濡數。
● 1.治則
● 清腸化濕,調氣行血。
● 2.方葯
● 芍藥湯加減。
●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調氣行血的作用,適於治療赤多白少,肛門灼熱之痢疾。方中黃芩、黃連、大黃清熱燥濕解毒;木香、檳榔、大黃行氣導滯,以除后重;芍藥、當歸、甘草行血和營,以治膿血;少佐肉桂辛溫通結;加用金銀花以增強清熱解毒之效。
● 若熱重於濕者者,痢下赤多白少,口渴喜冷飲,則宜合白頭翁湯清熱解毒;若濕重於熱者,痢下白多亦少,苔白膩,可去當歸,酌加茯苓、蒼朮、厚朴、陳皮等健脾燥濕:若痢下鮮紅者,瘀熱較重,加地榆、丹皮、苦參涼血行瘀;若噯腐吞酸,腹部脹滿。兼飲食積滯者,加神曲、山楂、萊菔子等消食化滯;若痢下不爽,腹痛拒按,食秘化熱者,可加用枳實導滯丸,行氣導滯,瀉熱止痢,乃通因通用之法;痢疾初起,若兼見表證,惡寒發熱、頭身痛者,可用解表法,用荊防敗毒散,解表舉陷,逆流挽舟。
● 1.鮮馬齒莧1000克、白蜜30毫升。用法:馬齒莧用溫開水洗凈取汁,加白蜜調勻,1 次服下,日服2 次。主治:濕熱痢。
● 2.綠茶100克、醋100毫升。用法:綠茶煎取濃汁300毫升,每次服100毫升,加醋10毫升熱飲,每日3次。另取綠茶未12克,白痢以薑湯送服,赤痢以甘草水送服。每日3次,癥狀消失后,連服3日,以鞏固療效。主治:濕熱痢。虛寒久痢者勿用。有失眠症者,晚上勿服。
● 3.大蔥100克、牙皂6克、細辛27克、田螺2個、神曲12克。用法:先將牙皂,細辛,神曲烘乾,研為細末,再和大蔥,田螺肉共搗成膏,取藥膏適量,紗布包裹,壓成餅狀,敷神闕穴,然後用紗布覆蓋,膠布固定,葯干即換,病癒停用。主治:濕熱痢、噤口痢。
● 1.2歲以內的嬰幼兒要特別注意衛生條件,提倡母乳餵養、科學護理,做好奶瓶與餐具消毒。
● 2.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看護人和小兒飯前便后要用香皂徹底洗凈雙手。
● 3.保證飲用潔凈水。
● 4.不吃變質食物,生吃的瓜果要洗凈。